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七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本课时间轴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变革
(1)科举制度变革的背景:
科举制发生了什
么变化?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创立
发展
完善
鼎盛
科举废除
晚清
中断
元朝
科举制度的一生
时代背景
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经济:洋务运动的开展;
思想:西学的传播;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2)科举制度变革的表现:
材料一: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折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他认为:“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1905年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戊戌变法时期 ①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清末新政时期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②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
◎袁世凯
(3)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
阅读P30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变革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
这一改革的除适应改革的需要调整旧机构、增设新机构以外,清政府还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机构,裁撤了东河河道总督缺和督抚并设共处一城的云南、湖北、广东巡抚缺。整顿吏治,裁汰了政府各机关的胥吏差役。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1)机构改革:
①总理衙门——外务部:清政府,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②设立新部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评价:
积极: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消极: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官制改革:
学堂 选官制度 对选官制度进行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留学生 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癸卯学制)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
(1)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措施: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考试权独立)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人事权独立)
发端与奠基
孙中山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3)意义:
积极:①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当时未能真正实施。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1912.4—1928)
(1)方式: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考试制度: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负责机构 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
(3)甄别制度:
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4)意义:
积极:①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②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
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局限:受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形成与确立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4)
(1)人事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①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②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2)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依据 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内容 ①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考试任用
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3)意义:
积极: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委任状
发展与成熟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思考1: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否定封建选官制度。
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临时政府:中西合璧色彩;北洋政府:军阀统治色彩;南京政府:一党独裁色彩
以法令、制定条例的形式实施。
选拔形式多样,考试与资历并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焦裕禄被誉为
“党的好干部”
P41历史纵横: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P42历史纵横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的发展演变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
分类管理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
完善发展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十八大以来
规范化、制度化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思考2:干部制度的原则与意义?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材料二: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党管干部
干部考核制度的意义:为干部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演变
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凡进必考”。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思考3: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59万 55:1
◎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报考公务员人数不断增多;
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
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
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P42【问题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
1.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2.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发展:(1)设置考试院;(2)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4.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1993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选用制度初步建立;(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3)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补充拓展】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 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两官分途” 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 服务人民
本课思维导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变化:背景、表现
选官制度的变化:背景、官制改革、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内容、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措施、特点、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改革开放前:措施、内容
改革开放后:干部、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