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11:54: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
关注神态、言行,走进人物内心——《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设计简介:
本篇课文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在“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个语文要素的训练上扎实有效。教师先从篇章页入手,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素,然后聚焦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外貌、神态、言行描写的句子,通过观看微视频,阅读相关资料,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这些句子加以心理活动的批注,从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体会他英勇不屈的革命者形象。最后,再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体会李大钊的慈父形象。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军阀、魔鬼、避免、僻静、 抽屉、瞅了瞅、执行、绞刑”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以及篇章结构的特点,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神态、言行的描写细致品读,体会人物的品质,感受到革命者伟大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抓住神态、言行的描写品读,体会人物的品质,感受到革命者伟大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准确认读“军阀、魔鬼、避免、僻静、 抽屉、瞅了瞅、执行、绞刑”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按时间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思路,并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
明朝的于谦作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助石灰赞颂了志士仁人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清朝的郑燮作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托岩竹的赞扬了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就是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一起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的人物品质。
板块二:选择题检测,正确读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0课,齐读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检查下预习情况。
选择题:下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什么? ( )
A.军阀(fá) 魔(mó)鬼 B.避(bì)免 僻(bì)静
C.抽屉(tì) 瞅(chǒu)了瞅 D.执(zhí)行 绞(jiǎo)刑
选项B有误,出示正确的读音后,请个别生读词语,齐读词语。
相机指导: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在作者眼里,军阀就像魔鬼一样可怕。
避、僻:是一对形近字,要注意准确认读
板块三:判断题检测,初步了解
1.出示判断题
判断题:
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是作者李星华在1943年创作的。 ( )
2.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她的父亲被害那天发生的事情。 ( )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地怀念之情。 ( )
2.学生逐题思考,进行判断,老师逐题分析。
A.《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是作者李星华在1943年创作的。 (√)
①这道题是正确的,你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课文的第一段: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②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作者的创作时间是1943年。
③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④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还提到了作者永远忘不了1927年4月28日这一天?
出示课文的最后两段: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⑤那天,母亲叮嘱我: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十六年过去了,作者依然铭记在心,课文的开头对应着结尾,课文的结尾照应着开头,这样的表达方法叫做——前后照应。
B.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她的父亲被害当天发生的事情。 ( × )
① 这题是错的,作者不是描写当天的事情,而是回忆了被害前后发生的很多事情。
作者回忆了哪几时间段?
学习活动二:
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给课文分段。
交流反馈:
2—7段:(那年春天)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8—17段:(4月6日)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18—28段:(十几天过去了)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29—32段:(28日)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③修改句子,让它正确。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她的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发生的事情。
C.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地怀念之情。 ( √ )
3.利用这三道题,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创作的。在这篇文中,作者回忆了她的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地怀念之情。)
板块四:抓关键词,体会人物的从容
刚才,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写的。
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画一画变成李大钊的心理曲线图,应该怎么画呢?选一选,说说理由。
出示:图1 图2
3.交流反馈,图一的心理有很大的变化,但李大钊一直都是十分从容镇定的,所以选图2。
出示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三:
浏览全文,选出表示李大钊心情的词语,完成心理曲线图。
交流反馈:被捕前(坚决) 被捕时(不慌不忙) 被捕后(从容镇定)
4.《十六年前的回忆》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革命党人在被捕前的坚守,被捕时的不慌不忙和在法庭上的从容镇定,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的回顾与描写,那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这样朴实的一篇文章,读懂这位伟大的革命党人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神态、言行等不同角度的描写细致品读,体会人物的品质,感受到革命者伟大的精神。
2.体会李大钊大义凌然的革命者形象与关爱孩子的慈父形象。
3.通过心理活动批注,分析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内容:
板块一:明确任务,导入课堂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来回顾一下。
文章很简单,语言很朴实。因为是一篇回忆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的回顾。那么我们要怎么才能通过这样简单的一篇文章,读懂这位伟大的革命党人呢?
单元篇章页告诉我们: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这节课,就让我们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来读懂李大钊。
板块二:聚焦被捕前,明学法
出示心理曲线图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李大钊在事发前到最后被害一直都是从容不迫的,被捕前,他——(引读)坚守阵地,被捕时——(引读)他不慌不忙,在法庭上——(引读)从容镇定。作者是通过哪些神态、言语的描写体现出来的?
导学:被捕前
3.作者通过哪些外貌、神态、言语描写让你体会到他的坚决?
聚焦语言描写——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①现在是什么时候?联系上下文,你觉得现在是什么时候?
