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新课导入
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
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
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节)
(登高、饮酒、赏菊)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大意,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知识链接
边塞诗人,主要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朝时期,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等诗人进一步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被合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高适
《燕歌行》
《蓟门行五首》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出塞》
王之涣
《凉州词》
《登灌颧楼》
边塞诗人
知识链接
边 塞 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cén shēn)
(lián)
(bàng)
qiǎng
预习检查
读准韵律节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抽生朗读
全班齐读
预习检查
疏通诗意
任务一:初读诗歌 梳理诗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给我送酒来。
典故: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乡。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疏通诗意
任务一:初读诗歌 梳理诗意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可怜,怜惜
靠近。
开放
译文:我在远方怜爱着故乡长安的菊花,它们应该靠近这战场开放了吧。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1.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这首诗写了哪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1】重阳节;
【2】“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2.“强欲登高去”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劈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这里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情绪。“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3.“无人送酒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效果?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意,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用典
【明确概念】: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注:古诗鉴赏中若有典故,在注释中一般会标注出来。)
【答题思路】:
①用典;
②诗人借……的典故,表达了……的情感/讽刺…的现象;
③感情深沉含蓄。
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4.赏析诗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惨境况。“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巧用典故,暗寓着诗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可见行军途中的凄凉萧瑟。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5.赏析诗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故园菊”代表故乡长安,且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遥怜故园菊”说明与长安相隔甚远,紧扣诗题,思乡之情更显浓烈。
“应傍战场开”这句是想象之景,已突破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意,而紧扣诗题中“行军”二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6.说说“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遥”、“怜”和“傍”字的表达效果。
“遥”的意思是“遥远”,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怜”的意思是“可怜、怜惜”,可怜故园菊花独自开放,孤寂凄凉,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怜惜,更写出对人民的怜惜和思乡之情。“傍”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7.“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运用了怎样的从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照应了“长安故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虚写,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地开着。
8.“应傍战场开”描述诗歌最后一句所描写的画面。
文章主旨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凄凉,饱含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课堂练习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首句中“_________”二字呼应题目中的“九日”,点明诗歌写于重阳佳节,而“无人送酒来”一句则传达出军旅途中诗人的_____________。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登高
孤单寂寞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