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③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欣赏“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④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合作示范探究《<论语>十二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它就是《论语》。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论语》共二十篇,分为五百一十二章。每一篇都用第一章的头两个字做标题,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秩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行文以对话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二、文本研习
学习活动一:读文本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自省 x ng 如乐何 yùe 文质彬彬 bīn
譬如 pì 未成一篑 kuì 八佾 yì
学习活动二:明要义
1.示范分析第一、二章。
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重要字词: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示例: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小结:孔子谈“君子”对生活、工作两个方面的要求。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办事说话。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重要字词: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解读:你从这一章读出了什么呢?
示例:“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2.小组合作探究其余十章。
按照第一、二章的学习方法,全班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探究其中一章。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然后轮流解读本章大意。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以下为预设)。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重要字词:朝: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夕:名词做状语,在晚上。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解读: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第四章: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要字词:喻:明白,知晓。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理解核心概念: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
解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重要字词: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看齐。内: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解读: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重要字词: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解读:本章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
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重要字词: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解读: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重要字词:为:堆积。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解读: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重要字词:知:同“智”。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解读: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重要字词:一日:一旦。归:称赞。目:条目。非礼:不合于礼。事:实践。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解读: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重要字词:恕:原谅,宽容;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译文: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读: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重要字词: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群:合群。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迩:近。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解读: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养家的作用。
学习活动三:探技法
探究: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二、总结提升
学习活动四:谈看法
争鸣: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的欲望,这些欲望有的是合理的,而有的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校园里的樱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樱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制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给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