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件:第三单元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件:第三单元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1 08:1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1881-1936)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题解 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
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记念?君: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有关时代背景 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 刘和珍烈士遗像杨德群烈士遗像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
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据三一八请愿参加者回忆,学生请愿时是很遵守秩序的,当请愿队伍发现段祺瑞不在政府,准备转去段公馆请愿。正在转移时,卫队突然开枪,造成血案。这就更说明执政府是蓄意谋杀学生。
自由朗读,整体把握1、标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概括每一节的内容,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3、找出体现感情线索的语句。
自读检测洗涤( )惮 ( ) 攒( )
尸骸( ) 长歌当哭( )
喋血( ) 杀戮( )
殒( )身不恤( )
浸渍( ) 立仆( )
菲薄( ) 绯红( ) 惩创( )
桀骜( )( )dídàncuánháidàngdiélùyǔnxùzìpūfěifēichuāngjiéào 长歌当( dàng )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殒( Yǔn )身不恤 (xù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
理清思路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进一步交代缘由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闻听请愿遇难
⑤详叙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一(1-2):介绍写作缘由??????( 为什么写)
二(3-5):叙述生平及遇难经过??(?记念主体) ?
??
三(6-7):总结教训,指明意义。??? 本文中作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沉默”“无话可说”)中犹豫、徘徊,而作者的感情也在“说话”与“不说”之间往返起伏,可以将此看做情感发展的内在线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及其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第一部分第二段: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分析:从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可看出刘和珍敢于反抗、追求进步的精神,这样的有志青年被害,“写一点东西”是为了记念死者。
第一部分第三段: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是因为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和“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让作者愤怒到了极点,说不出话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第二部分第二段:“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写一点东西”是为了记念死者,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和流言家的阴险;同时也是为了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血债。
第四段末段:“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把愤怒的感情推向极点,概括尽反动势力的残暴、流言家们的无耻和青年死难的惨状。
第五段首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作者还是忍不住了,接下来是揭露真相,表达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末段:“呜呼,我说不出话”
作者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以不说为说,让人沉浸在无比的悲哀和愤怒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不说
痛悼赞颂爱国青年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至极
不欲敌人快意"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悲
愤激励 刘和珍——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参加师大学潮斗争虑及母校●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欣然”前往爱国热忱★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斗争精神温和善良“微笑”、“温和”“反抗”;“黯然”、“泣下” 分析人物形象???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什么?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执政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驳“暴徒”一说“欣然前往” 使“受人利用”的流言不攻自破鲁迅对于徒手请愿方式是怎么看的?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 反动派高压的政策造成“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三一八”事件就像几颗石子投入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然死水一潭。“太平”蕴涵作者的愤懑、不平和辛酸。----请愿无法改变黑暗的现状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大量的木材 :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才能前进一小步 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建立在
人类大量的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那么鲁迅认为刘和珍牺牲的意义何在?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来阐明 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大,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死者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提炼句子主干:事实为明证。 鲁迅从爱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妇女的觉悟,并郑重的指出,这就是“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因为“数千年”的黑暗统治而消沉下去;有这样的女子,这样的青年,我们的民族就一定有美好的未来。高度评价了她们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肯定了死者对将来的意义
  面对“三一八”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国青年,鲁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爱国青年
“欣然前往”请愿“始终微笑”“和蔼”“沉勇而友爱”
作者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奉献自己的悲哀和尊敬。
2、反动势力段政府(当局者、执政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3、“无恶意的闲人”(庸人)——“以饭后的谈资”痛心于“庸人”的不觉醒、不抗争,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下劣凶残无耻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中的“悲凉”为什么用“浓黑”来修饰?
重点语句赏析
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浓黑的悲凉
快意于我的苦痛
化抽象为形象,使“悲凉”可感可触可视,且是极度的悲凉。
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血债必将血偿!1、将更深入地体会并揭露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
2、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深感歉疚;
3、警告当局和流言家,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血偿。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一武一文,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中的“缘由”是什么?答: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
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中国式的专制统治:有形的刀枪(血腥的镇压)加上无形的刀枪(思想的愚弄蒙蔽),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不能反抗、不知反抗。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答: “真的猛士”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 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
同时,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奋斗还是牺牲都是幸福的。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
惊心动魄的伟大
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1、“赞颂说”—赞颂刘和珍等人的沉勇友爱、临危不惧。
2、 “反语说”—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与下文的反语一致。文明
伟绩
武功反语,讽刺了中外反动者对自己的暴力行径沾沾自喜的丑恶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