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件:第三单元 晋灵公不君(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件:第三单元 晋灵公不君(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0 22: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三单元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 《左传》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无论是史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元明所不及。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春


法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编撰的《春秋》,也叫做“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与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者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达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是“郑伯克段于鄢”,集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
“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对此,《左传》是这样解释的:由于段未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就没用“弟”这一称谓,而由于他们是像两国君主一样交战,所以郑伯对段的胜利也就称之为“克”,称“郑伯”不称“庄公”,则是讥刺他没有尽到教育兄弟之责。可见《春秋》用笔之精细,《左传》也继承了这一特点。春


法《左传》介绍: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 所著。 《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春秋》:“赵盾弑其君如皋。”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胹






鉏麑







诒érfánzhìběnliùgǔnquēChú ní yìnsǒuáodāntuójǐshìyí字词读音读第一段,解释以下句子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概括本段大意,并说说晋灵公是个怎样的人。晋灵公骄奢残暴,士季进谏,晋灵公虚言纳谏。读2,3,4段,注意以下字句: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
提弥明死之。
见灵辄饿,问其病。
概括这三段大意,并说说三位武士各有怎样的特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欲杀之,三位武士救助赵盾。鉏麑:忠义提弥明:机智勇敢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思考:塑造三位武士形象,有何作用?正面衬托赵盾“良大夫”形象,反面衬托晋灵公不君,不得人心,增强了史书的可感性。读第五段,注意以下字句:
宣子未出山而复。
赵盾弑其君。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书法不隐
为法受恶孔子对董狐,赵盾是如何评价的?你是如何看待赵盾“为法受恶”的?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二、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本文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的故事,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家和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同时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本文主旨:思考·讨论·练习 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一、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一、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