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限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限训(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5 10:5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
A.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
C.开始走向闭关自守 D.对世界形势有清晰认识
2.英国学者莫尔顿认为:(鸦片)战争表面上看来,虽是为了强迫中国人买印度的鸦片,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要突破对华自由输出英货的障碍。这表明英国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是( )
A.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B.与中国平等友好通商
C.实现鸦片贸易完全合法化 D.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3.因为鸦片输入危害较大,清政府于1729年和1799年颁布法令,禁止鸦片进口,但因其能获得高额利润,外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走私进一步造成中国兵弱银荒,清政府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1839年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会法化。上述变化不能反映的是( )
A.允许或者禁止鸦片进口取决于清政府的需求
B.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C.落后和腐败会导致民族利益受损
D.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4.下表为两位来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及办报主张。据此可知,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传教士 报刊 创办时间 主张
马礼逊 《察世俗》 1815年 将一般知识普及和基督教的推广活动相结合
林乐知 《万国公报》 1868年 教道为诚正之基,格致乃富强之本,泰西诸国所以必先得救主之道,而后能驯致于富强,日进于文明也
A.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开启了西学东渐之风
C.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打破了“天朝上国”观念
5.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这意在强调( )
A.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B.战争起因的复杂性
C.鸦片输入的危害性 D.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6.19世纪初,中国向英国出口大量茶叶,英国黄金白银大量流失,这使英国没有足够的金银购买茶叶。茶叶在英国断供成为英国上层严重不满的社会问题。于是,英国人往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中国每年外流白银600万两以上。这一贸易结局( )
A.严重损害中国的金融根基 B.直接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
C.迫使清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D.根源于美洲银矿产量减少
7.“清朝将欧洲使节视为朝贡使节,欧洲政府寻求平等待遇的诉求也被一再驳回。而欧洲人则认为平等贸易是一项自然权利。最终,文化的冲突爆发了战争,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一表述掩盖了(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B.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8.17世纪之前,中国人认为中国是“天下中心”,周边国家是依附于中国的“寄生物”。但之后,部分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中国也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另外的文明国度也可能将中国看成是“四夷”。据此可知,当时( )
A.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B.封建王朝统治危机显现
C.西学东渐拓宽了士人视野 D.国人夷夏观念发生剧变
9.据学者估算,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两国的战争支出分别约为3000万两和1263万两白银,各自占中英两国1840年财政收入的70%和8%。而同时期中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20%,英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这反映了( )
A.物质基础决定战争胜负 B.关税成为清廷主要财源
C.两国政府执政能力不同 D.中国经济发展远超英国
10.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由于白银短缺,中国商人不愿用白银交易,他们往往使用茶叶、生丝等作为等价物交换英国商人带来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英国商人因棉制品滞销,也被迫接受,这种“易货贸易”形式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主要的产茶及产丝地流行。这一现象( )
A.加剧广州贸易地位衰落 B.便利外商掠夺中国原料
C.造成了银贵钱贱的局面 D.引入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11.公行制度,又称“广州贸易制度”,是清政府基于公行(俗称“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制度。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公行制度被废除,民间商人得以和英商在通商口岸直接交易,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这一变化( )
A.促使英国的鸦片贸易合法化 B.表明中国贸易保护政策被破坏
C.彻底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被让渡
12.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朝设立管理五口通商事务“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陆续成立。这种转变反映了近代中国( )
A.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被迫实行全面对外开放
13.下表反映的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的税率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棉纱 担 6.94% 4.86%
印花布 匹 14.25% 4.98%
A.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入侵加剧 B.导致了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
C.有效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D.客观上助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14.时人称:“盖上海一埠,就中国对外贸易言之,其地位之重要,无异心房,其他各埠则与血管相等耳。”钱庄的经营业务渐被纳入进出口及埠际贸易资金融通渠道,“租界既辟,商贾云集,贸迁有无,咸恃钱业为灌输”。这反映出,上海( )
A.海关自主性得到提高 B.经济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C.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商业发展具有殖民地色彩
15.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镑,此后连续增长至1845年的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外因是传统经济结构变动的主因 B.中英之间的贸易是平等和健康的
C.中国是英国海外贸易最主要的国家 D.工业革命后英国领先抢占中国市场
