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征,细腻生动刻画表现性格特点的方法。
2. 通过关键词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思考《猫》一文中蕴涵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学会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三只猫的特点、经历等。
2.学会理解作者对于三只猫的感情,特别是对第三只猫的感情。
教学难点
研读课文,结合文章背景,体会作者通过三只猫的经历所要传达的哲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PART.1
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本堂课咱们共同学习《猫》这篇文章。在开始这节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同学我们读一读PPT上的这首诗。(屏显陆游诗《赠猫》)这首诗讲述了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对于猫的喜爱,其中“裹盐”是旧时先人的生活风俗,当主人向相邻或者商贩讨要小猫幼崽时,往往要用相对贵重的盐和小鱼来交换,以示对小生灵的尊重。
我们再来看看下一张PPT。(屏显图片钱钟书一家与猫、季羡林与狮子猫、丰子恺与猫三张图片)大家从这几张照片中看出了对于猫怎样的感情呢?
(预设:我看出了对于猫的喜欢、喜爱、宠爱等。)
我相信同学们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讲述一下,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趣事?
(预设:学生分享自己与自己小动物之间快乐的经历。)
那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郑振铎笔下的猫是怎样的。(屏显郑振铎介绍)
PART.2
浏览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对于作者也有了一些理解,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五分钟内自由地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带着这两个问题:
1.作者总共养了几只猫?
(明确:作者一共养了三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何特点?
(明确:从原文中可以清楚地找到,三只猫的外形有明显的差异:第一只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第二只浑身黄色,第三只毛色花白,不好看。性格特点也可从文中找到对应字词。)
(预设:学生能够回答出三只猫活泼、更活泼、忧郁的性格特点,外形能够从文中找到,花白的毛等。)
下面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作者养的三只猫,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文中提取相应的信心,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文中对于三只猫的描写分别集中在第一、三、十五段。在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找到对于三只猫的描写,并进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尽量找全,分析到位。)
(预设:外形与性情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提及,来历学生也能较容易找到,“在家中的地位”这一部分学生需要进行概括,第一只猫很受喜爱,第二只猫更加受到宠爱。)
大家对于文中这三只猫已经有了很细致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亲自”与这几只小猫玩耍吧。
PART.3
精研片段,深刻品味
第一部分
# 读猫——绘声绘色现猫形 #
在一开始,我们就看见了形态各异的三只小猫。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描述猫的内容。以小组的方式,勾画描写猫的语句,批注猫的特点,准备用这样的句式交流:读“____________”,我看到了一只_________猫。
(预设:学生将重点放在文中描写三只猫外形与性格特点的句子中,例如在第一段“有一次,从隔壁要来了一只新生的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一只漂亮的、活泼好动的、可爱的猫。”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教师可适当补充,如文中“滚来滚去”“扑过来抢”“乱跑”“爬树”“扑过去捉”等动作描写,进而分析小猫的性情特点。)
(明确:本教学内容着重点在于修辞与描写手法的赏析,如文中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赏析,如动作描写等手法教师可以适当提醒补充。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描写手法的赏析。)
(屏显部分例子如:有一次,从隔壁要来了一只新生的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是一只漂亮的、活泼好动的、可爱的猫。
品读:这一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猫比作一个白雪球,不仅写出了猫的毛色特点,还写出了猫胖乎乎的形象,“滚来滚去”突出猫的活泼、顽皮好动。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是一只灵活可爱的小猫。
赏析:通过这一段描述,可以看到作者巧妙地运用简洁的语言,塑造出一只活泼可爱的猫 。此外,这只猫的动作和表情也让人联想到许多有趣的场景。)
第二部分
# 话猫——声情并茂传猫情 #
1.刚刚我们看见了三只栩栩如生的小猫,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批注你体味到的情感。准备用这样的句式交流:读“___________”,我体味到___________。声情并茂地表达你体味到的养猫之情。
(预设:学生的着重点可能会放在对于人物的情感分析上,从而忽视朗读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例如在第一只小猫因病死掉之后,第二段写到“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学生大多能够体会到“我”的难过、心酸,当他们对自己喜爱的事物产生了感情时,他们会为它的不幸而感到悲伤。“酸辛”一词语气应该较为低沉,“可怜”可重读,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轻重缓急以及感情的投入。)
