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北宋——王安石变法四、明朝——张居正改革◆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1)背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兼并战争不断③文化:士阶层壮大;百家争鸣(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3)各国变法风潮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变革燕国——燕昭王改革秦国——商鞅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①内容: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c.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d.“废井田,开阡陌”;e.实行什伍连坐;f.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4)商鞅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②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4)商鞅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4)商鞅变法③从商鞅的结局看对变法结果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4)商鞅变法④商鞅变法成功了吗?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魏蜀吴西 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 朝宋齐梁陈东 汉南 朝隋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汉化,促融合)
(1)背景:
①游牧民族内迁: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 社会矛盾尖锐。
②北魏统一北方: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长期的民族交流: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少数民族内迁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汉化,促融合)(2)内容:①初期:北魏孝文帝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a.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b.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采桑图》少数民族学汉族生产方式◆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汉化,促融合)(2)内容:②后期——孝文帝亲政a.迁都洛阳;b.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有利于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汉化,促融合)(3)影响:①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巩封建、促富强)(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③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巩封建、促富强)(2)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989-1052)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节省钱财。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巩封建、促富强)
(3)王安石变法
①目的:富国强兵
a.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b.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巩封建、促富强)(3)王安石变法②内容:在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开辟财源)、军事体制(兵农合一)等方面,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富国 强兵育才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科举改革整顿太学◆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巩封建、促富强)
(1)背景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奋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巩封建、促富强)
(2)内容
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3)意义
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巩封建、促富强)
一条鞭法
①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②评价:“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 张居正
(1025—1582)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课堂探究】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
(3)改革者的个人品质;
(4)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二、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1)背景
①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爱国志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3)活动: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
宣传维新思想。
(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5)百日维新
①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②内容
a.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b.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c.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d.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5)百日维新
③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④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⑤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瀛台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5)百日维新
⑥影响: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瀛台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6)失败原因
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6)失败原因
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1901-1905)
(3)性质:清政府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
(4)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二、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正确探索
①《论十大关系》
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②中共八大
提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和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会上致开幕词
八大会场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正确探索
③“八字方针”
从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2)“左”倾错误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3)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1)改革开放
①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1)改革开放
②内容:
A.对内改革: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B.对外开放:
a.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4.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1)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召开时间:2012年11月
内容: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召开:2013年
内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4.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3)中共十九大——谱写新篇章
召开时间:2017年10月
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4.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4)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迈进新时代
召开时间:2019年
内容: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5.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1)农村: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2014年12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5.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就
(2)对外开放: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1980年)、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11月5—10日第一届上海),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邓小平在深圳题词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5.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就
(3)城市经济体制: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84)、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5.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就
(4)经济体制: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高新科技
基础建设
国民经济
国防军队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自主研发和制造、人工智能。
文明互鉴,中国声音。
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文化事业、产业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6.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课堂小结】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