16.道光帝谴责禁烟引发战祸时,林则徐上奏称:“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若谓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则彼之以鸦片入内地者,早已包藏祸心,发之于此时,与发之于异日,其轻重当必有辨矣。”这表明( )
A.晚清时期学术思想的开放性 B.禁烟确为英军北上之根源
C.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正积极转型
17.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下,以民族自强自立为出发点,将外国的先进文明不断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造本土的传统社会因素,创造现代因素,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这可用于说明( )
A.列强侵略激化中国社会矛盾 B.民族危机激发中国社会变革
C.中国现代化的阻力异常强大 D.中西方矛盾存在化解的可能
1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培养出了诸多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的首次任职中,91人里有27人从事行政和军事工作,4人任职教育部门。1898年的学员任职情况,也多是教育领域和军械部门居多。据此,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
A.改变了经学主导局面 B.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
C.适应了科举选官需要 D.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
19.自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即南方经济优于北方。而近代这一差异逐渐变为东西差异,即东部经济优于西部。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逐渐向东转移 B.列强主要侵略方向在东
C.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D.东部劳动力资源更丰富
20.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家庭手工业者被雇佣,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到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其中在外国资本企业劳动的约占35%,在洋务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7%,在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中劳动的约占28%。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 )
A.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 D.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
21.晚清政府早期派出的使节多以外国人为顾问。例如,崇厚出使法国就有两个法国人和一个英国人和他同行;第一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的顾问是英国人马格里;曾纪泽到俄国谈判伊犁问题的顾问同样是马格里和日意格。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外交( )
A.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色彩 B.呈现出半殖民地的特征
C.导致了晚清政府的崩溃 D.受到政治变革深刻影响
22.丁韪翻译的《万国公法》是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一部国际法著作,直译为《国际法原理》,于1864年由京师同文馆刊行,此事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了解国际法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客观需要。这反映出( )
A.晚清民众法律意识提高 B.近代翻译事业发展迅速
C.清廷关注国际交往规范 D.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确立
23.《庚申夷氛纪略》是清朝中后期一个底层文人对英法联军占据北京期间全过程的记录和评论。从书中看出他已知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前的霸主是荷兰,懂得英国是通过鸦片贸易和金融讹诈,再配合军事手段掠夺他国的。而当时大部分在京官员仍然认为英国人是一群野蛮夷狄。由此可推知( )
A.中国社会保守落后的现实情况 B.西学观念已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D.列强侵华已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24.据《山西外贸志稿》记载:清光绪年间,山西省交城县是有名的毛皮集散地,毛皮加工业发达。其中“交字毛”品质优良,出产量大,蜚声海外。洋行及买办纷至沓来,竞相搜购攫取,将收购的大量皮毛输往天津口岸出境。这说明该地区( )
A.经济形态发生转变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C.商品结构的多元化 D.传统手工业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
25.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毛泽东也曾评价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下列史实与林则徐相关并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
①开办译馆罗致译员 ②出访欧美各国考察交流
③编译《海国图志》 ④收集西方情报和国际知识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26.徐继畲认为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而是科学昌明、繁荣富强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西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这表明他( )
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B.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
C.初步摒弃传统华夷观念 D.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27.鸦片战争的失败,让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如魏源通过著书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材料意在说明鸦片战争( )
A.推动了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 B.使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主流
C.促进了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
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编著了《南洋西洋各国教门表》《中国西洋历法异同表》《中国西洋纪年通表》,针对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以及中西纪年、历法展开了比较研究。这反映出魏源(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B.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
C.倡导“中体西用”以挽救民族危机 D.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探索精神
29.《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大多数士绅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海国图志》问世后刊印千册便被列为禁书,饱受官方指责。这反映出( )
A.“中体西用”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B.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之艰难
C.师夷长技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D.洋务运动兴起的种种要求俱全
