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10: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录】一诗意象“动客情”——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走向诗人,了解“客”之意
师:我们三(2)班同学大多来自全国各地,我想了解下,有没有同学是客家人?(不少学生举手)能说说为何叫“客家人”,或者能介绍下客家人的习俗吗?
生1:我爸爸是客家人,我自然也是客家人。(全班大笑)
生2:客家人有围屋、客家麒麟舞、鲤鱼灯等。
师:客家人的来源很复杂,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形成了客家民系。可以肯定的是,在几次人口迁徙中,他们远离了家乡,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安家,有做客他乡、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今天我们学习《夜书所见》这首古诗。先来了解一下诗歌题目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1:诗人在晚上看见的情景。
师:有不同意见吗?想想他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没?
生2:那个诗人在夜晚中所听到的,看到的,看书听到的。
师:看书听到的?还是有核心的要素没抓住,来,你来讲。
生3:应该是他把所见到的人,写出了一本书或者一篇小作文。
师:你前面的回答的对,后面的错了,他有没有写一本书?
生3:没有。
师:写的是什么。
生3:古诗。
师:哪个字是写的意思。
生3:书。
师:书,这个书不是书本的书,也不是书法的书,而是书写的书。好连起来,把标题说一说它的意思。
生3:诗人把夜晚所见的书写了下来。
师:还有补充,你来讲。
生4:诗人把夜晚所见的写成了一首诗。
师:对!诗人把晚上见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接下来说说你了解的叶绍翁。
生1:我认为叶绍翁应该是一个写景的诗人。
师:写景的诗人,抓住了他写诗的内容方向,你来说。
生2:我认为叶绍翁应该是七言绝句写得很出名。
师:好,你从诗歌类型上面来讲。好,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介绍,记住关键信息。(出示叶绍翁的介绍:叶绍翁:南宋诗人;15岁离开家乡福建定居浙江钱塘江,终生未回乡;诗作《游园不值》被后人广为传颂)
师:细读叶绍翁的介绍,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叶绍翁好像也是客家人。
师:了不起的发现!他是不是客家人,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自15岁起离开家乡,而且从此没回过家乡。
【点评:付老师开课不凡,抓住诗中的“客”字做文章。“客”字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孩子们经常去做客,也经常在家接待客人;陌生,是因为他们不懂“客居他乡”的滋味,不懂客家人为躲避灾祸而不得不远离故土的感受。付老师的提问直指“客”的本义,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走近文本,诵读“客”之诗
师:学习诗歌,朗读是最重要的方法。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
(生自由朗读。)
师:时间到。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读)
师:我要为他点赞,他读得字正腔圆,没有添字漏字,而且还略有古诗的味道。来,找个女生来试一试。
(生2读)
师:我从她的朗读当中也听到了一点她自己的感情,而且她的朗读很有古诗诵读的味道。全班来一次。
(全班齐读)
师:古代作诗讲究平仄。横线条表示这个字是平声,声音要拉长;竖线条表示这个字是仄声,声音较短;竖下面还加个点类似于一个感叹号的,表示入声,声音特别短促,比仄声还要短。我们来试一试。
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
师:停,看“上”字,那个地方是一竖线。
生: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接着来。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促、织两个字上面都有一个感叹号。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记住“夜”字,声音短,感叹号更短。小横线稍微长一点,长横线就特别长。女生读前面的一二句,男生读后面的三四句。
女齐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女生很棒,男生加油啊。
男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我们说每一个人读文章也好,读诗句也好,总是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情感去读的,这回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情”字声音长一点,江上秋风动客情,再来一遍。
生1: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夜够不够深呐?
生齐:不够。
师:谁来帮帮他,“夜深”预备——
生1: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读古诗时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读,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我”就是叶绍翁。你来试一试。
生1诵读全诗。
师:我想问问你,你刚才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心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或者说体会?
