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下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话说“节”字,引入课堂
师:(呈现篆体“节”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猜一猜。
生:节。
师:了不起!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以前看到书法老师写过这个字。
师:学点儿书法就是好啊!没错,这个字就是“节”。“节”这个字最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看看这段小视频。(播放武汉大学文学院卢烈红老师解说“节”字的视频:节的本义是“竹节”,竹子是一段一段的,各段连接处有环状突起,这便是竹节。竹节是竹子上一个又一个节点,是分段的标志;一年365日,这是一个长长的时间轴,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的。用竹节来比喻时间的分段,“节”这个字,就有了季节、时期、节气、节日的意义。)
师:怎么样?你看懂了吗?篆体“节”字为什么是竹字头?
生:因为节日就像竹节一样。
师:是的。竹子在快速拔高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停下来,裹成一个节,作为坚实的支撑,然后再继续生长。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大家平常忙碌地工作、学习,有时也要停下来,一起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这一节课,咱们将进入《古诗三首》的学习。(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这三首诗分别和什么节日有关吗?
生:第一首写的是春节,第二首是清明节,第三首是重阳节。
师:回答准确。你怎么那么快就知道答案?
生:我发现每一首诗旁边的第一个注释就有说明。
师:真好!我们把这些注释标注一下。
(评析:由“节”的字源入课,充满浓浓的文化味道。教材编写者匠心独运,将三首与节日有关的古诗编排在了一起,执教者感受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所以在“节”字上做足了文章。竹子长“节”是为了更好地生长,我们过“节”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没有“节”的竹子长不高,没有“节”的我们少了乐趣和情谊。)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前两首:《元日》和《清
明》。(板书诗题、作者。)
师:这两首诗,你们会读了吗?请自由练习练习,注意借助拼音,把字词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练习朗读)
师:这些词你们会读吗?(出示词语,指名朗读,正音。)
屠苏、曈曈日、旧符、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
师:谁给大家读读第一首诗?
(生读诗,把“爆竹”的“爆”读成“炮”。)
生:他读错了,应该是爆竹。
师:听得真仔细。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平时咱们也确实有时候会说“炮竹”。不过,在这里一定得读“爆竹”。请你再读。
(生再读第一句,师指名再读,生齐读。)
师:第二首,请你读。
(生读诗)
师: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稍顿)有谁可以读得更好吗?(再指名读)
师:他们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他的第三句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师:真善于聆听。没错,这一句句末是个问号,得注意语气。听老师读。(带读;生跟读、齐读。)
(评析:古诗学习,首在诵读。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首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练习,然后以点带面,指导正音。最后教师范读、带读,学生齐读,体现了彭老师“字字落实”的古诗教学主张。)
三、学习《元日》,品味“暖”意
师:《元日》这首诗,大家读懂了吗?老师提一个问题,诗人笔下这个节日,天气怎么样?
生:天气晴朗。
师:何以见得?
生:诗句里说“曈曈日”,就指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师:真好!不仅说了自己的看法,还能从诗句中找出根据,用注释证明。那么,读着这个词,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阳光很明媚,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生:我想到有一天早晨,我起床打开窗帘,阳光照进我的房间,很明亮。
师:读着词,可以联想到以往某个早晨所经历的情景,真好!诗人王安石笔下的那个元日,就是“曈曈日”的天气。人们在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到诗句里找一找。
(生读诗句,圈画。)
生: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师:爆竹声中一岁除。没错,放爆竹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播放鞭炮的声音) 你放过爆竹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那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过年的时候,我最喜欢放爆竹了。每次爸爸都会带着我,让我去点燃爆竹。我就喜欢看爆竹在地面炸响的样子。
生:是啊是啊,我也喜欢。我还喜欢闻爆竹的那个味道。
师:太有意思了。爆竹硝烟的味道,我也挺喜欢。
生:过年放爆竹,我们男孩子最喜欢。那些女孩子老是害怕,还捂着耳朵,我从来不捂。
师:女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是有些害怕爆竹。不过,过年的烟花我们很喜欢啊!那些烟花,就像各色的花儿一样在空中绽放,五彩缤纷的,多漂亮啊!