30.以下著作基本都在19世纪中期相继问世,这些著作( )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康輶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志略》 徐继畲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A.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念已经得到扭转 B.标志近代国家意识的逐步确立
C.表明士人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全局 D.开启“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二、材料分析题
31.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悠久。17世纪以来茶叶源源不断地传入欧洲,随着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饮茶习惯的养成,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越来越重要,深刻影响了近代中西方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中英茶叶贸易大事记
1615年 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经营茶叶。起初是从日本少量进口,“每次定货,只由总司事发函至其代理,求取中国上等之茶一罐,而茶价异常昂贵。”
1657年 伦敦一家咖啡馆第一次出售茶叶,第二年伦敦出版的“Mer-curiusPoliticus”第345号,首次刊登鼓励饮茶的广告
1667年 东印度公司将100磅中国茶叶运回英国。同年,伦敦一咖啡店老板托马斯·加韦宣传茶有“舒筋活血、治疗头痛、眩晕和忧伤、消除脾胃不适”之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后,英国饮茶之风日盛,中英茶叶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1714~1721年 英国政府从茶叶的货物税和关税中获得的总税收为1391143英镑,每年平均173892镑。英国政府认为“政府的利益同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
1785~1789年 东印度公司平均每年自华输出茶叶138417担,价值白银3659266两,占公司自华总输出货物总值的82.5%及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60%。但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1760~1792年 茶叶成为中国对英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英人饮茶成为习惯,不但上层社会普遍饮茶,而且一般劳动群众也广泛以茶代酒。种茶成了中国南方农民重要的生产事业,茶农纷纷开山种植
1784~1792年 东印度公司成了国际茶叶贸易的垄断者。中英在茶叶交易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贸易主导权逐渐转入东印度等殖民公司之手,夹带走私鸦片也成了公司的重要业务
19世纪70年代后 1905年,英国征收进口茶税共计800余万镑,其中印度茶占60%,锡兰茶占32%,中国茶仅占5%。华茶地位一落千丈,中国南方的茶农纷纷毁茶种粮,或到洋商开办的洋行务工
—摘编自萧致治、徐方平《中英早期茶叶贸易—写于马戛尔尼使华200周年之际》
材料二 伴随工业化的推进、印度茶叶成本不断下降,虽然在口感上逊于中国茶,但成本只有中国手工制茶的三分之一。1889年以后,通过战争与条约,印度茶进入锡金、不丹,并在西藏获得了减免关税的特权。中国不仅是茶叶出口大国,更是清费大国,内部消费是出口数量的8倍。但近代以来,清政府接连战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茶商的捐税负担也越来越重、市场逐渐被印度和日本挤占。
----摘编自徐方平《近代中英茶叶贸易衰败的原因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英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中国茶叶危机出现的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梁启超在《时务报》中表述了自己的民权和主权意识,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官员也开始接受并运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国际法内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厦终倾、中华民国日出东方的时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国家在废墟上建立的时期。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摘编自秦磊《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更为深刻的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从洋务运动兴衰的过程可以看出,在兵战、商战纷至沓来的19世纪后半期,洋务派以举办洋务的形式学习西方的种种努力,正是他们面对资本主义席卷世界的激流漩涡,不忍国家灭亡而勇于抛弃“华夷之辩”的陈腐教条,发奋为雄,积极谋取自强自立的有益尝试。不论洋务运动有多少缺陷,但在中国人民尚未摸索到正确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以前,洋务派谋求自强御侮的进取精神,应当给予适当的肯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鸦片战争前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岂之对洋务运动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原因。
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帝在对外交往中坚持传统的“朝贡”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天朝上国”的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方文化渗透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结论,排除B项;清朝前期就走向了闭关自守,排除C项;清政府在外交上未能正确认识世界形势,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题干“(鸦片)战争表面上看来,虽是为了强迫中国人买印度的鸦片,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要突破对华自由输出英货的障碍”可知,从表面上看,鸦片战争是为了强迫中国人买印度的鸦片,但实际上是英国想获得在中国自由输出英货的权力,即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料,A项正确;英国是侵略的一方,是不可能与中国进行平等友好通商的,排除B项;实现鸦片贸易完全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是《马关条约》,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清政府禁止鸦片进口是因为其危害大,而后期鸦片贸易合法化是由于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并非取决于清政府自身的需求,A项正确; 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能够反映,从鸦片走私屡禁不止,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合法化,都体现了清朝统治的无力和危机的加剧,排除B项;落后和腐败会导致民族利益受损也能反映,清政府无力禁止鸦片走私,被迫使鸦片贸易合法化,损害了民族利益,排除C项;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也能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的中国。