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10:0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由逻辑辨析到理性分析——从《人应当坚持正义》开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梳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2、通过辨析逻辑谬误形成负责任、重证据、会质疑、讲道理的理性态度;
3、通过体会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理性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评价标准】
1、学生能够辨别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2、学生能够针对逻辑谬误进行理性分析与反驳;
3、学生能够感悟语言逻辑背后隐藏中蕴含的立场与价值追求。
【学习过程】
一、体会名言,激趣导入
我国著名逻辑学家殷海光说:“有且只有根据经验与逻辑,我们才能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今天就让我们从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的一篇课文的《人应当坚持正义》出发,开始一场“逻辑之旅”。
活动一:穿越历史,梳理辨析
在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要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死刑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好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劝说苏格拉底越狱逃跑,这场针对“要不要越狱”的对话,被记录在《柏拉图对话录》中,课文节选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接下来就让我们穿越历史,来到雅典,再现对话场景。老师节选了课文中的一段内容。下面,请男生来扮演苏格拉底,女生来扮演格黎东,我们边模拟当时对话的场景,边思考苏格拉底的语言逻辑。
师:读完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样3件事:第一把格黎东的话全部都删去,第二把苏格拉底所用的问句都变成陈述句,第三删去语意重复的句子。这样剩下的是不是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了?
(学生交流分享)
师:请根据教材中的逻辑谬误类型找出苏格拉底观点中的谬误。
(学生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学会用教材中的逻辑谬误辨析苏格拉底的语言逻辑。
活动二:角色转换,分条反驳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有逻辑谬误的,但是根据柏拉图的记载,格黎东是没有当场进行反驳的,那么如果你是格黎东,你会怎样反驳?
(学生交流分享)
师:所以苏格拉底的辩词有很多不合逻辑的漏洞可以进行反驳,难道苏格拉底作为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不知道自己语言逻辑有问题?
(不可能不知道)
师:那么他为什么仍然要坚持这不合逻辑的观点?(对真理的坚定追求、坚持正义、维护国家法律制度)
由此可知,在语言逻辑的背后,是苏格拉底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设计意图:在理性分析后发现苏格拉底语言逻辑的背后隐藏的是他的立场与价值观。
活动三:回归现实,深入分析
穿越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对这纷繁复杂地世界进行理性分析。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曾经一度引起轰动的《苍穹之下》中的一个采访。
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四人小组合作分析这四段采访片段中柴静的言下之意是什么?有何逻辑谬误?如果你是丁院士你会怎么回应?
(学生交流分享)
师:如果说从苏格拉底的语言逻辑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那么从柴静的语言逻辑中你又能看到什么?
(学生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运用与迁移,借助逻辑来辨析现象背后的本质,体会逻辑的力量。
二、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经过今天这场“逻辑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分享)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今天我们从《人应当坚持正义》开始的这场短暂而难忘的逻辑之旅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学会了在表达与交流中用逻辑去化繁为简,去伪存真,洞察问题的本质。
三、课后作业
“逻辑之旅”并未结束,请大家课后继续前行,试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军”内容或《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司马光所加罪名”内容,梳理其阐述逻辑关系,分析是否存在“不合逻辑”之处,写一段文字并与同桌交流。
经历逻辑之旅,感受逻辑之力
———《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概述
选择性必修上教材中的逻辑单元和高一必修上教材中的词语单元是统编版教材中仅有的两个专属于语言任务群的单元。新课标指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唯一专属与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逻辑单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要落实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和语言任务群的相关要求,还起着为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夯牢基础,为思维训练和思辨读写提供方法的作用。
本单元没有提供给学生进行研读的文章,也没有呈现具体的逻辑知识概念,它是由“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和“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专题组成,每个专题下又布置了相关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是由“例子”组成,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在此过程中推动学生构建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逻辑的力量”单元是以“语文活动实践”为线索,立足“表达与交流”,变革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现象进行梳理、比对和抽象,能够自主探究、建构逻辑经验和知识,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反思、完善这些经验和知识。
2、通过辨析逻辑谬误,形成负责任、重证据、会质疑、讲道理的理性态度;通过探究推理规则,激发从具体现象中穷究一般规律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论证方法,敢于用逻辑的工具创造性地解决语言交流中的问题。
3、通过欣赏体味逻辑形式的紧致、匀称、简洁之美,学会区分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探究区分标准。
三、评价标准
1、能在生活与阅读的海量信息中,借助逻辑辨识信息,发现立场,把握事实真相。
2、能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做到思维缜密、论证严谨、表达准确。
3、能基于事实进行推理,快速发现和分析社会表达中的思维陷阱,批驳错误观点和不合理推断。
四、课时安排(九课时)
五、学习内容
(一)逻辑之旅第一站: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课时)
学生是第一次在语文课上专门学习逻辑知识,他们虽然以前对逻辑的相关概念未曾涉猎,但对常见的逻辑谬误并不陌生,如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学生还是有所了解的,只是欠缺理论知识的明确指导。针对这一点,新课标明确指出:“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不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遣词造句,建构初步的逻辑知识。另外,要引导学生从逻辑辨析到理性分析,学会在表达与交流中用逻辑去化繁为简,去伪存真,洞察问题的本质。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个学习活动安排为两课时,要达成以下学习目标:在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方面,要能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方面,在辨析逻辑谬误时形成负责任、重证据、会质疑、讲道理的理性态度;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方面,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在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方面,学会区分谬误并赏析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二)逻辑之旅第二站: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2课时)
学生平时主要是在理科学习中接触纯粹的、典型的逻辑推理,但推理并不是数理演算才用得到的本领,生活、学习、工作处处都离不开它。教材中并未提到“推理形式”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各个案例中的推理过程找出来--按顺序把前提和结论-一列出,然后再进一步概括出推理形式一只保留形式框架,具体内容用字母代替。只有真正地认识推理形式,才能自觉地在言语活动中正确地使用逻辑,并运用逻辑优化语言实践。因此,第二个学习活动安排为两课时,要达成以下学习目标:在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方面,要了解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理解各种推理形式的推理规则,从而正确运用语言;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能通过实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形成逻辑思维,在阅读中增加思考的深度,培养比较探究能力;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更清晰地理解语言中体现的逻辑;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方面,能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做到无懈可击。
(三)逻辑之旅第三站: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5课时)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中第三个学习活动。该单元中的“学习活动”由“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活动构成,分别对应逻辑的“辨谬”“推理”“论证”三种功能。本课主要在前两个活动的学习基础上,重点以综合性活动的形式学习并实践活动三。因此,第二个学习活动安排为五课时,要达成以下学习目标: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能掌握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能理解和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能剖析文段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证的作用;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能借助逻辑知识、采取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增强说理的严密性和论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