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共12题)
1.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江南士子进献《耕织图》。康熙感慨“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故在此图基础上,康熙帝命人另绘耕图、织如图幅。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厉行儒家的民本思想 B.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C.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 D.主旨在缓和社会矛盾
2.据明代史籍《云间据目抄》记载,万历年间松江府城西有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店中给筹取值”,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分工逐渐细化
B.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出现
C.封建经济开始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
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4.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在当时有助于( )
A.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B.加快统一台湾进程
C.强化闭关自守政策 D.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5.如图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
●气象观察●天气预报●危险警告 ●指南针导航法●天文导航法●地文水文观测 ●中国往东南亚航路●中国往西亚航路●沿途岛礁岛屿
A.海禁政策转向废弛 B.传统科技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日渐兴起 D.海洋意识潜滋暗长
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 )
A.“相生相胜” B.“工商皆本”
C.“知行合一” D.“格物致知”
7.近代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冲击了天主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引起教廷的敌视。清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统治者都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
B.科学对思想观念有重要作用
C.近代科学革命在中西同时进行
D.西方历法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8.“策问”是指皇帝亲自出题考问,用以选拔官员的行为。乾隆在策问中提出:对边事绸缪于先的长治久安之道;令贡士论述历代兵制是否有可供采纳、以资今日者;如何控制商人出洋贸易等等。这说明策问( )
A.源于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B.是引导士子们关注实学的主要途径
C.主要以边事时务策为核心展开
D.为士人评议朝政提供了制度化渠道
9.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10.有学者发现,明朝中后期“乡村”与“城市”频繁出现在士人阶层有关风俗变迁的议题中。从精神层面看,士人阶层偏爱乡村而排斥城市;从实践层面看,士人阶层却倾向于居住在城市。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士人观念转型
B.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走向瓦解
C.重农抑商政策呈现松动态势
D.传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1.如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C.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12.明代中后期,江南之苏州“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远”;浙江宁、绍民人“竞贾贩锥刀之利”;山东济宁“多商贾,民竞刀锥,趋末者众”;河北南宫“多去本就末,以商贾负贩为利”;山西汾州“民率逐于末作,趋利如鹜”。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 )
A.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均衡
B.封建等级秩序面临危机
C.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D.四民社会结构遭受冲击
二.材料题(共2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 出处
从传统的意义来看,所谓“盛世”,包括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权威秩序得以确认和强化,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吏治相对清明;通过对外用兵拓展疆域、巩固边疆,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对清朝的认同感、归附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士人在科举体制内获得对知识、权力的满足,异端情绪逐渐平息;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人口增长,农民生活相对富足。这些条件到乾隆年间都已具备。 欧阳哲生《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
新作物的种植普及为中国明清社会提供了农业革命式的影响,它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了引进新作物的重要性。……增加帝国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化解帝国目前面临的危机,而统治者只要多加育种,休养生息即可。 罗振嘉《东亚前近代社会的形成探析—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视角》
清王朝中叶最显著特点是人口急剧增长。乾隆一朝清朝人口大约增长了一倍。嘉庆、道光两朝间,全国人口又从3亿增加到4.2亿。 萧一山《清代通史》
明清之际100多年的时间里,来华的西方教士有两三千人,他们足迹遍及内地与边疆,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朝野尤其是士人群体表现了某种开放心态,对深层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表现了相当的包容,士大夫中颇有心仪西学者,他们热切地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并由此而省悟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阙失。 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
明清时期科技图书的编撰出版无论是规模,还是学科门类,亦或是图书数量,又或者是图书选题的新颖和内容的创新,都是以前难以比拟的。 李爽《我国明清科技图书编撰出版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明清时期的中国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拟观点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的思想领域,一方面是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是以李贽为代表的反理学思潮。被称作“异端之尤”的李贽,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他对封建独断论的怀疑和否定是空前的;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不同侧面与理学展开了论战,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统治。他们抨击宋明理学中的禁欲主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的观念。
—摘编自刁国庆《试论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的递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并予以阐述。(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共12题)
1.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江南士子进献《耕织图》。康熙感慨“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故在此图基础上,康熙帝命人另绘耕图、织如图幅。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厉行儒家的民本思想 B.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C.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 D.主旨在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C
2.据明代史籍《云间据目抄》记载,万历年间松江府城西有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店中给筹取值”,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分工逐渐细化
B.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出现
C.封建经济开始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B
3.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
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
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
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答案】C
4.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在当时有助于( )
