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7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7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4 17: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7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1919年8月,孙中山在《建设》杂志发表发刊词,揭示创办杂志的目的和宗旨:“以鼓吹建设之思潮,展明建设之原理,冀广传吾党建设之主义,成为国民之常识,使人人知建设为今日之需要,使人人知建设为易行之事功,由是万众一心以赴之,而建设一世界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这( )
A.反映新文化和新思潮的活跃 B.体现对国强民富的热切追求
C.说明国民党人借鉴苏俄经验 D.透出对现实不良政治的否定
2.1919年8月,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这一观点( )
A.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 B.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有利于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D.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3.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4.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5.下图所涉及的战役( )
A.借助于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支持 B.彻底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推动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D.推动了共产党革命重心转移
6.1929年夏,陈翰笙等根据东三省铁路经济调查局的调查材料和一些档案资料、报纸杂志上的文章等写出了《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文中以所处经济地位和经济形式对农户进行划分,从生产关系上揭露地主和农户之间的对立。这一文章( )
A.说明传统的学术作风开始发生变化 B.以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C.剖析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 D.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有整体性认识
7.1930年,邓小平在右江地区领导革命时,提出要纠正政权“新豪绅化”的富农倾向和“平分一切土地”的过“左”做法,推行“平分”“共耕”“没收豪绅地主反革命土地分给贫苦农民”三个办法,不搞“一刀切”。邓小平的这一做法( )
A.加快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明确了土地革命对象
C.加速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8.针对1928—1931年革命文学在上海的兴起,鲁迅说:“这革命文学的旺盛起来,在表面上和别国不同,并非由于革命的高扬,而是因为革命的挫折。”鲁迅所谓“革命的挫折”可能是指( )
A.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B.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C.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D.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9.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贫农,因为最革命,所以他们取得了农会的领导权。”这一观点( )
A.增强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意识 B.进一步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强调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肯定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10.下表为1873—1930年中国部分出口货物表(%)。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73 2.6 — — 37.4 — 58.3 1.7
1893 15.6 — — 28.4 0.1 53.4 2.5
1910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30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A.传统手工业急剧衰退 B.工厂制度有一定发展
C.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D.开始沦为西方原料产地
11.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一篇报告中说,“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企业这三方面组成的”“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由此可知,当时根据地( )
A.突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 B.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是发展工商业
C.全面贯彻落实了报告中的方针政策 D.逐步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
12.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某一时期洋面粉进口数量及增减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数量(关担) 增减比例(%) (1928年为100%)
1928 5984903 100
1931 4889275 82
1934 985367 16
1936 512852 9
A.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民族面粉工业的竞争力提高
C.外资企业失去了发展优势 D.官僚资本膨胀势头得到遏制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与评价(1919—1949)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不甘服于帝国主义与军阀官僚双重的压迫。自然发生的一种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政治的民众运动。 ——1925年5月4日《民国日报·五四纪念的感想》 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1925年张大雷《五四运动意义与价值》
“五四运动”是民众对外交事件的直接行动,这种直接行动“在军阀专政时期,是家常便饭”,现在,国民政府秉承“平等待我”的方针与外国交涉,民众的直接行动实在不能用而且用不着了。 ——1928年5月3日《民国日报·五四纪念宣传大纲》 在各学校中,利用“五四”的意义去召集学生群众大会,举行同乐会表演戏剧等。去揭破国民会议的欺骗,反对国民党禁止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积极号召学生群众反对国民党、改组织、第三党等的一切活动。 ——1931年《共青团中央局五月工作决议》
五国运动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支流,这一个支流,仍旧汇宗于国民革命的大海。所以‘五四’运动若果有何贡献,这都是滋源于国民革命运动”。 ——1943年5月4日《中央日报·国民革命与五国运动》社论 “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大革命准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和干部。很明显,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时期国共两党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进行解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7年颁布的《大清矿务章程》(以下简称“旧章”)规定,矿业投资者最多只能获取余利的一半,采矿必须征得矿区业主的同意,而业主往往借故刁难勒索,使商民裹足不前。1912年11月,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中国“工商界千年来未有之盛举”,代表们极力主张北洋政府修订各种经济法规,以“集厚资,举大业”。1913年12月,张謇出任农商部部长,并于1914年3月颁布《矿业条例》(简称“新章”),允许民间集资开矿,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依法成立之法人,得依本条例取得矿业权”,并对该权利进行保护。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建立了农矿部矿政司,将矿产品的销售纳入国家管理。此外,还积极关注矿场消防卫生,预防矿难事故和矿工健康隐患。农矿部还开始筹划国家矿业保留区,规定国家矿业保留区内的矿产,任何人不得开采。资金的短缺向来是矿业发展的障碍,投资者常常“筹款无门,因而停歇”,国内矿业资金不足会使矿业资金的来源由国内转向国外,从而便于外国势力侵吞矿权,为此,国民政府赋予农矿部金融救济事项,为矿业(持续)发展寻求金融救济。
——摘编自周舟《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矿业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颁布《矿业条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发展矿业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孙中山在1919年8月阐释的建设对于国民和国家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始终怀抱着要使中国国强民富的宏大理想,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中孙中山的建设思想,得不出新文化和新思潮活跃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人对苏俄建设经验的借鉴,排除C项;材料强调万众一心建设国家的重要性,而非对不良政治的否定,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李大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要与“实境”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这有利于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只凭李大钊一人的观点,不能改变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A项错误。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B项错误。