生1:我认为应该是比较凄凉的。
生2:我觉得比较忧伤。
师:凄凉、忧伤,所以你们就读得特别慢、深沉,是吧?来,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配乐朗读一下。
(播放乐曲,学生深情诵读)
【点评:诗歌学习,读是第一法宝。这里,付老师不满足于一般的诗歌朗读,因为朗读还不能很好地传达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而重点教学生用诵读的方式来呈现这首诗。古诗诵读,讲究平长仄短,付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标注的符号来诵读。几个回合下来,成效明显。学生能通过声音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能够带着自己的感受深情诵读这首古诗了。】
三、走进文本,撩动“客”之情
师:会读书的孩子,他一定会把一段文字或者一首古诗,或者一篇文章读成一幅画,那么读这首诗,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1:我仿佛看到风吹着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声音,然后江上一阵阵秋风吹着船上的客人,船上的诗人看到儿童在一家院子里挑着蛐蛐,在黑夜里,篱笆院里只有一盏灯亮着。
师:是客人吗?
生1:不是,应该是客居他乡的人。
师:我提醒一下,在说脑海浮现的画面时,是不是让我们去把这个古诗翻译出来呢?
全班:不是。
生2:我眼前仿佛看到秋风吹着竹叶发出萧萧的响声,江上的诗人不禁动了情,他知道有儿童在逗着蛐蛐,因为篱笆墙内有一盏灯在亮着。
师: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感觉,很好!诵读诗歌,还有更高的境界,如果把这一首诗读成三个字,你会选择哪三个字?
生1:动客情。
师:(教师板书:动客情)动了什么情?
生: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刚才大家说诗人动了思乡之情,那么诗人是怎样写出他的思乡之情的呢?我们从题目入手,诗歌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用笔圈出诗中的景物,想想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生1:梧叶。
生2:江上。
生3:篱落。
生4:秋风。
生5:促织、灯。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秋风吹起来了,梧叶纷纷掉在地上,大家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或者说,这个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生1:孤独,凄凉。
生2:还有伤心。
师:梧叶,梧桐树叶,在中国古诗里面出现的频率特别特别高,也就是说,诗人经常在诗中写到梧叶,我们看一看,一起读——(出示课件)
生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师:读后有什么感觉?
生1:有点透心凉,感觉那个秋风就是有带着一点点故意吹你,使你伤心。
生2:就感觉有点荒凉。
师:秋风也是我们诗人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我们看一看,这首诗学过没有?预备起——
生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风起,行人待发,这时候诗人张籍想干嘛?
生1:写信。
生2:秋天到了,他就开始想念家乡的人和事啊,要给家里写信。
师:促织是什么?
生1:蟋蟀,蝈蝈。
生2:也叫蝈蝈。
师:也叫蝈蝈,来我们看这幅图大家看一看,诗人现在在哪里,诗人站在哪里?(出示书上图片)
生3:江上,船上。
师:江上,船上,我们看这幅图,诗人站在船上,看到对面江边有一个这样的小院子,院子外面,有什么?
生1:有两个小朋友,和一盏灯。
师:有两个小朋友提着油灯在地上玩,挑就是逗引或者拨弄,拨弄蟋蟀。问题来了,诗人站这么远,他看得清吗?
生齐:看不清。
生1:诗人猜的。
师:哦?猜的?那你觉得这一句话的哪一个词,哪个字表示猜的意思?
生齐:知。
师:诗人猜想他们一定在挑蟋蟀,为什么诗人不说知有儿童挑蚱蜢,为什么诗人不说小孩子在晚上挑瓢虫,而要说是在挑促织?
生1:因为诗人想到自己小时候晚上也经常会干这种事。
生2:也会晚上去挑蟋蟀,回想起了儿童的时光。
师:小时候没做过挑瓢虫、挑蚱蜢这种事情吗?为何非要写“挑促织”不可?
生3:可能是押韵的需要吧。古诗最后一个词要押韵,但这类诗的押韵,前两句和最后一句是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韵。
师:你太厉害了,给我们讲解了绝句的押韵规律,但这里不是为了押韵。请大家再看其他的诗句。一起来读,预备——
生齐: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
师:归期是什么意思?
生1:回家的日期。
师:促织在念着归家的日期。诗人这时候猜想他是挑促织,其实是想表达思乡之情。好我们再看一个,来,预备——
生: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师:这是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寒蛩,就是蟋蟀。蟋蟀不停地叫着,惊回千里梦,想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去。看到这两句后,你有什么启示?