A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B 父亲烧书和有字的文件
C 父亲平日待我们很慈祥,但这却含糊地回答我
D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E 工友阎振三被抓
②指导朗读,加点词读出重音,读出父亲语气的坚定。
母亲劝他离开,他却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作者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读出了父亲坚守北京的决心。
4.是什么力量,让李大钊明知张作霖在四处派人检查,工友阎振三也已经被抓,他知道自己也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却依然选择留在北京?文中给我们答案,出示: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结合资料,加深对李大钊的了解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大钊的生平,了解他的故事。(观看李大钊的视频简介)
6.看了视频,你是否更加了解李大钊,是否能读懂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再次走进这段语言的描写,读懂他的内心。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我不能离开北京,这里的工作离不开我。我一定要坚守阵地。
预设2:革命需要我,党需要我,我不能离开,即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7.师示范批注在语言描写的旁边。
小结学法:刚才的学习,我们先找到了“坚决”这个词语,接着发现作者是通过语言描写来体现父亲的坚决,最后通过心理活动批注,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世界。
板块三:自主学习,用学法
在被捕时、法庭上,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让我们像刚才一样,划出相关的神态、言行描写的语句,最后试着走进他的内心。
学习活动二
一、独学
1.默读文中被捕时/法庭上的内容,划出相关的外貌、言行、神态的语句。
作为革命党人,他是怎么想的?在旁边做上心理活动批注。
二、合学
交流自己的批注,做好补充。
2.反馈交流——被捕时
①聚焦相关言行、神态的语句:
动作描写: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神态描写: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②交流动作描写的句子
A师生对读:
(师)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生)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B交流批注
军阀像魔鬼一样冲进了家,尖锐的枪响,纷乱的喊叫让人心慌。而父亲却不慌不忙。此时他在想什么?
预设:危险吓不倒我,死亡,我也无所畏惧。在我选择了共产主义这条路的时候,我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交流神态描写的句子
A师生对读:
(师)“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生)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B交流批注
残暴的匪徒满脸横肉,狞笑着将黑洞洞的枪口指我和父亲的脑袋,而父亲——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此时,他严峻的外表下,又在想什么?
预设:死吗?我不怕?革命是必须流血牺牲的,而我也愿意为了革命,为了中国的未来献出自己的生命!
补充李大钊名言,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
出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就像李大钊写的这句话一样,他愿用自己的肩膀担当起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要用自己的笔撰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来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军阀统治。即使为此,要以生命为代价。
3. 反馈交流——法庭上
①聚焦外貌描写的句子。
外貌描写: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补充文献,了解狱中遭遇
父亲的头发乱蓬蓬的,没戴眼镜,显然受了苦刑,出示材料:
我们在牢中的同志,无一不佩服李大钊。敌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和折磨,惨无人道地将竹签敲进李大钊的指甲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是李大钊同志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审讯和严刑拷打无济于事,敌人又企图高官厚禄收买他,但遭到了李大钊的严词拒绝。李大钊严词答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军阀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
站在法庭上的李大钊,他平静的外表下有着怎样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批注,并交流。
预设:无论是酷刑还是高官厚禄,不能改变要我对共产党必胜的新年,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4.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李大钊的神态、言行,读懂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内心。他是个怎样的共产党人?
他就如《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宁愿牺牲自我,也要忠于革命的坚定。他就如《石竹》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这种铁骨铮铮的英雄骨气。
板块四:再读课文,明学法
1.李大钊是个铁骨铮铮的革命党人,为大家舍小家,那他是铁石心肠、不顾情义的一个人吗?
2.父亲不仅仅是一个革命党人,更是作者慈爱的父亲。他有着对革命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也有着对子女的深刻的爱。
3.文中作者对父亲的哪些神态、言行的描写,让你体会到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学习活动三:
李大钊,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找到相关的外貌、神态、言行描写的句子。
作为一位让作者爱戴的父亲,他是怎么想的?请做上心理活动批注。
4.交流
句一:语言描写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批注预设:孩子,这是革命的机密,不能让你知道。让你知道了,你会有生命危险的。不让你知道,是为了保护你啊!
句二:语言、神态描写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批注预设:孩子,父亲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们了,这可能是最后的一次见面,也是最后的道别,让我再看看你们吧。你们一定要安全回到家里,父亲爱你们!
小结:刚才我们借助李大钊的神态、言行,读出来了一个对子女爱得深沉的父亲。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总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对李大钊神态、言语的描写,进行心理活动批注,读出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也读出了一个慈爱的父亲。以后的学习中,关注人物的神态、言行描写,进行心理活动批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读懂人物。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