据材料“将一般知识普及和基督教的推广活动相结合”“教道(指基督教)为诚正之基,格致(科学)乃富强之本”可知,传教士通过办报活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传播基督教,促进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A项正确;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并非清末才开始,“开启”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马礼逊 1815年创办《察世俗》时中国尚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谈不上“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C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但当时先进思想的影响范围有限,“天朝上国”观念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因此战争不可避免,具有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认为自由贸易是鸦片战争的起因,并非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列举的原因只有一项,而非多项,无法体现出复杂性,排除B项;鸦片危害与材料观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期,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确实导致了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失。由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主要是因为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受欢迎,而中国对西方商品的需求相对较小,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了平衡这种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金融根基,A项正确;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排除B项;材料主旨“鸦片战争与中国金融”,而“清政府进行货币改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的白银外流,但是与美洲银矿产量减少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阐述的是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将鸦片战争的爆发归咎于文化的差异,这种对鸦片战争原因分析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于是发动对中国的侵略,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外文化制度差异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英法联军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以后(中国)。根据材料“但之后,部分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中国也不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可知,随着对外部世界的进一步认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日益开放,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步解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中国丧失了最后一个藩属国,中国自汉朝以来所形成的中华宗藩体系最终崩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清中期封建王朝统治危机显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剧变”程度夸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战争支出上远远超过英国,但同时期中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20%,英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这说明清政府在战争中投入的物质基础远超英国,但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两国政府执政能力不同,C项正确;清政府在战争中投入的物质基础远超英国,但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这说明物质基础并不能决定战争胜负,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清政府的财源问题,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两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人不愿用白银交易,使用茶叶、生丝等交换英国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这便利外商掠夺中国原料,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广州贸易,排除A项;银贵钱贱指的是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失衡,铜钱贬值,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易货贸易”形式并不是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84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可以自由贸易,打破了以前由十三行垄断贸易的局面,说明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被破坏,B项正确;《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允许鸦片进口,每箱缴纳进口税银三十两,标志着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缓慢瓦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在列强要求下,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僚体系变化显得更加明显,由此可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深深地烙在官僚机构的变化中,C项正确;选项混淆了概念,这是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非中央机构,排除A项;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近代中国被迫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结论,与题意无关,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降低,使得外国棉花及棉纺织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更具竞争力,大量廉价的外国棉纺织品涌入中国市场,这必然冲击中国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棉纺织业,促使自然经济中传统的 “男耕女织”模式逐渐瓦解,客观上助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D项正确;1843年和1858年主要处于商品输出阶段,列强对华资本入侵加剧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前鸦片贸易以及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赔款和贸易逆差等因素综合导致的,排除B项;低税率的外国商品涌入可能会冲击中国传统经济,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有效缓解财政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口岸贸易的繁盛,刺激了商业的兴旺,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埠际贸易的开展,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反映出上海经济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B项正确;清末海关长期处于外国的管理之下,排除A项;根据材料“就中国对外贸易言之”可知,当时上海仅是对外贸易领先全国,排除C项;上海并非殖民地,其经济并不具有殖民地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镑,此后连续增长至1845年的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可知,英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大半,这体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领先抢占中国市场,D项正确;题干并非在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而是表现,排除A项;从题干材料无法判断中英贸易之间是否是平等健康的,且该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没有对比,也说明不了中国是否就是英国最主要的贸易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中国)。