生:用蟋蟀突显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好!我们看这样一首现代诗《就是那只蟋蟀》(出示节选)
生齐读: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bīn)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kuí)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请你说。
生1:蟋蟀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
生2:就是在我们中国文化里,蟋蟀可能是代表思念的一个线索。
师:思念的一个线索?好,我们说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会借用景物,而这些景物经常出现在诗里面,它成了一个特定的符号。
生1: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品里面都出现过蟋蟀,表达思念家乡之情。我以后读到的文章里面出现蟋蟀时,我就知道大概写的是思乡之情。这是我的发现。
师:很棒的发现,能触类旁通。刚才大家说到了篱落,篱落也出现特别多,比如——
生齐: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篱落就是什么?
生1:篱笆。
师:有篱笆的地方,一定会?
生1:有蟋蟀。
师:有蟋蟀那不一定,有篱笆的地方一定有什么?
生2:有孩子。
师:有孩子有家园,花草树木,那么篱笆其实给了我们就是一个家的形象,说明这时候诗人在想家了。我们再来看灯,这一首,我带着大家一起读——
生齐: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两首古诗词,有什么发现?
生1:《夜书所见》里面是“一灯明”,我们可以理解为孤灯明,一盏灯火,让人更加孤独。
生2:《长相思》中的虽然是“千帐灯”,但前面有个“夜深”,夜深了还亮着灯,也说明他们在想家乡的妻儿。
师:了不起,大家读诗读进去了。大家看,诗中所有的景物,都是诗人用来写——
生齐:思乡之情的。
师:这就叫做“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景语 情语)
【点评:付老师紧紧抓住诗中的“景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语”。在诗中,诗人依次写到梧桐叶、秋风、促织、篱笆、油灯等景物,这里每一个景物都是诗人情感的投射,付老师扣住这些景物,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阅读经验,同时引入大量相关诗词,互相印证,学生一步步感受到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思归之情。】
四、走出文本,回归“客”之象
师:思乡是一种情感,景物是表达情感的符号,我们把这一种符号做意象,(板书:意象)大家跟我读——意象。
生齐:意象。
师:传递情感的物象。
生齐:传递情感的物象。
师:表达情感的物象。
生齐:表达情感的物象。
师:就这首诗来讲,表达诗人思乡情感的意象有梧叶、秋风、促织、篱落、灯。其实,还有,比如萧萧,萧萧是什么?
生1:是一种风发出的声音。
师:这种声音让人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齐:凄凉。
师:凄凉。其实不仅仅是这首诗出现过,在很多诗中也有,来,预备读——
生齐:萧萧晚风起,孤舟愁思生。
生齐:萧萧古原上,景物感离肠。
师:离别也用萧萧,思念也用萧萧。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个客?来,你说。
生1:因为他在某个地方就相当于他是一个客人一样。
生2:这诗人是从远方过来的来。
生3:他身处异乡,不在家乡。
生4:诗人叶绍翁他自小就离开了家乡。
师: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无法得知他在什么地方,但是我们一定可以断定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我们古人说——
生齐读: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师:王维也写到——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一位客居他乡的诗人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用一些固定的意象来写,所以在以后的古诗词朗读当中,当我们看到“萧萧”的时候,我就知道——
生齐:有可能是跟思乡有关。
师:当我看到诗中有梧叶的时候——
生1:我也感觉到孤独或者跟思乡也有关。
师:看到秋风的时候也一样,看到“客”的时候更是如此,看到促织更能想到这是思乡之情。
生2:看到篱落,看到灯,我们会想到这是思乡的意象。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诗歌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板书:文化)
最后,我们配上音乐来读一读,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叶绍翁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感悟叶绍翁的情。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全诗。
师:下课。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是认识的升华,是方法的总结。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付老师顺势点出“意象”这个专业术语。学生初步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后,再读古诗就会多一层思考,诗中所写的这些物象,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毫无疑问,学生阅读诗歌,就不会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会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