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峥嵘岁月
——美术中的历史
学校
姓名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情感表达(二)
作品赏析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
石鲁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纸本设色
238cm*216cm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远景:浓淡相间的墨色,营造出深远辽阔的意境。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中景:主体人物位居画面的视觉中心,展现出顶天立地的豪迈气魄。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近景:山体雄伟而坚定,色调温暖,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前途。
赏析范例:
石鲁的《转战陕北》创造性地以山水为主,毛泽东和警卫员只在山水间占很小的位置。石鲁在这幅画中采用了间接描绘的方式,内在的表述还是叙事性的,但画面的主体构成却是山水。他通过描绘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在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个宏大的历史场面。
赏析范例:
这幅画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表现方法,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塑造了毛泽东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前面的近景是高远法,山体巍峨雄壮,用了纪念碑式的构图方法,再加上笔墨十分厚重,给人以崇高伟大之感,很好地衬托出了毛泽东高韬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近景山体上竖直的墨线压住厚重的色调,显示出直冲云霄的势头,而这种势头又被长短不一的横线多层次地截断,遏制了上冲的感觉。这样一来,在山体中就积聚了一股沉厚的待发之力。而位于画眼位置的毛泽东侧立像则是一条未被截断的竖线,所有蓄积于山体中的上冲力在这里得到了爆发,人物所占空间虽小,却有天地一人、统领山河之气魄。人物设置偏向画面的右侧,又面向画外,这样就将画面之势引向画外,冲向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画面宏大的精神气度。远景以深远法画成,由浓而淡、再浓再淡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地延伸,创造出辽阔的意境。这样高远和深远的结合,在横与纵的空间,以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无限的意境,使这幅作品具有了雄健博大的风神气度。石鲁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创造性,把这一原本壮阔的自然形式转换为艺术形式,使《转战陕北》意境开阔、气势逼人,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经典。
赏析范例:
《转战陕北》中的笔墨概括凝练、扛鼎有力,粗笔大线,抑扬顿挫,既有黄土高原的宏阔高迈,又有陕北民歌的酣畅嘹亮,豪放中见稳健,淋漓中见沉厚,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和笔墨自主性。在此作中,石鲁对笔墨的处理注重对“意”的表现,而不拘泥于具体物象的客观表达。比如前景主要山体以浓重墨线勾勒结构,再附以大笔皴擦,十分概括。阳面渲染红色,粗重的墨线与厚重的朱碟、赭石等色交叠挤压,浓墨重彩,塑造出突兀而立、朴实雄浑的西北高原的艺术形象,造成了热烈、沉雄、厚重与伟岸的气势。人物构图虽小,但却是整幅画中最浓重的一处墨色,在虚淡的远景的衬托下,显得极有分量,稳稳地压住了全局。石鲁在这里选用了毛泽东的侧立像而不是正面像,避免了谨小失大,从而使这一形象更凝练有力。石鲁认为:“画有笔墨则思想活,无笔墨则思想死。画有我之思想,则有我之笔墨;画无我之思想,则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笔墨奴隶矣。”情动于衷,笔由心出,这是石鲁的独特个性。石鲁在《转战陕北》中的笔墨表达与这一革命历史主题水乳交融,使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创作过程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1947年春,国民党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延安。面对敌我悬殊的力量对比,毛泽东决定主动放弃延安,转战陕北371天,在山峁沟壑之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全国提前解放奠定了基础。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起初他画了很多草图,征求我们的意见,我记得大多是一些情节具体的转战场面。人马很多,有领袖人物,有战士、警卫员,有马、担架。不是爬山,就是趟河水。生活气息虽然很浓,但大家感到不够理想,他自己也很不满意。
马改户述
钢笔搞 之一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有一段时间,我们由于构图定不下来都非常着急,而他却整天跑琉璃厂、故宫等处看古董、古画,不再画构图了。大家都很紧张,而他却显得好像格外消闲。突然,他关门不出,不和人来往。不几天,他拿出了一幅很不一般的构图。大家都感到挺有意思。他说 :“我要通过下一盘棋的艺术效果来表现毛主席的‘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伟大主题。
钢笔搞 之二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画稿看上去好像一幅大型陕北山水风景画。全是山头沟壑,未画一兵一卒,处于正方形构图对角线交叉处的毛主席形象,类似一般的山水画点景人物大小。后来连毛主席身旁的其他几位有关领导人也给去掉了,只露出半身的警卫员和毛主席坐骑。按常规,一般总要把主要人物画得高大突出,何况是毛主席。我问他为什么不画战士?他说,陕北的山沟里尽是战士,不画出来反而能表现“雄兵百万”,直接画出来能画多少人呢?那么为什么把主席画得那么小呢?他哈哈大笑起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嘛,那红不是很显眼吗?若画很多点红,那红还突出不?又说 :“小,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大,小中见大嘛!
