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达标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达标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09: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达标练习-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榕树
泰戈尔
喂,站立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忘了那个小孩么——他像那些鸟儿,曾经把巢筑在你枝头,又离开了你?
你是否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前,不解地看着你那虬结在一起、深入地下的树根,惊奇不已?
女人们常到池塘边来给水罐汲满水,你那巨大的黑色的身影在水面上扭动,仿佛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阳光在涟漪上跳舞,像不停息的小不点梭子,在编织金色的绣帷。
两只鸭子从遮蔽它们倒影的水草边缘游过,那孩子静静地坐在那儿思索。
他渴望变成风,吹过你飒飒的树桠;变成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着日斜而拉长;变成小鸟,栖息在你最高的枝头;像那两只鸭子一样,浮游在水草和倒影中间。
(选自《泰戈尔诗选》,有改动)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意思转折 B.表示插说
C.表示举例 D.表示解释说明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阳光   。
3.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   ,   ,   ,这些生活画面能勾起“   ”对孩子的回忆。
4.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菊》,回答问题。

①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
②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以菊为伴,写下了很多咏菊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菊之美所陶醉,偏爱菊之高雅脱俗。“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陈毅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格。
④菊花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形,更在于它的精神。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不正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吗?
5.本文介绍了菊花的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②段中“不仅如此”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引用了三位诗人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赞美菊花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特训
花的形象
①我是大自然的话语, 大自然说出来, 又收回去, 藏在心间, 然后又说一遍……
②我是星星, 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③我是诸元素之女: 冬将我孕育, 春使我开放, 夏让我成长, 秋令我昏昏睡去。
9.第①③句话分别将花比作“   ”和“   ”, 共同暗示了   
A. 花的纯洁与神圣。
B. 花在自然界里完成一个循环, 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的自然现象。
C. 作者对大自然的一切非常熟悉。
D. 作者与大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
10.阅读时, 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如读到第②句话时, 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
课外阅读我能行。
紫藤萝瀑布(节选)
宗 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着一串,一朵▲着一朵,彼此▲着 ▲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11.选择合适的字填入文中括号内,将句子补充完整。(填序号)
A.挤 B.接 C.挨 D.推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   着一串,一朵   着一朵,彼此   着   着,好不活泼热闹!
1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紫藤萝   、   的特点。
13.从文中找出三个能表现紫藤萝开得“热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锡林郭勒草原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汪汪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七彩的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出阵阵幽香。
批注① 读了这段话,我不由得想起课文《草原》中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又叫人____,既愿____,又想坐下低吟一首____。
草原不仅美丽,也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极快,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批注② 读到此处,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群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是多么____!
14.阅读短文,补全思维导图。
15.阅读时要能从所读内容想开去。阅读短文,完成两处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西湖的“绿”(节选)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chēng)(cōng),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  )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  )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A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我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B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mèi)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ǎi)乃,增加了一湖幽静。
(本文作者宗璞,选入时有删改)
16.请把“绿茵茵”“绿茸茸”填入第2自然段中的括号里。
17.西湖盛景很多,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读短文,完成下面表格。
西湖盛景 看到的“绿”的特点
    千变万化
苏堤    
    有一种茁壮的生命力
18.第2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开篇点题 C.引出下文 D.总结全文
19.从画横线句子A、B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我选   句,赏析:   。
20.“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增加了一湖幽静。”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拟人;比喻;跳舞的样子
3.妇人汲水;阳光跳舞;鸭子浮游;榕树
4.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了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答案】5.本文介绍了菊花的栽培历史、种类、观赏价值、食用和药用价值、文化内涵。
6.“此”指菊花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所具有的独特观赏价值。
7.其作用是通过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突出了菊花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菊花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
8.作者赞美菊花的目的是借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答案】9.大自然的话语;诸元素之女;B
10.一颗流星在天空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消失在天边
【答案】11.C;B;D;A
12.比喻;繁密茂盛;生机盎然
13.花朵儿一串……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答案】14.清亮的湖水|各种各样的野花|百灵鸟歌唱|牛羊嚼草|动态|赞美和热爱大草原
15.第一处批注:惊叹;舒服;久立四望;奇丽的小诗
第二处批注:慢骑交谈;策马追逐;欢笑歌唱;惬意悠闲
【答案】16.绿茸茸;绿茵茵
17.灵隐;坚忍不拔;花港观鱼
18.A
19.A;本句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从青苔的形状这一角度展开一连串的想象,写出了青苔给苏堤带来的意趣,将人们带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中。(B;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柳枝人的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嫩枝随风飘拂的情态,表现了柳枝勃勃的生机。)
20.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更加表现了西湖的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