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师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把课文的重点段落 3— 11 段整合出五幅图,分别是 :破院秋色图、落蕊秋意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与此同时,师生共同赏析并探究这五幅秋景图,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的眷恋、不舍之情。
教学目标
领悟故都的秋色与作者主观心情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 难点 :体会散文中情与景的交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诗中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雨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所以,文学作品很多都是作者的主体感受和客观现实的结合体,特别是比较优秀的代表作品 , 是作家用生命写出来。因此,在真正学习《故都的秋》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郁达夫很早(三岁)就失去了父亲,之后随着哥哥一起去日本留学 , 他在日本生活期间受尽了屈辱和歧视。1937 年,他积极参加抗日战争。五年之后他被日本人抓去被强迫做翻译官,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便暗中保护和解救很多革命同志。1945 年,日本人残忍地将他杀害。1952 年,我国政府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他。之后,郁达夫被称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郁达夫的性格 , 抑郁善感。因此,他在审美追求和文艺观方面,总是喜欢“静”的文学,也写了很多“静如止水”的文章。
代表作品 :
中篇小说 :《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出奔》
短篇小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迟桂花》、《薄奠》
散文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三、写作背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郁达夫迫于黑暗势力不得不隐避在杭州,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在这段时间,他的创作枯竭了、他的人生理想也被残忍地扼杀在黑暗势力之中。于是,他写了许多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 年 7 月,作者由杭州辗转赶往北平,希望能再次尝一尝皇城的秋“味”。于是便写下的《故都的秋》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进行感受型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五、整体感知,思考问题
(一)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清、静、悲凉。
(二)作为南方人的郁达夫,因为什么会对北国的秋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情感呢?(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
1.南国的秋与北方的秋有很多不同之处。
2.距离产生美。(1)时间上的距离。作者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来过北平。(2)空间上的距离。杭州距离北平有 1300 多公里的距离。
3.对祖国特殊的感情。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要遭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践踏,作者是怀着最后看一眼这故都的秋味,才重游皇城的。
以上三点都让作者对故都的秋产生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
六、品读鉴赏(串讲重点部分 3— 11 段)
根据课文描摹的景物,师生共同整合出五幅秋景图 :破院秋色图(第 3 自然段)、落蕊秋意图(第 4 自然段)、秋蝉残声图(第 5 自然段)、秋雨话凉图(6— 10 自然段)、秋枣奇景图(第 11 自然段)。
下面同学们带着问题探究课文,问题如下 :请同学们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品味语言,探究隐藏在美文背后的郁达夫。
(一)破院秋色图
通过破院秋色的描写,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呢?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认真赏析这幅图,进行讨论,探究这幅图背后郁达夫的思想感情。
“破屋、破壁腰”体现出北平的衰败感、沧桑感 ;“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泡一碗浓茶”,茶是中国的一种文化,喜欢喝茶的人也是喜欢中国文化的人,茶本身有一种苦涩感和厚重感,作者品着茶似乎也是在品着自己苦涩的人生。……看到碧绿的天空、听到驯鸽的飞声及牵牛花,这些细节描写和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巧妙地融合,做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提示 :看到一个清闲、自在的郁达夫,书中所描写的景物也印证了本文清、静、悲凉的基调。
(二)落蕊秋意图
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悲凉心境和细腻的文人之心。文中描写铺了一地的落蕊叫人看了隐约有一丝寒意,不禁想到落蕊秋意啊!于是,那种悲凉的心境悄悄地涌上心头。另外,一夜的时间,落蕊铺满了道路,静静的、厚厚的一层,无人知晓。早晨推开门才惊奇地发现,此情此景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文中还写到扫过街后,扫帚留在灰土上的那一条条淡淡的痕迹,竟然会让人下意识觉得清闲与落寞,再加上淡黄色的“梧桐叶”徐徐落下也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一叶而知秋”,这些伤情、独特的文字不免使作者再次想到自己人生的秋天。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
作者在旧中国,到处流浪无处安身,饱尝苦难漂泊不定。此情此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诱发出来的伤感情绪是作者重新审视秋天的心理描写,更是作者心理与坎坷人生的丰富组合。另外,文本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悲凉”,包括那些孤单、落寞、惆怅、忧虑的心态是特殊环境和历史风云撒在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阴影。于是,我们在朗读课文时会有一种隐隐的苦涩感。
最后强调一点,在文章中,郁达夫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充满了爱的感悟与美的体验,这说明他是一个心思细腻的文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这么多的感受。
(三)秋蝉残声图
查阅中国的古典诗词便知,在很多情况下,秋天的蝉常常是忧伤、哀愁的代表。本文通过对秋蝉的描写再次渲染了寂寞、凄清的气氛。从古到今,历史上有许多诗人在感慨自己命运悲凉的时候,都提到了秋蝉衰弱的残叫声,似乎这秋蝉残的鸣声象征着人生的终结。唐朝诗人骆宾王写有《在狱咏蝉》,诗中他由蝉声联想到自己的自由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人共鸣。从中我们看到了骆宾王的失落感。
思来想去,这整幅图就是感叹人生苦短的图,并且也让同学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作为文人的郁达夫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生命意识。
(四)秋雨话凉图
首先,作者有一颗细腻的文人之心。文章写作干净利落,一句话单独成段,表现了北平的秋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特点。同时,活灵活现地把云的特点、雨的气势、都市人下雨前后的反应描写出来。虽然如此,但在品读“秋雨话凉图”时总有一丝丝的悲凉感,字字句句都被这种感觉笼罩着。结合时代背景来看,此时北平的秋雨下到了都市人的心头上啊!那种对祖国的悲伤、忧愁、无奈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岁月沧桑、一年将尽、人近中年、冷清与凄静、悲凉与无奈都伴随着天气的转冷,弥漫在这一年将尽的气氛中啊。
其次 , 也感受到作者的平民意识。他喜欢观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喜欢做一个普通百姓。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愿望无法实现。文中提到那些穿着青布单衣的都市闲人在雨停之后用标准的北平话谈论着秋雨秋意,这何尝不是一种人间享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呢?此时,作者是轻松愉快的,亲切赞赏这平民生活的,表现出他很想过上那些所谓的“闲人”的生活。从始至终,作者的注意力全部在平民身上以及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方面。于是,文中还提到北平那些低矮的家屋、街道旁边的槐树、秋蝉以及枣子树。这些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视角,正是郁达夫平民意识的具体体现。
(五)秋枣奇景图
同学们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郁达夫。
文章中的枣子是平凡的,但是平凡的枣子却把它不易的成长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利用枣子的成长告诉读者,这是秋由始至终的演变过程,赞美枣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也在赞美故都的秋景。也可引申为中国革命就如同秋天成熟的果子一样会瓜熟蒂落的……写枣子“淡绿微黄”的颜色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与文章的意境美巧妙结合。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的情感是比较悲凉的,请同学们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之上,继续探究隐藏在美文背后的郁达夫,同时也要深深地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最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写一首诗来回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八、结束语
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的一首校园民谣《秋蝉》作为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