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4 17:4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在20世纪有一场著名的大审判,参与犹太屠杀的纳粹分子艾希曼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他说,作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只是执行元首意志的工具而已,我不过是整部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所以有罪的是发出屠杀命令的元首,而不是作为执行者的我。从法律层面来说,我执行的是德国的法律,如果我不服从的话,那么我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有罪,罪责在制定法律的人。那么我们如何看待他的辩护呢?艾希曼是否有罪呢? 请在学习完《人皆有不忍仁之心》后,运用孟子的观点反驳艾希曼的观点
一、问题导入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论。

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探究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学习目标
整体认知
解 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民贵君轻。
价值观——舍身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梳理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狠心对待别人
那么,就

运转,转动
(于)掌上
状语后置句
施行
开篇如何提出观点
中心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开门见山
仁心
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政”
仁政
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结论: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哀痛,怜悯
表因果,……的原因
所以:(1)用来……的;
(2)表因果,……的原因
状语后置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同乡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指事理的对与错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萌芽,发端
取独

就像
判断句
四肢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括哪四个方面?
四端
四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
——
——
——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八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国骂“王八蛋”的由来:“王八蛋”其实是“忘八端”,这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古代时,“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 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孟子也曾说过“四端”。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通“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侍奉
宾语前置
一切,所有
在自身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文本小结
论证思路
根据下面图表的提示,梳理文本结构,并补充图表中的空白部分。
提出中心论点:
论证过程
排比式推导
VS 不足以事父母
论证:
孺子将入于井
比喻论证
可行不忍人之政
论证
&
四心
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仁)羞恶(义)
辞让(礼)是非(智)
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
举例
足以保四海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提倡仁、义、恕,
克己复礼。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
个人道德修养。
整合探究
【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全文299字,却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2.长于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拓展延伸
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分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质疑与思考:根据孟子的论述,看他的论述是否有漏洞?
1.假如掉进井里的人是一个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诛之的人,那么你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吗?
2.那他为什么会提出“人皆有不忍心之心”呢?
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分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质疑与思考:根据孟子的论述,看他的论述是否有漏洞?
3.“孺子将入井”的故事可以推出恻隐之心,但其他三心呢?
4.缺少“四心”难道就是“非人”了?
5.具备“仁人之心”就能够“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吗?
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孟子基本的方法是推已及人,有时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孟子确实不讨人喜欢,但是这两个今人看起来是骂人的词语,在孟子这里却并非是辱骂。他们只是孟子人性论的必然的演绎结果而已。既然孟子的人性论指向性善,那么不善甚至邪恶自然就称不上所谓人了。
他探讨的是进入政治生活的人。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但凡一个有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的人,都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如果不具备这些心理品质,那便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的野蛮人,或者用孟子的话来说:非人也。
总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分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将入井 举例论证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对比论证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质疑与思考:根据孟子的论述,看他的论述是否有漏洞?
从推论过程看,“孺子将入井”之例的事实是无法保证的,他是孟子的经验说明,是个案,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归纳推理,论证力是不充分的。从推论结果看,从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仅可推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结论不具备“四心”就是“非人”,说法太过绝对“足以保四海”不能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虽然孟子的辩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但却广为流传,受人喜爱,请你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反驳艾希曼的观点。
在20世纪有一场著名的大审判,参与犹太屠杀的纳粹分子艾希曼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他说,作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只是执行元首意志的工具而已,我不过是整部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所以有罪的是发出屠杀命令的元首,而不是作为执行者的我。从法律层面来说,我执行的是德国的法律,如果我不服从的话,那么我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有罪,罪责在制定法律的人。
虽然孟子的辩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但却广为流传,受人喜爱,请你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反驳艾希曼的观点。
我们要判决艾希曼有罪,不是基于世俗的律法,而是因为在世俗的律法的基础上,还有人心的正义,还有人内在的道义良知,即是“不忍人之心”。这样一个良知是先天内在的,不跟随任何世俗律法而改变,错了就是错了,杀人就是不对。即便你身处罗刹国,黑白不分,善恶颠倒,即便世俗的法律告诉你杀人是对的,但是在世俗的法律之外,还有超脱世俗的先验的你的良心,你的良知道义会告诉你杀人就是错的,即便你身处彼时的德国,即便整个国家弥漫着军国主义的氛围,但是你依然可以选择不作恶。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