根据材料,林则徐认为禁止何种货物进出口,这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禁止毒品贸易是保护民众、维护国家尊严的正确措施。林则徐“一身之获咎犹小 而国体之攸关甚大”说明个人受惩罚“事小”,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事大”,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当时学术思想交流,排除A项;由英国“以鸦片入内地者,早已包藏祸心”可知,禁烟与否并非英军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排除B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中国社会是被迫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近代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陆续开展学习西方的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B项正确。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观动机是打开中国市场并进行殖民统治,由此开启中国民族自强独立的近代化历程,未涉及社会矛盾的激化问题,排除A项;“中国现代化的阻力异常强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探讨中西方矛盾的化解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介绍了京师同文馆的一些人才毕业后的去处,涉及“行政和军事工作”“教育部门”“军械部门”,这是当时国家急需发展的部门,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B项正确;材料仅是京师同文馆一些人才毕业后的任职情况,没有经学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意在体现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受当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而非科举选官需要,排除C项;“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至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近代东部地区发展较快,是因为近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而融入世界市场后,经济重心必然转向靠近出海口的东部地区,C项正确;经济重心逐渐向东转移是对问题的描述而非原因,排除A项;列强除了在东部地区侵略中国,同样也在西北边疆蚕食中国领土,排除B项;东部劳动力资源并不比中西部更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工业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工人的出现是这个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到新兴的工业领域,A项正确;工人阶级真正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等后来的历史事件中,而非19世纪中期,排除B项;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指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事件,这与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之间关系不大,排除C项;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晚清政府早期派出的使节多以外国人为顾问,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深受外国人影响,体现了半殖民地特征,B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开放性并不强,排除A项;晚清政府的崩溃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列的人物所处的时间节点上并未发生政治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此事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了解国际法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客观需要”可知,清政府支持刊行《万国公法》,说明清政府有了解近代外交规范的意愿,C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仅根据一部翻译著作,不足以说明近代翻译事业发展迅速,排除B项;仅根据清政府支持刊行《万国公法》,不足以说明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庚申夷氛纪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英国的实力及其侵略手段有一定的了解,这表明至少有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开始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国际强权的威胁。然而,大部分在京官员仍然将英国人视为野蛮的夷狄,他们没有意识到英国通过鸦片贸易、金融讹诈和军事手段来实现其侵略目的的严重性,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对外交政策的落后。由此可推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及了大部分在京官员对英国的看法,不能据此推知中国社会保守落后,排除A项;当时西学观念只是被部分人士接受,“广泛接受”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列强侵华已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是在甲午中国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交城县毛皮加工业发达,洋行和买办将收购的毛皮由天津港出境,这说明该地区毛皮加工与世界市场关系紧密,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经济形态发生转变的论断,排除A项;交城县毛皮加工业属于传统手工业,排除B项;商品结构的多元化是指多种类型的商品存在,如洋货和土货、生产原料和消费品等,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林则徐开办译馆罗致译员,积极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书刊等,以便了解西方情况,①正确;林则徐注重收集西方情报和国际知识,通过了解西方来为应对当时的局势做准备,④正确;①④正确,B项正确;林则徐主要是在国内进行禁烟等活动以及与西方列强在沿海等地打交道,并没有出访欧美各国考察交流,②错误;《海国图志》是魏源所编译,而非林则徐,③错误;②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徐继畲认为西方社会不仅仅贸易发达,而且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这说明徐继畲初步摒弃传统华夷观念,C项正确;“全面接受西方文明”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徐继畲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徐继畲并未明确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像魏源这样的有识之士通过著书等方式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这一行为直接将西方的相关知识引入到中国,使得西方的科技文化在中国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魏源著书介绍西方知识,并未着重强调由此推动了大规模的近代翻译事业发展,排除A项;当时只是一小部分有识之士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远远未达到学习成为社会主流的程度,表述过于夸张,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只是促使一些人开始认识西方,并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新文化运动才在思想领域对封建统治