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陕甘宁边区在边区、县级参议会和政府中实行了“三三制”,但在乡一级实行“议行合一”制(即行政与立法统一),并创造了“一揽子会”的形式。对此,李维汉曾给予明确地说明,乡村主要是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由地主代表农民,“于理不通,于情不合”。尤其是在乡长、文书等主要干部中,更不能强求贯彻“三三制”。这表明陕甘宁边区( )
A.乡村管理低效率运行 B.基层治理不拘泥于形式
C.政府权力向地方渗透 D.照搬苏联政府构成模式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许多法令: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奖励兴办工商业和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等等。这些法令( )
A.推动了社会进步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根除了封建陋习 D.实现了民主自由
3.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全部财政收额为1387万元,所借内外债占81.3%,其中外债就占61.3%。这导致了( )
A.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B.列强承认新生的南京临时政府
C.动摇了清政府封建经济的根基 D.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软弱性
4.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民主选举中,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画杠、碗里放豆等多种选举方法。当时( )
A.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B.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改变了边区政府的政权性质
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哪一项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时,实行了投票、“豆选法”、举手表决法等形式多样的投票方式。这( )
A.体现了民主选举的灵活性 B.表现了工农政权的普遍性
C.突出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D.彰显了“三三制”的先进性
8.下图是我国近代的一枚硬币,对其最合理的历史推断应为
A.由中央苏区铸造
B.是印证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史料
C.发行于国民大革命时期
D.是研究“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史料
9.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A.结束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D.达成“九二共识”
10.中华民国建立后,最初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一变化
A.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体现“因人设法”,违背法治精神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1.1940年,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学都参加到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亲自动手。晋察冀边区规定了奖励修复滩地的办法,华中抗日根据地采取耕牛登记、解决种子、低息贷款、发展副业等措施,军民共建边区。这些举措( )
A.实现了党员结构的不断优化 B.体现了中共践行群众路线
C.使中国抗战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清代建制,内地事务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蒙、回、藏事务,则归理藩院统辖。民国建立后,根据1912年4月《袁世凯大总统命令》,内阁不设藩属部,所有原属该部管辖的事务均归并内务部接管,不仅如此,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直属国务总理,以重事权。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B.民国政府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主权管辖
C.民国政府对边疆和内地实现一致的管理体制
D.民国政府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13.1943年,重庆出版社署名蒋介石所著《中国之命运》一书,书中指出: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不变之最高原则…。民族复兴唯一正确之路线”。1946年秋又以逮捕所谓“共党嫌疑分子”为名先后查封进步报刊265家。这些做法旨在( )
A.满足专制独裁现实需求 B.追随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C.抵制共产主义思想渗透 D.强调抗战中流砥柱地位
14.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选举。到10月完成了乡区县的选举,成立各级议会和民主政府。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改革( )
A.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B.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
C.排除了地主阶级的影响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15.下图所示为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选举大会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 )
A.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 B.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C.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 D.社会主义法制的确立
1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明确提出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以“联合全世界被压迫的民众起来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为目的,确定与苏联结成巩固联盟,提出“彻底的民族自决”“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独立”“和平”等外交政策。该宣言( )
A.是俄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典范 B.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17.下图,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表明
A.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全部完成
B.袁世凯的权力得到了约法的限制
C.袁世凯为独揽大权制造法律依据
D.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了重大成就
18.到1911年清王朝覆灭前夕,各省成立了许多地方自治组织机构,无论是府厅州县上级自治,还是城镇、乡下级自治,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地方自治的开展( )
A.开始削弱了清廷中央集权根基 B.推动地方治理走上政治民主化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D.有效维护和巩固了清王朝统治
19.南京临时政府创建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政府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斯时并无“总理”一职。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附署之”。这一改制主要是为了( )
A.应对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 B.提高政府的行政治理效能