师: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放爆竹的习俗也有了些变化。不管是烟花还是爆竹,人们总是很喜悦的,对吗?只要那悦耳的声音响起时,就意味着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已经来临。大家看——(出示年夜饭全家举杯的场景图片)
师:这个场景,相信你们都熟悉。图片里大家举起的杯子里盛的是什么呢?用诗中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屠苏。
师: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年夜饭做好了,满桌的菜都是你爱吃的!全家人举起了酒杯,你听,爸爸和爷爷在聊些什么;你看,奶奶满脸都是笑意,妈妈的脸也像杯里酒一样红红的。多么美满的一家子啊!
生:我仿佛听到了爸爸在对爷爷说:老爸,新的一年,祝您身体健康!来,咱们今儿多喝一杯!
生:我仿佛看到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还说,现在这时代啊,真是和往日不一样了!
生:我好像看到弟弟吃得满嘴油光,腮帮子鼓得老高,还一直嚷嚷,我要那个,我要那个!
师:是啊!这个家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多好啊!请你带着这份喜悦,读读这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生朗读;师范读;生齐读。)
师: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在元日,人们还要——
生:换桃符!
师:对!换桃符,在今天就是——
生:贴春联!
(评析:王安石笔下的元日,就是我们的春节,尽管隔着千年之久,但是,我们的习俗并没有多少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理解王安石的《元日》,实际上并不太难。我们的春节与王安石的春节,区别可能在于,我们喝的是“五粮液”,是“王老吉”,是“娃哈哈”,王安石他们喝的是“屠苏”;我们贴的是春联,王安石他们贴的是“桃符”;我们放的是烟花鞭炮,王安石他们放的是爆竹……但是,这些区别都是表面的,背后的文化精神、情感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生活的向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春节经历,唤起相同的情感体验,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古诗。)
师:关于春联,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呢。相传,有一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让人给门口新换的桃符题字,结果又不满意。于是,他就在新桃符上写下了两句话。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并以红纸代替桃符,这就逐渐演变成了春联。来,咱们看看当时孟昶写的春联是什么。(出示,生自由读。)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师:关于对联,我们并不陌生。一年级就学过《对韵歌》。还记得吗?云对——
生:雨。
师:雪对——
生:风。
师:山清对——
生:水秀。
师:柳绿对——
生:桃红。
师,记忆深刻!这里,嘉节对——
生:新年。
师:长春对——
生:余庆。
师:是的。同学们,只要你留心,处处有语文。大家看,有一户人家在贴春联。上联是“九州花似锦”,下联该选哪一句呢?(出示下联选句)
四海歌如潮
祖国万年春
生:应该选“四海歌如潮”。因为上联有“九州”,“四海”正好可以对上。
师:是啊,上下联同样的位置,都有数字。这是个秘诀。咱们再看这副七字联,上联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应该是——(出示下联选句)
福水长流幸福家
万事如意步步高
宝贵平安福满堂
生:万事如意步步高。因为上联有“年年好”,下联就应该是“步步高”。
师:又发现一个秘诀!咱们再看“八字联”。上联是“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你们看,下联应该选哪一句呢?(出示下联选句)
天时地利门庭大吉
梅花一点独报新春
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生:(自由应答)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师:看来,难不倒大家。关于对联,还有很多秘诀,咱们以后多留意,多学习。同学们,在元日里,在这“曈曈日”的照耀下,不管是欢天喜地地放爆竹,还是家人团聚喝着屠苏酒,或者是全家总动员把红红的春联贴上门框,大家的心情都是怎样的?你能到诗里找一个词来说吗?
