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烛之武退秦师关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相关史料课文分析词语义项
故事背景
课文朗读艺术特色 按年月日顺序
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返回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关于《左传》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关于《左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关于《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形式简图秦晋郑楚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课文朗读返回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秦伯说( ),与郑人盟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亡郑以陪( )邻fán zhuìqūe秦军氾( )南若不阙( )秦夜缒( )而出失其所与,不知(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qǐpángbèi再读课文返回整体把握课文叙了秦、晋合围郑时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处两大国包围之中,危在旦夕,郑公派烛之武前往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巧借秦、晋二者间的矛盾,瓦解了秦、晋联盟。秦不但退兵,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危机暂时消除了。问题一:文章所述何事?整体把握课文烛之武,中心人物。深明大义,机智善辩,不卑不亢 。问题二:文章出现了几个人物,各有何特点?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对烛之武才能有足够了解。郑伯,勇于自责,当烛之武发牢骚时,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烛之武 退 秦师为什么要退秦师?退秦师者何许人也?烛之武如何退秦师?“退”的结果如何?重点字、词、句
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第一段为什么要退秦师?
秦晋围郑重点字、词、句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第二段退秦师者何许人也?烛之武临危受命佚之狐 郑伯 烛之武
言于 从之,说服 辞,许之重点字、词、句 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 那就烦劳您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你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你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第三段烛之武如何退秦师?夜缒而出
见秦伯重点字、词、句 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第四段“退”的结果如何?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叙事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返回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二、善于揣摩心理一、善于分析利弊三、善于利用矛盾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四、讲究语言艺术通假字共其乏困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
无能为也已
夫晋,何厌之有
焉用亡郑以陪邻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2)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AD试一试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邻之厚,君之薄也 B 夫晋,何厌之有
C 敢以烦执事 D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DCC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