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 课件: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共8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 课件: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共8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0 22:1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4张PPT。桥边的老人新宁一中 凌子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
以把他消灭掉,但他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老人与海》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
以把他消灭掉,但他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
以文坛硬汉著称。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
以文坛硬汉著称。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
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
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
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
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
战。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
以文坛硬汉著称。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
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
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
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
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
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
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
代表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
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
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
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
“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
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
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
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
“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
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
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
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美好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 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
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
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
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
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
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
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
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
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
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
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
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
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
佛朗哥 的叛军展开激战。《桥边的老人》关注
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
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
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
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
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蹒跚
轮辐
撇下
岔路
疲惫
踯躅
踟蹰
踌躇pán shānlún fúzhí zhú ~~街头 piē xià chà lùpí bèi chí chú ~~不前chóu chú ~~不决
~~满志 蹒跚
轮辐
撇下
岔路
疲惫
踯躅
踟蹰
踌躇 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思考:
1.第一段交待了哪些内容?思考:
1.第一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
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农夫。2.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那“我”
是谁?2.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那“我”
是谁?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
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
埃布罗挺进。”2.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那“我”
是谁?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
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
埃布罗挺进。”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3.由“我”来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3.由“我”来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
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
感。3.由“我”来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
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
感。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
“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
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3.由“我”来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
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
感。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
“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
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
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
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4.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A.全知视角,4.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
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
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4.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她也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
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
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
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
她不能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
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
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
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
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
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4.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4.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B.有限视角,4.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B.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
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
采用第一人称。4.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B.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
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
采用第一人称。 我小的时候,家在哈弗尔,并不是有钱人
家,也就是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
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
姐。5.本段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5.本段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5.本段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含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
受(言简义丰)。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
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
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
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
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
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
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
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
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
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
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
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
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
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
细节,说明了什么?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
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
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
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
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
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
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
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
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
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
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
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
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
苦难和痛。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
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
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
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
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
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
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三问家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
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
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四问政治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四问政治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
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
政治家。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
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
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
少的未来。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
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
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
少的未来。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
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
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
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
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
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
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
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
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
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
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
了。(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
了怎样的意思?(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
了怎样的意思?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
了怎样的意思?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冤(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
了怎样的意思?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冤(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
了怎样的意思?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冤--怨(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
了怎样的意思?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冤--怨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总结:总结:总结: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
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