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5 09: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选必一第4课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课标内容】
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学习难点:对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作用的分析,对改革家精神品质的认识。
【本课立意】
通过历代改革,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素养,通过对比同异理解各改革家的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
【基础知识】
一、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
1.商鞅变法
(1)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2)内容:
领域 内容 作用
经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政治 ①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②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社会 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3)特点: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4)意义:①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军事战斗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基。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概况
时期 重点 措施 内容 作用/影响
内容 意义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三长制等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①民族: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经济: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迁都洛阳原因: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
有利于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与南朝争夺正统地位
【赋役制度】租调制
(1)基础:均田制(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内容
①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②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③徭役:成年男子承担一定徭役。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消极影响):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名词解释】
均田制:土地国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三长制: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此制度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3.北宋——王安石变法
3.北宋的改革
(1)“庆历新政”:范仲淹改革
原因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内容 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一曰 明黜陟(严明官吏考核升降) 二曰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减少恩荫) 三曰 精贡举(严选人才,改重诗赋为重策论) 四曰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 五曰 均公田(官员分配职田,责其廉节,杜绝贪污) 六曰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七曰 修武备(恢复府兵制,寓兵于农,节省费用) 八曰 减徭役(做到轻徭薄赋) 九曰 覃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十曰 重命令(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勿朝令夕改)
结果 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2)“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
原因 “三冗二积”的局面没有改变; ②范仲淹变法失败,社会危机加深。
时间与 人物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原则与 目的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内容 ①富国(针对“积贫”):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针对“积弱”):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评价 ①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②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局限: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补充:
领域 内容 措施 作用
富国之法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限制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清查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 节省政府开支
强兵之法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加强对人民控制,维护地方治安;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提高军队战斗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唯才是用、整顿太学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内容
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税制。
(3)评价:
①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②局限: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名词解释】一条鞭法
(1)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
(2)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收;
(3)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田赋,除政府必需的米麦仍然交实物外,其余以白银折纳;徭役,一律实行银差。这就肯定了货币在赋税征收中的主导地位。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促进近代化
救亡图存 戊戌变法 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内容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作用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结果 ①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②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统治阶级自救 清末新政 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内容 改革教育(废科举,建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评价 积极: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禁缠足、禁鸦片);③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官制、废除科举)
局限:“新政”的政治改革并未触及清朝统治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目的局限于强化清王朝的统治,因而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政府的民主探索 中华民国时期改革 内容 政治: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
经济:币制改革,开始废用银元,改用银元
文教:推行学制:壬戌学制,初等中等6年,高等3—6年
军事:筹建军校,编练现代化军队
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②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化,进一步促进西学传播;
③推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臣民”转向“人民”
⑤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结论 中国近代的改革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自强而奋斗;倾向于制度改革;突出向西方学习、为实现近代化客观与有利于社会转型
三、中国现代改革——民族复兴
深刻转变 过渡时期 内容 推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各项民主改革
作用 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曲折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开端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成就 ①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③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结果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新时期 过程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③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④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⑤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内容 ①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②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④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⑤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⑥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意义 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重点探究】
学习活动一:用时间轴梳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化和改革(史实)
学习活动二: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共同特征(史识)
角度3.分析不同时期变法和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法、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桓宽《盐铁论·非鞅》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国富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居正为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四:戊戌变法是近现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它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像谭嗣同不怕流血牺牲的事迹就直接鼓舞了秋瑾等后来人,才有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戴逸《戊戌时代的思想解放》
学习活动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史论)
论据三,改革开放的世界性
材料: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论据二,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
材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学习活动四:经验与启示(史鉴)
材料二: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 ——刘挚《忠肃集》
材料三:“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宋史·苏轼列传》
材料四: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是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五:为保证新法推行,王安石曾派出朝廷大员分赴各地督导,重压之下,州县不顾实际,照本宣科,机械执行,强求一律。比如,为完成“青苗法”布置的贷款任务,官府强迫所有的农户贷款,有钱的地主富农也要被逼贷款… ——聂智《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教训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