1919年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的决议,故选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排除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开办女校,组建青年团,成立农会等方式,发动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D项正确;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活动集中在1922年,与扶助农工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以后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涉及多个方面,不仅限于发动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属于北伐战争中湖北战场的重要战役,该战役的胜利推动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国民革命军的势力范围由珠江流域扩大到长江流域,故C项正确、B项错误;此时不存在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排除A项;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革命重心并未转移,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陈翰笙等依托调查、档案等材料对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进行研究,并从生产关系上揭露了地主和农户之间的对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术作风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排除A项。这一文章并没有涉及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排除C项。这篇文章仅仅研究了黑龙江流域的农村,尚不足以形成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整体性认识,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1930年处于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提出纠正政权的“富农倾向”,“没收豪绅地主反革命土地分给贫苦农民”,明确了土地革命的对象,故B项正确。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并未发生转移,排除A项;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革命统一战线也随之破裂,排除C项;抗日战争爆发于1931年,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28—1931年”“革命的挫折”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陷入低谷,革命文学兴起,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发生于193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项。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与革命文学的兴起无关,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材料。根据“决不能”“最革命”可知,毛泽东强调了农民的革命性。第二步,结合所学。根据所学可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于1927年,当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完成民主革命”肯定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故D项正确第三步,余项分析。材料并未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意识得以提升,排除A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于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于1928年,“完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的革命性,未提到革命的领导权,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
排除A:传统手工业品主要用于内销或自给自足,出口比重的下降不能说明其急剧衰退。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这只是材料所涉及时间的部分内容。排除D: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开始沦为西方原料产地。试做反馈本题易错选A项,错选率约为44%。出错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注意“急剧衰退”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11.答案:D
解析: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根据地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经济并存,并且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允许私人经济发展,这说明根据地经济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即当时根据地逐步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31—1936年,洋面粉的进口量相较于1928年的进口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这表明这一时期民族面粉工业的竞争力提升,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故选B项。A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面粉进口数量虽然在降低,但是数量依旧庞大,这表明外资企业在当时仍有发展优势,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官僚资本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3.答案:解读: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目标相同,都肯定“五四运动”是民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军阀的运动。但国民党认为“五四运动”是自发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是有组织的,这反映出两党对待民众的态度不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极力镇压群众运动,因而否定“五四运动”中民众的行动。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注重发挥民众力量反抗国民党统治肯定了“五四运动”中民众的作用。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国民党过分美化和拔高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认为“五四运动”只是国民革命的支流,企图弱化民众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共产党站在全民族利益的角度积极争取各阶层民众抗日充分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独裁专政,没有正确评价民众的作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
解析:解读:根据“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不甘服于帝国主义与军阀官僚双重的压迫。自然发生的一种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政治的民众运动。”“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可得出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目标相同,都肯定“五四运动”是民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军阀的运动。并可得出国民党认为“五四运动”是自发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是有组织的,这反映出两党对待民众的态度不同。根据“民众的直接行动实在不能用而且用不着了。”可得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极力镇压群众运动,因而否定“五四运动”中民众的行动。根据“去揭破国民会议的欺骗,反对国民党禁止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积极号召学生群众反对国民党、改组织、第三党等的一切活动。”得出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注重发挥民众力量反抗国民党统治肯定了“五四运动”中民众的作用。根据“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支流,这一个支流,仍旧汇宗于国民革命的大海。所以‘五四’运动若果有何贡献,这都是滋源于国民革命运动”得出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开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国民党过分美化和拔高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认为“五四运动”只是国民革命的支流,企图弱化民众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共产党站在全民族利益的角度积极争取各阶层民众抗日充分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独裁专政,没有正确评价民众的作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最后再总结可得出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时背景的变化。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
14.答案:(1)背景:中华民国的建立;《大清矿务章程》存在很大局限性;全国工商界关注和支持矿务立法;民族企业家主持政府经济工作。
(2)措施:实施矿产专卖;改善矿场消防卫生;统筹规划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强化对民族矿业的金融支持。
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有利于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矿业主权,推动了民族矿业发展。
解析:(1)背景:根据“1912年11月”,根据所学分析得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根据“《大清矿务章程》……使商民裹足不前”得出《大清矿务章程》存在很大局限性;根据“代表们极力主张北洋政府修订各种经济法规”得出全国工商界关注和支持矿务立法;根据“集厚资,举大业”得出民族企业家主持政府经济工作。
(2)措施:根据“建立了农矿部矿政司,将矿产品的销售纳入国家管理”得出实施矿产专卖;根据“积极关注矿场消防卫生”得出改善矿场消防卫生;根据“农矿部还开始筹划国家矿业保留区,规定国家矿业保留区内的矿产”得出统筹规划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根据“国民政府赋予农矿部金融救济事项,为矿业(持续)发展寻求金融救济”得出强化对民族矿业的金融支持。作用:根据“将矿产品的销售纳入国家管理”,分析得出增加了财政收入;根据“将矿产品的销售纳入国家管理”“农矿部还开始筹划国家矿业保留区”,概括得出加强了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根据“积极关注矿场消防卫生,预防矿难事故和矿工健康隐患”得出有利于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根据“国内矿业资金不足会使矿业资金的来源由国内转向国外……国民政府赋予农矿部金融救济事项,为矿业(持续)发展寻求金融救济”,概括得出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矿业主权,推动了民族矿业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