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圆周率的历史》
说课
一
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
目 录
01
教学背景
03
教学方法
05
教学反思
0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04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通过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了圆周率和利用园周率计算圆的周长之后安排了这个数学阅读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研究简史,介绍了相关的圆周率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为进一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今后中学的相关数学学习,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教材罗列了在圆周率研究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及方法,从古至今,涵盖中外,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教学背景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之前,在“圆的周长”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圆周率的测量试验研究时,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另外,学生的了解一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经过简单调查,知道“祖冲之及其对圆周率的贡献的大约占90%,然而直到刘徽的割圆术的只有大约8%。)
教学背景
1.本课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渗透概率的思想。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教学目标: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在数的运算中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根据这一标准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教学难点
体验数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参考价值。
教学方法
教 法
学 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活动之中。在教学中着力已有的知识着手,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在算一算、练一练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在尝试、探索、练习过程中能总结出口算乘法的简便方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认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课堂总结,学习收获
01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周率,并通过圆周率求圆的周长,那你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吗?
02 探究新知
轮子是古代的重要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应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轮子滚一圈可以滚多远?那么滚的距离与轮子的直径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测量。
当许多人多次测量之后,人们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
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测量的精确程度,而有许多实际困难限制了测量的精度。
那你知道有哪些因素限制了测量的精度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当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来越接近圆。
<圆周率<
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方法,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徽是怎样“割圆”的呢?
刘徽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割圆”,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是3.14。
中国古代还有一位数学家为圆周率的计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知道他是谁吗?
15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得到了π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为 ,密率为 ,并且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领先了约1000年。
收集其他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
五,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多边形的面积大小,也比较多边形的面积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比较法、观察平移法、轴对称图形法、组合法、割补法。
《圆周率的历史》板书设计
测量计算时期:周髀算经
推理计算时期:阿基米德 刘徽 祖冲之
新方法时期: 计算机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感受学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