生:暖!大家的心情是暖洋洋的。
师:好一个“暖洋洋”的“暖”!(板书:暖)
师:(《春节序曲》响起)带着这“暖洋洋”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课件逐步镂空诗句,生且读且背。)
(评析:看着这大红的春联,品着这吉祥的话语,听着这欢快的乐曲……这分明就沉浸在了春节的浓浓氛围之中了。彭老师抓住“桃符”一词,轻轻漾开去,仿佛手捏一支有魔力的指挥棒,熟悉的旋律便在课堂上悠悠回旋,让人无法自拔!这是什么?这是中华民族通过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所积淀下来的节日文化。彭老师的高明还在于他巧妙加入了一定的思维训练,那几副春联,大多数老师可能就直接出示了,但是彭老师给出上联后,让学生选择下联,这既是对联知识的渗透,又是思维能力的训练,一举多得。经此活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更高。)
四、学习《清明》,品味“断魂”
师:如果说,元日这个节日里大家的心情是“暖”的话,那么,《清明》这首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呢?大家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由读诗,画记。)
生:断魂。
师:“断魂”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生:就是丢了魂儿似的。
生:就是心情不好。
师:是的,我们大致也是这么猜想的。(板书:断魂)“魂”是个生字,请注意左右结构,“鬼”字中间一撇贯穿,不要忘了最后的“撇折、点”。同学们书空一次。
(生书空)
师:有个诗词专家周汝昌爷爷说,这里的“路上行人”就是诗人。那么,是什么让诗人“断魂”呢?请同学们到诗句中找找答案。
(生自由读诗,画记。)
生:我画记了“雨纷纷”。这说明因为天气不好。
师:你见过“雨纷纷”的情景吗?
生:我见过,就是雨细细的,有点儿像雾。
生:有一天上学路上,我从爸爸车上下来,短短的一段路上,衣服就弄得湿漉漉的。
师:是啊。看到“雨纷纷”这个词,我们的眼前仿佛就看到了那蒙蒙的细雨,密密的,细细的,笼罩了整个世界,让你望不到尽头。你以为它不大,可一会儿就让你浑身不舒服。在这样的世界里,怎不叫人心情灰暗,像要“断魂”似的!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因为这是清明节。
师:清明节一般人们要做什么?
生:要扫墓。
生:也可以踏青。
师:是的,不管是踏青还是扫墓,这个节日,每个家庭都要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是你,当别人家家团圆,而你独自一人漂泊异乡,天气又是细雨纷纷,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感受将如何?
生:我肯定觉得特别难受。
生:我会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可怜,没人关心。
生:我会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师:是啊,你们这种种感受,用诗里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自由应答)断魂!
师:带着这份体会,我们一起读——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埙乐响起,师范读,生再次齐读。)
师:是啊,多么孤独,多么无助,又多么伤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在向往一件事啊——
生:喝酒。
师:是啊,如果有个“酒家”,既可以避避纷纷的细雨,又可以喝喝酒暖暖身子,那该有多好。于是,他就去问——
生:牧童。
师:我们一起读——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读这句诗,你猜猜,诗人可能会怎么问牧童?牧童又会怎样回答诗人呢?同桌之间演一演。
(同桌对演,指名对演。)
师:哦,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远处,杏花开得热闹的地方,挑着一面鲜艳的酒旗呢!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里,诗人总算找到了一点安慰。所以,《清明》这首诗还可以有这样的调子,你听——(播放《谷建芬:新学堂歌》之《清明》音频,生聆听。)
师:按这样的调子,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课件逐步镂空诗句,生且读且背。)
(评析: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是内心深处愁苦之情的写照。但“少年不识愁滋味”,怎样让学生感受诗人这颗忧愁苦闷之心呢?可靠的办法还是联系生活经验和创设情境,诗人之“断魂”,一是客观环境所致,二是主观心理所由。当然,人生阅历不同,学生不可能完全体会诗人的情绪、情感,所以能约略感受到一点愁苦的滋味,我觉得就可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彭老师的度拿捏得很准。)
五、再论节日,写字巩固
师:我们说,节日是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下来,慢下来;节日,是让家人相聚在一起,一起说说话,一起想一想未来的日子怎样可以更美,更好。我们一起记住这两首有关节日的诗——
(生分组背诵两首诗)
师:最后,请同学们把这些空里的生字写在作业纸上。因为,这样的“节”,我们要珍惜,这样的诗,我们要牢记。
(生在诗句中填写生字,同桌批改后再订正。)
师:下课。
(评析:课堂小结,再次回到“节”这儿来,“节”的意义更加凸显。背诵、写字,当堂落实。整节课丰盈而饱满、扎实而高效。有个小小的建议,“节”的认识已经到了这个份儿上了,不妨再往前走一步,我们中华民族的“节”还是很有规律的,差不多一个月就有一个,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这样的生活习俗,汇聚在一起,那就是文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