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4 19:0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8.10中国的法治与教化
重点知识:
1.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的形成及德治与法治之争、汉代以后的礼法结合、宋代的基层教化、明清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2.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成就、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法治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时代 法律 教化 礼法关系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 汉
魏晋 唐 宋
元 明 清 自主梳理,基础检测
时代 法律 教化 礼法关系
夏商西周 禹刑、汤刑、九刑 夏商:重刑轻德; 西周:礼乐制度,敬天保民
春秋战国 成文法诞生,法家思想盛行 礼崩乐坏;儒家德治思想
秦 秦律,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汉 九章律;二年律令 独尊儒术
魏晋 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 三教合一,儒学受到挑战 唐 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 大唐开元礼,封建礼仪之大成 宋 宋刑统,天圣令 理学广泛传播,向基层渗透
元 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 明 大明律,律例合编 太祖六谕 清 大清律例 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 礼法并存
礼法对立
礼法结合
约律融合
约为律用
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
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法律重刑法;与血缘政治相结合;
强调法律是道德的补充。
思考:先秦时期的法律的特点,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探究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2019·海南高考)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材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由此可知,孔子重视社会道德的作用,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
2.(2020·山东高考)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项; 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道德修养的衡量标准,排除B项;“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项。
D
3. (2022·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尚法存礼
B. 尊法敬天
C. 崇德重法
D. 外儒内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法家主张是以法治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项。故选A项。
A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①形成以律为本、律令结合的法律体系
②法律内容不仅涉及刑事,还包括了行政、土地、财经等方面内容
③具有鲜明的捍卫君主专制、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色彩
探究二:秦汉时期法律制定有何特点
材料 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直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汉宣帝下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
探究三:历史解释——汉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制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特点: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影响:利于克服严刑峻法的弊端;利于扩大儒学影响,维护统一。但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探究四:中华法系有何特点,并分析原因
特点:
1.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2.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属于人治;
3.深受宗法观念影响,注重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
4.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
5.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
6.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于行政,无独立审判权。
原因:
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儒家思想;
探究五: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朝:理学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明清: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乡约与法律合流。
概念:中国传统“教化”是国家为整合社会行为,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法律等途径,对整体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伦理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教化的过程。
4.(北京高考·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D
(一)区别
1. 概念不同
(1)法治,即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
(2)人治是“法治”的对称,又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
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
(3)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
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4)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荀子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探究六 法治、人治、德治和礼治的区别和联系
2.理念不同
(1)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邓小平所提出的观点。
(2)人治是以人来治理国家,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弊端,封建社会已经灭亡,是不可行的。
(3)德治和礼治阐述的是同一个观点,礼仪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基本准则,但是用礼仪和道德治理国家,那也就是说这个国
家的法律没有强制性了,如半夜睡觉不关门,人人如己。
3. 来源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治、人治是个舶来词。遍考我国现代之经、史、子、集,我们都无从找到“法治”这两个字的组合。但德治、礼治则可以在我国传统的著作如《礼记》等中找到、证其渊源。
(二)联系
1.就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本身而言,在中国近代以前,专制、人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而从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开始则逐渐向民主、法治思想转变,而德治贯穿整个社会生活。
2.法治社会是基于人、礼、德演变过来的,如果没有了人文,缺少了礼仪、道德,也就是说法治不健全,没有了说服力只有强制性,可见法治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3.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我国古代为何形成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的等级结构是礼法融合的基础;
中国古代由自然经济孕育“天人合一”观,是人们作为社会规范礼和国家规范法结合的思想条件;
政治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
经济
思想
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982年
破坏时期
国家
尊重
和保
障人

1949年
共同
纲领
1954年
五四
宪法
1976年
1978年
八二
宪法




1999年
2004年
学习雷锋
道德风尚
1983年
1966年
雷锋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
新发展时期
初创时期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期
1997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963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93年
学习雷锋道德观抵制腐朽思想
2018年
全面依法治国时期
2014年
2010年
人民日报:
《雷锋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财富》
法制历程时序性 内容 影响
1949年9月 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 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0世纪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法令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1954年 制定了相关法律文件 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十年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 必须加强社会法制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1982年 《居民身份证条例》法律等 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 法制的制改为治 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1999年和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到2010年 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 深化司法改革依法治国
20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02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程 内容
影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李四光、邓稼先、雷锋等杰出代表 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以后 物质精神文明同时建设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0世纪90年代 创建文明城市等 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1994年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
爱国主义教育加以拖进
2001年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006年 《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
十八大以来 进一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