A.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B.加快统一台湾进程
C.强化闭关自守政策 D.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答案】A
5.如图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
●气象观察●天气预报●危险警告 ●指南针导航法●天文导航法●地文水文观测 ●中国往东南亚航路●中国往西亚航路●沿途岛礁岛屿
A.海禁政策转向废弛 B.传统科技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日渐兴起 D.海洋意识潜滋暗长
【答案】D
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 )
A.“相生相胜” B.“工商皆本”
C.“知行合一” D.“格物致知”
【答案】B
7.近代科学革命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冲击了天主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引起教廷的敌视。清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统治者都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
B.科学对思想观念有重要作用
C.近代科学革命在中西同时进行
D.西方历法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答案】B
8.“策问”是指皇帝亲自出题考问,用以选拔官员的行为。乾隆在策问中提出:对边事绸缪于先的长治久安之道;令贡士论述历代兵制是否有可供采纳、以资今日者;如何控制商人出洋贸易等等。这说明策问( )
A.源于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B.是引导士子们关注实学的主要途径
C.主要以边事时务策为核心展开
D.为士人评议朝政提供了制度化渠道
【答案】D
9.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答案】D
10.有学者发现,明朝中后期“乡村”与“城市”频繁出现在士人阶层有关风俗变迁的议题中。从精神层面看,士人阶层偏爱乡村而排斥城市;从实践层面看,士人阶层却倾向于居住在城市。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士人观念转型
B.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走向瓦解
C.重农抑商政策呈现松动态势
D.传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A
11.如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C.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C
12.明代中后期,江南之苏州“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远”;浙江宁、绍民人“竞贾贩锥刀之利”;山东济宁“多商贾,民竞刀锥,趋末者众”;河北南宫“多去本就末,以商贾负贩为利”;山西汾州“民率逐于末作,趋利如鹜”。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 )
A.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均衡
B.封建等级秩序面临危机
C.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D.四民社会结构遭受冲击
【答案】D
二.材料题(共2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 出处
从传统的意义来看,所谓“盛世”,包括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权威秩序得以确认和强化,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吏治相对清明;通过对外用兵拓展疆域、巩固边疆,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对清朝的认同感、归附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士人在科举体制内获得对知识、权力的满足,异端情绪逐渐平息;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人口增长,农民生活相对富足。这些条件到乾隆年间都已具备。 欧阳哲生《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
新作物的种植普及为中国明清社会提供了农业革命式的影响,它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了引进新作物的重要性。……增加帝国的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化解帝国目前面临的危机,而统治者只要多加育种,休养生息即可。 罗振嘉《东亚前近代社会的形成探析—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视角》
清王朝中叶最显著特点是人口急剧增长。乾隆一朝清朝人口大约增长了一倍。嘉庆、道光两朝间,全国人口又从3亿增加到4.2亿。 萧一山《清代通史》
明清之际100多年的时间里,来华的西方教士有两三千人,他们足迹遍及内地与边疆,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朝野尤其是士人群体表现了某种开放心态,对深层的科学与宗教思想也表现了相当的包容,士大夫中颇有心仪西学者,他们热切地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并由此而省悟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阙失。 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
明清时期科技图书的编撰出版无论是规模,还是学科门类,亦或是图书数量,又或者是图书选题的新颖和内容的创新,都是以前难以比拟的。 李爽《我国明清科技图书编撰出版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明清时期的中国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拟观点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答案】示例一:
观点:明清是封建社会的盛世。
论述: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并达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新作物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工商业市镇涌现,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科技文化上,一方面传统儒学继续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出现了很多集大成的科技巨著和大规模丛书、类书,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伴随着“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民族政策方面,设置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加强了边疆治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明清盛世是以专制手段维持下来的盛世,是故步自封的盛世,是自我陶醉的盛世,是专制主义下的盛世,表面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示例二:
观点:明清盛世之下有多重危机。
论述:明清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但在盛世之下有很多隐患。经济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新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提高,明清社会紧张的人地矛盾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同时这也使传统的小农社会更加稳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思想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其始终不占主流;虽出现“西学东渐”,但是影响有限。科技上,虽出现了很多集大成的科技巨著和大规模丛书、类书,但是没有实现从古代科技到近代科学的转变。人口上,明清时期人口爆炸式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明清盛世在无形中延缓了中国前进的步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的思想领域,一方面是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是以李贽为代表的反理学思潮。被称作“异端之尤”的李贽,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他对封建独断论的怀疑和否定是空前的;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不同侧面与理学展开了论战,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统治。他们抨击宋明理学中的禁欲主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的观念。
—摘编自刁国庆《试论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的递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并予以阐述。(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角度: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阐述: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逐渐失去活力。为此,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了陆王心学,该理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了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提倡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思想领域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这一新变化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