C.缓解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 D.满足多党民主参政的诉求
20.如表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若干政策、命令》。这些措施( )
时间 政策
1938年11月 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征收救国公粮暂行条例》和《边区军用粮票使用办法》两个通告,号召边区各级政府及群众团体,为征集16万石救国公粮,保证军粮,坚持持久战而斗争。
1939年1月 恢复征收田房契税。
1939年2月 发布禁粮出境通令。
A.延续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基本政策 B.增强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C.适应了抗战相持阶段的斗争需要 D.禁绝了边区与外部的贸易往来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6年,中央官制率先被变革的同时,时人便提出建立资政院以限制行政大臣的权力,但这一议案只是提出,并未执行,却为资政院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架构。次年8月,清廷下令“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即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著派溥伦、孙家鼐充该院总裁。”但清政府还没有开始选举议员,这时资政院只有名无实。1910年后,清廷陆续制定了有关资政院的一些章程,比如:《资政院会奏酌拟议事细则及分股办事细则折并单》《资政院旁听规则》等等,此举为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同时钦选及各省咨议局互选议员的相关选举已完毕。1910年8月20日,资政院第一次议员会议于北平召开,这标志着资政院的成立,当天场面壮观,时人称中国数千年未有之盛典。
资政院的职权包括议决下列事件:国家年出入预算事件;国家年出入决算事件;税法及公债事件;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订修改事件,但宪法不在此限;其余奉旨交议事件。前四事件均由军机大臣或者是由各部大臣提前拟定并上奏皇帝,在资政院开会时在会上决议,但是税法和公债事件以及修改法律应该由资政院总裁及副总裁和行政大臣一起向皇帝上奏,等候圣裁。
——仇晓丽:《清末立宪运动中的资政院》
请回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立宪运动中的资政院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前,丞相位尊权大,因为不可避免地与君权发生冲突。汉武帝时期,开始有意识地削弱丞相的权力,他设中朝尚书,夺去了不少原属丞相的决策权。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将军录尚书事,掌握了朝中全部大权,“政事壹决于光”,丞相变成了执行官吏。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据《新唐书宰相表》研究,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宰相同时在位者,少则4人,多则10人;武后、中宗、睿宗时期,同时任相者常有10人左右,景元(710年)任用宰相多大27人。玄宗以后诸帝任相少则两三人,多则七至八人。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 文件
1215年 《自由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议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和隋唐时期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民族、民权方面概述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完成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事业
23.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权和民主制度建设进行不懈的探索,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组织和宣传基层民主选举,有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选举委员会和选举训练班,并印行了大量的小报和宣传品,仅晋察冀边区就出了各种报刊100余种,如息平的《大家选》,曲阳的《民选》,定县的《民主洪流》。另外,通过上千个村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村串街宣传,如戏剧《选村长》形象地告诉农民选上自己合意的人带来的好处。边区、县、区、乡或村都设有民意机关,老百姓尽可以对代表品头论足。根据地还创设了一些特殊的投票方式以适应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农民参加选举,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等。事实证明,唯有扶助农工,才可以训练民众的能力,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
——摘编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政权选举与文化的复归》
材料二 1949年6月,共产党及各民主人士相聚北京,就新中国的国号问题开展讨论。针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说:“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我看还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董必武解释说:“‘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在今天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9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新中国正式定名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秦立海《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根据地选举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蕴含的政治信息。从上述中国共产党对政权和制度建设探索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B D D A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A B B C B A C
1.B
2.A
3.D
4.B
5.D
6.D
7.A
8.D
9.B
10.C
11.B
12.B
13.A
14.A
15.B
16.B
17.C
18.B
19.A
20.C
21.认识:资政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会性质的机构,标志着中国开始由人治向宪治的迈进。材料显示,资政院的职权包含决议国家财政支出、税法、公债、法律的修订,明显具有现代国会的性质,对君主专制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同时,材料显示,1910年后,清廷陆续制定了有关资政院的一些章程,比如:《资政院会奏酌拟议事细则及分股办事细则折并单》《资政院旁听规则》等等,此举为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同时钦选及各省咨议局互选议员的相关选举已完毕。这些标志着中国开始由人治向宪治的迈进。
22.(1)措施:西汉时期,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如设立中朝;隋唐时期,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如三省六部制。
(2)趋势:王权不断削弱;议会权力不断扩大。
(3)概述:民族方面,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 。民权方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3.(1)特点:具有人民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方式灵活多样符合民情;实行直接、自由、平等选举。作用:激发民众参政热情,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推动抗战胜利进程。
(2)蕴含信息:中华民族独立、平等、自由。人民当家做主;各民主阶级联合共同治理国家。认识:共产党的政权和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