水墨搞 之一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水墨搞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构图确定后,正式开始放大。我看见他画了大量的山头局部画稿,几乎每天晚上回到住处都还要不断地练笔,反复塑造每个山头,经常画到深夜。直至画得非常纯熟才正式在画幅上落笔。他画的虽然是历史画,但采用的是“大写”手法。要写出意境来,不但要做到胸有成竹,而且艺术表现亦要得心应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整幅画完成后,我曾几次去看画,但毛主席形象一直定在那里,迟迟不肯落笔。在这期间,他叫我替他借了一尊毛主席半身石膏像和一块主席侧面浮雕像。(是张松鹤同志创作的,很像)但他还不满足,又叫我找一件全身的主席塑像,我跑了好几处都未找到。他说:“马改(朋友常这样称呼我),你给我塑一件主席背着双手的小型全身像。”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我给他做了。他就对着石膏像和小泥稿用毛笔画了很多写意性的侧面速写。起先是很认真地“临摹”,后来就索性背着石膏像反复默写,我估计已经到了画龙点睛的关键时刻了,他是全神贯注地来反复推敲这位伟大的“点景”人物形象的。虽然一连好多天晚上他没有回住处,当时已是暑天,他睡在画室里。有一天他兴冲冲地回来,对我说 :“昨晚我喝了很多酒,非常激动,半夜里爬起来一口气只几笔画上了毛主席形象,完成了我的任务。”他还给我说 :“好几次我拿起画笔又放下了,昨天半夜里我已再无法按捺自己的心情了,已经有了十分的把握,我才落笔的。”由于画国画和弄泥巴无法放在一起工作,我对他的作画全过程不能直接了解,但以上点滴所见此闻,虽然事过多年,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就整幅画的艺术表现来论,我是门外汉,不敢弄斧,但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石鲁同志对待创作的刻苦探索精神,严肃认真的艺术劳动态度,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效果。回想起来,我是很敬佩的。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1.体验生活
2.生活积累
3.创作构思
4.艺术表达
5.反复修改、不断提高
(构图、形象、色彩等)
任务三:不同形式的作品
任务三:不同形式的作品
李家山水(红色山水画)
万山红遍来源于毛泽东著名词作《沁园春·长沙》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第一幅:1962年做于从化温泉.尺寸:69X45cm.1999年嘉德407万被台湾林先生竞得,现藏海外私人处
第二幅:1963年做于从化温泉.尺寸:70X46cm.现藏中国美术馆
第三幅:1964年做于北京西山.尺寸:80X50cm.原李可染自藏,2009年捐赠给国家,现藏北京画院.
第四幅:1964年作于北京西山.尺寸:75X46cm.原藏荣宝斋
2000年荣宝拍卖公司500万被台湾人竞走.
第五幅:1964年做于北京西山.尺寸:136X85cm.现藏于北京画院.
第六幅:1964年作于北京西山.尺寸:131X84cm.原流海外,后湖南电广传媒3000万从香港竞回,现藏该处.
小组活动
通过欣赏七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欣赏尝试总结李可染的画面风格。
通过欣赏试着说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如何表达革命情感的?
第七幅:1964年做于北京西山.尺寸:137X85cm.现藏北京荣宝斋.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画作,以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气势恢宏。虽然红为画面的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李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可谓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气壮山河,风光尽收。
任务二:了解创作过程
在构图上,呈现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丰碑式构图”和“门板式构图”,又巧妙构成了“两度半空间”。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於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此外,可染先生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撼人。
画面评价
画家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面貌,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表达对祖国雄伟山河和壮丽景色的无限热爱。
任务三:不同形式的作品
《转战陕北》
题材:解放战争
传统山水画
主体:毛泽东
构图:右侧大面积空白
间接描绘
衬托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沉着冷静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题材:大好河山
浓墨重彩
主体:秋日湘江两岸之景
构图: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
直接描绘
对祖国雄伟山河和壮丽景色的无限热爱。
文化内涵相同
作品欣赏
《红岩》
《刘胡兰像》
作品欣赏
《血衣》
作品欣赏
《狼牙山五壮士》
《人民英雄纪念碑》
课后作业
欣赏一幅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预习第二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