思想根基进行了猛烈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2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不同宗教和中西纪年、历法进行比较研究,积极了解和研究外来文化,这体现了他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探索精神,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魏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地主阶级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以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据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在近代中国列为禁书,说明中国保守势力强大,阻碍了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之艰难,B项正确;魏源时期,尚无“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当时我国保守势力异常强大,尚难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时空是19世纪(中国)。由表中“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介绍英法历史”“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等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形势,表明士人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全局,C项正确;“传统‘夷夏观’扭转的说法均过于夸大,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国家意识的逐步确立,时间不符,排除B项;“西学东渐”开始于明后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1.(1)特点:持续时间长;逐渐由东印度公司主导;贸易规模不断萎缩;中国茶优势地位逐渐消失;中英茶叶贸易地位随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而变化。
(2)原因: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印度发展种植园经济种植茶叶;工业化推动印度茶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受印度茶、锡兰茶崛起的冲击;通商口岸的开放和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晚清政局动荡、捐税负担沉重,中国茶市场份额减少;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交通技术的革新降低了茶叶贸易的运输成本。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中的表格“时间”一栏看,从1615开始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后,持续时间长。从表格中“中英茶叶贸易大事记”一栏看,在1667年“东印度公司将100磅中国茶叶运回英国”,1785~1789年“东印度公司平均每年自华输出茶叶138417担”,1784~1792年“东印度公司成了国际茶叶贸易的垄断者”,这些都表现出中英茶叶贸易逐渐由东印度公司主导;从表格中“中英茶叶贸易大事记”一栏看,19试剂0年代以后“英国征收进口茶税共计800余万镑,其中印度茶占60%,锡兰茶占32%,中国茶仅占5%。华茶地位一落千丈”,得出,贸易规模不断萎缩,中国茶优势地位逐渐消失;根据所学,从1615到19世纪70年代后这个时间段,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和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以及晚清政局动荡、捐税负担沉重,而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增强,中英茶叶贸易地位随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而变化。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此根据材料一的时间信息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中英两国的时代背景思考即可。材料二中“伴随工业化的推进、印度茶叶成本不断下降”,可知,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印度发展种植园经济种植茶叶;工业化推动印度茶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由材料一中,19世纪70年代以后,“1905年,英国征收进口茶税共计800余万镑,其中印度茶占60%,锡兰茶占32%,中国茶仅占5%。”得出,受印度茶、锡兰茶崛起的冲击;材料二中“近代以来,清政府接连战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茶商的捐税负担也越来越重、市场逐渐被印度和日本挤占”得出,晚清政局动荡、捐税负担沉重,中国茶市场份额减少;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交通技术的革新降低了茶叶贸易的运输成本。
32.(1)基本特点:家国同构;乡村自治;强化父权、皇权专制;重视伦理教化。
(2)背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近代有识之士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华民国的建立。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观念的普遍认同;促进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得出家国同构。根据材料“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得出乡村自治。根据材料“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得出强化父权、皇权专制。根据材料““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得出重视伦理教化。
(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得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根据材料“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得出近代有识之士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根据材料“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得出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二问,根据材料“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观念的普遍认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3.(1)表现:国家主权的观念冲突;外交体制的冲突;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任答两点即可)努力:林则徐汇编《四洲志》;魏源汇编《海国图志》;徐继畲编撰《瀛寰志略》等。(任答两点即可)
(2)态度:肯定;原因:洋务运动拥有积极谋取自强御侮的进取精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近代化的尝试;创办的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可知,国家主权的观念冲突;外交体制的冲突;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汇编《四洲志》、魏源汇编《海国图志》、徐继畲编撰《瀛寰志略》等
(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态度:根据材料“不论洋务运动有多少缺陷,但在中国人民尚未摸索到正确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以前,洋务派谋求自强御侮的进取精神,应当给予适当的肯定”可知,态度是肯定的。原因:根据材料“洋务派谋求自强御侮的进取精神”可知,洋务运动拥有积极谋取自强御侮的进取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近代化的尝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办的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