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十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时代冲决了狭隘的华夷之防观念,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相互团结的纽带,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罗炳良
多政权长时间并存,基本保持和平
战争时间:宋辽历时25年 宋夏不到10年 宋金历时16年
≈360年
916-1125
辽
960年
1038-1227
西夏
1127年
1271-1368
元朝
1279年
北宋
1115-1234
金
南宋
一、辽朝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916年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契丹帐
[北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辽史》卷37《地理志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宫廷)、部族(泛指契丹人)、属国(臣属于辽的其他少数民族)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课本P58“学思之窗”)
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什么?
1、职官制度
学习汉制;因俗而治
南北面官制
①对差异较大的各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因俗而治”原因?
②对差异较大的农耕地区与畜牧渔猎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畜牧农业
耕种农业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作用:
①皇帝通过捺钵进行军事训练,并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②冬夏捺钵还要举行北、南臣僚会议,商讨国家大政,决定重要人事任命。
内容: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春水、夏凉、秋山、坐冬)
2、“四时捺钵”
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四时捺钵制
二、西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1038年
元昊
党项族
兴庆府
(今银川)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课本P59)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分命蕃汉人为之。——《宋史·夏国传》
西夏中央官制:
但根据史书记载,西夏还有一套“番号”官称,有宁令、谟宁令、丁卢、素赍、祖儒、吕则等。这套“番号”与汉式官称只是对同一套官制的不同语言称谓,并非两套官制。——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蕃汉官制
三、金朝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1115年
完颜阿骨打
女真族
上京→燕京(今黑龙江省、北京市境内)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课本P59)
1、学习汉制
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大定之治
公元1122年
其人食生物。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君臣之间“携手握臂,咬头扭耳,莫分尊卑而间”。
上京宫殿内仪卫人数众多,朝见的礼仪十分繁缛,御宴所用食具酒器极尽奢华,“近年称尚汉仪,朴茂之风亦替”。
公元1125年
(金世宗说)亡辽不忘旧俗,朕以为是。……若依国家旧风,四境可以无虞,此长久之计也。——《金史·移剌子敬传》
(金世宗语)“(女真)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非朕心所好。……女真旧风最为纯直,汝辈当习学之,旧风不可忘也。”——《金史·世宗本纪》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金史·兵志》
2、“猛安谋克”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作用: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由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
辽夏金的制度的共同特点:
①官制仿汉制而建,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因俗而治,兼容并蓄。
②各少数民族交融在加深,汉化程度也在加深。(金迁都燕京P59)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完成统一时间:
民族:
都城:
1271年
1279年
蒙古族
大都(今北京市境内)
忽必烈
四、元朝
阴山以北
南海诸岛
库页岛
新疆、中亚
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由于其外来政权的性质和持续时间较短,没有给中国留下深刻的印记。或许定都北京是其最持久的贡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四、元朝
贡献1:行政制度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中央官制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皇帝
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后形成常设机构,称行中书省。
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二元性质。
地方制度
行省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也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这样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使中央和地方关系更加紧密。——周竞红:《“因俗而治”型政区:中国历史上“一体”与“多元”的空间互动》
唐中书省VS元中书省
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起草诏令;
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行省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七》
行省权力大而不独
犬牙交错
防止割据
平衡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四、元朝
贡献1:行政制度
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摘编自宋濂《元史》
四、元朝
贡献1:行政制度
①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行省制度的意义:
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四、元朝
贡献2:边疆治理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
对吐蕃地区:
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对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对台湾: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秦汉的郡县制,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倒是由边疆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问题,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版图。——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四、元朝
贡献3:交通制度
陆上:驿站制度
水上:京杭大运河与海运
①既能够统合南北,又能够汇通全国,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有助于巩固统一。
②交通建设构建起了多元文明融汇一体的流动性网络,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及发展。
电话线
运粮线
四、元朝
贡献4:“大中国”的形成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P62)
(金宣宗时)“日本国太宰府民七十二人,因籴遇风,飘至中国”。
——《金史》
至元六年,诏日本使:“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来之朝,非以追汝也,但欲重名于后世。”。——元世祖赐日本国诏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大中国”时代》
四、元朝
元的灭亡
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元代法律规定,蒙古、色目和汉人犯罪后,分属不同的机构审理。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打五十七下,赔付烧埋银;而“汉儿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死,正犯赔付家产,余者出烧埋银。——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
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导致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总体而言,大一统并未给元朝带来一个繁荣的“盛世”,相反统治危机很快出现,人民起义频繁爆发。——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①制度方面:忽必烈虽行汉法而建元朝,但他对“汉法”的推行并不彻底。而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被保存下来。
②用人方面:以色目人为主的一批“敛财之臣”在忽必烈一朝尤为活跃。他们的理财工作使元朝财政收入一度有较大提高,但所增收入,基本上来自对社会的搜刮和巧取豪夺,包括增加税课、官营牟利、滥印纸币等等,使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破坏。
③对外关系方面:忽必烈平定南宋后未能偃兵息民,而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先后对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发起远征超出了社会的承受能力。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二、统一“大中国”
——元的统治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
——辽夏金的统治
1、政权建立
2、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1、统一中国
2、元的贡献
行政制度
边疆治理
交通制度
“大中国”
3、元的灭亡
课堂小结
从并立到统一“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