2.“我”一家特别喜欢第二只小猫,在文中第二只小猫遗失时全家都出动开始寻找小猫,其中的对话能够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情绪,下面请几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
(预设:学生分角色朗读时,“我”、三妹、李妈、张妈都有话语,其中“我”的语气是焦急的,“三妹,小猫呢?”这句话应该以较为快、着急的语气朗读,而三妹的语气从“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从焦急的状态转变成“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的不满、愤怒。张妈与李妈的语气也应该是遗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对学生范读一遍,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三部分
# 悟猫——七嘴八舌悟猫理 #
(一)芙蓉鸟悬案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案,注意圈点批注,理清第三只猫屈死的前后经过,体味案件当事人作者的情感变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原文,做分析,寻找以下案件的真相。(屏显以下七点内容。)
一、案发现场状态
二、案件嫌疑人
三、案件嫌疑人犯案证据
(一)案件发生前的嫌疑人的表现
(二)案件发生后的嫌疑人的表现
四、对案件嫌疑人的惩处方式
五、案件真正犯案人
六、案件犯案性质
七、案件结果反思
1.案发现场状况:
(1) 芙蓉鸟死了一只,死去鸟的一条腿被咬去,笼板布满鲜血。
(2)一只芙蓉鸟已经死去,它的羽毛松软无力,仿佛已经与它的对手搏斗了很长时间。
(明确:学生们应该仔细研究文章中描述的芙蓉鸟死亡时的情景。)
2.案件嫌疑人
(明确是嫌疑人:第三只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证据
(1)案件发生前嫌疑人的表现:①那只花白猫似乎对这对黄鸟格外关注,它总是跳跃在桌子上,凝视着笼子里的鸟儿。②在案发前,它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
(2)案件发生后嫌疑人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明确:文中描写第三只猫被怀疑吃芙蓉鸟前后的行为都非常明显。)
4.对案件嫌疑人的惩处措施:“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5.案件真正犯案人:一只黑猫。
6.案件犯案性质:冤案。
(预设:学生对于芙蓉鸟悬案中第三只猫都能理解是被冤枉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这个案件是我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案件反思
1.试想,如果芙蓉鸟被害案发生在养第二只猫时,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这起“冤案”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预设: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学生能够发现“我”对于两只猫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如果是非常喜爱的第二只猫,“我”可能不会怪罪它,从而学生能够理解到这起冤案背后的原因是我对于这两只猫的态度不同,一只喜爱一只不怎么喜欢,教师进行引导,认识到是我的偏见导致了这个冤案的发生。)
2.当作者得知事实真相时,他的感受如何?找出相关句段品读。
(预设:“我”的心情集中在文末三十到三十四段,可以明确体会出“我”的难过、自责、内疚、后悔等。)
3.借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通过第一个问题的比较与反思,学生能够回答出人不应该对于事物存在偏见,教师进行引导,“我”做出判断的原因有着妻子和张妈的怂恿与误解,从而引导出做事情不能单凭印象,因此,我们应该避免仅依靠个人的想法和主观臆断来判断事情真相的行为,而应该认真对待事实;由于第三只猫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引导出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者。小猫与人类不同,但是同为生命,从而引导出平等地对待生命,尊重生命。)
(三)悟主旨
“冤猫案”的受害者仅仅是猫吗 丑猫代表着什么群体?“我”又代表什么人 (屏显本文创作背景,其中“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这一段文字进行标红。)
(明确:丑猫代表着弱势群体。)
(预设:学生结合背景能够明确丑猫是弱势群体的代表,教师适当进行补充,郑振铎生活在五四时期,受到西方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反动军阀段祺瑞的政治恐怖笼罩着整个社会,使得郑振铎无从选择出路,只能在这种困境中挣扎求生。他开始审视、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学生结合背景能够明确作者是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对这些弱小无辜者极大的同情,并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霸权,宣扬了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PART.4
主题探讨
同学们经过了这两堂课的学习,已经能够很好的理解《猫》这篇文章,请大家概括一下本文的主题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情感。
(预设: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大多能够理解本文的主题,能够将本文的主题进行概括,教师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并最终屏显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三只猫的不同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内心的痛苦和自责情感,从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在处理问题时,不能仅依靠主观的想法,而是应该有一种宽容、仁慈、同情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人,去关注每一个生命。)
PART.5
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文章后夏丐尊的《猫》、靳以的《猫》以及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三篇文章,并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明确:设计这一环节,是想通过互文性阅读,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