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10:5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娜拉走后怎样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 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办法。
(摘编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材料二 亨利克·易卜生是一位使挪威人、斯堪底纳维亚人乃至全人类永远又惊又喜的文化巨人。他的各种类型的戏剧,尤其是“社会问题剧”,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有深远的影响。
从戏剧创作来看,早在清末民初,易卜生及其戏剧《群鬼》便传到了中国。就评论而言,最早评论易卜生的是鲁迅。1907年,鲁迅在《河南》月刊第二、三、七号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论及易卜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的时代要求,使易卜生及其戏剧更加深入广泛地在中国流传。在“五四”期间,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都在我国上演过。“五四”前后,娜拉、斯多克芒的形象活在中国青年的心上,易卜生的名字传于青年之口。1935年,上海的左翼剧社大规模地上演《玩偶之家》,全国各地也先后上演这出戏,盛况空前,因此有人称这一年是“娜拉年”。这是《玩偶之家》在中国演出的高潮,扩大了娜拉的影响。
在这三十多年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明确地看到易卜生戏剧(主要是社会问题剧)的启迪作用,像《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等剧作,在胡适的《终身大事》(1919)、欧阳予倩的《泼妇》(1922)等早期话剧中,都有直接的反映。这种反映证实,接受易卜生影响的作家的创作,也走上了社会问题剧的道路。独幕剧《终身大事》中,女主人公田亚梅可以说是中国的娜拉,她反对父母利用封建迷信、风俗祠规干涉她的婚姻自由,离家时留下一张字条,表明自己的“终身大事”“应由自己决断”,然而,胡适并没有真正提倡中国的娜拉走出玩偶之家,他只重视精神上的反叛,所以不主张“女学堂”上演这出戏。欧阳予倩也塑造了一位中国的娜拉形象,她就是《泼妇》里的于素心。她反对男人借故纳妾,欺侮女性,反对封建市侩家庭对女子进行欺骗教育的一番议论,和她理直气壮地离开家庭的具体行动,都颇有易卜生式的特色,于素心带着儿子出走,娜拉扔下儿子出走都能表明她们要摆脱牢笼,寻求妇女独立生活的道路的决心。
易卜生对“五四”以来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潜在的,却又是可以理解的。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叶绍钧的《隔膜》和《一生》,还有茅盾的《虹》、巴金的《家》《春》《秋》等长篇小说,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鲁迅于1926年发表的《伤逝》,多次讲及易卜生和他的戏剧。女主人公子君也是当时中国的娜拉,不过这一形象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比娜拉更深邃。子君和涓生都很崇拜易卜生等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对于娜拉出走予以赞同,那是不用说的。子君争取婚姻自由,勇敢地走出封建家庭,与涓生生活在一起,自然是好样的。但是小家庭平庸的生活,婚后与涓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上的距离,竟迫使她不得不返回她所厌恶的那个家,直至毁灭。
(摘编自王忠祥《易卜生戏剧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认为,钱买不到自由,但人可以为了钱而卖掉自由,因此经济权对妇女而言是最要紧的。
B.娜拉出走之后,即使经济获得了独立,但仍会是他人的傀儡,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互为傀儡。
C.易卜生及其戏剧在中国深入广泛地流传,离不开新时代的要求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伤逝》中子君崇拜易卜生,对娜拉出走也是持肯定态度,但其追求婚姻自由的结局令人唏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娜拉走后怎样》表达了鲁迅对自由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看法,今天的读者读后仍有很多关于自由的深刻启示。
B.出笼鸟的遭遇昭示了“娜拉们”的结局——倘若没有自我生存能力,自由不过是一纸笑谈,因此妇女解放的关键是经济权。
C.娜拉的形象活在中国青年的心上,是由于上海的左翼剧社大规模地演出《玩偶之家》,全国各地也先后上演,盛况空前。
D.欧阳予倩的话剧受到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其作品《泼妇》中的于素心与娜拉一样,都渴望摆脱牢笼,独立生活。
3.下列文学作品中,不涉及“女性解放”主题的一项是(  )(3分)
A.《虹》中的梅行素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毅然剪掉自己的长发,这一举动引起父亲的反感。
B.《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我,要同旧的事物决裂。
C.《月牙儿》中年轻的女儿不愿重复母亲屈辱的生活,走出家庭,投身处处是陷阱的社会。
D.《窦娥冤》中窦娥受到无赖陷害,被昏官以拷打婆婆相逼,在临行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4.请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孤独的割麦女
[英]华兹华斯
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
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
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
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
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
已被歌声涨满而漫溢!
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
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
在沙漠中的绿荫间
抚慰过疲惫的旅客;
还从未有过杜鹃迎春,
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
在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
打破过大海的寂寥。
她唱什么,谁能告诉我
忧伤的音符不断流涌,
是在把遥远的不幸诉说
是把古代的战争吟咏
也许她的歌比较卑谦,
只是唱今日平凡的悲欢,
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
昨日经受过,明天又将重复
姑娘唱什么,我猜不着,
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
只见她一面唱一面干活,
弯腰挥镰,操劳不休……
我凝神不动,听她歌唱,
然后,当我登上了山冈,
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
它却仍在我心头缭绕。
6.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刻画了独自在田间劳作的少女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B.诗歌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忧郁动听的歌声,表现了割麦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C.第一节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的图画,画面的背景由近及远,依次呈现。
D.诗人利用割麦女的歌声与内心世界表达人与自然和谐、时间与空间永恒的主题。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割麦女的形象,用“独自”“悲凉”等词,突出割麦女的孤寂。
B.华兹华斯在诗的第二节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姑娘的歌声给自己带来的不尽的心灵享受。
C.空旷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亢悠扬。
D.第三节诗中诗人用一连串的猜测来表达听到割麦女歌声后的感受。
8.诗人为什么对割麦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4分)
9.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布利底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割麦女的歌声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既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魏,魏人授馆宴宾。是日甚热,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收大惭。天嘉六年,除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直兵鲍僧叡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陵闻之,乃为奏弹,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陵进读奏版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视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自此朝廷肃然。高宗纂历,封建昌县侯,邑五百户。太建元年,除尚书右仆射。及朝议北伐,高宗曰:“朕意已决,卿可举元帅。”众议咸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陵独曰:“不然。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于是争论累日不能决。都官尚书裴忌曰:“臣同徐仆射。”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其年加侍中,余并如故。陵器局深远,容止可观,性又清简,无所营树,禄俸与亲族共之。太建中,食建昌邑,邑户送米至于水次,陵亲戚有贫匮者,皆令取之,数日便尽,陵家寻致乏绝。府僚怪而问其故,陵云:“我有车牛衣裳可卖,余家有可卖不 ”其周给如此。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
(选自《陈书·徐陵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
B.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
C.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
D.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兼”,表示兼任官职,与其用法类似的词语还有“领”;“除”“拜”是授予官职。
B.“纂历”,即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但也有例外。
C.“朕”,秦以前人们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秦灭六国以后,“朕”始专用于天子自称。
D.“华夷”,宋元时称国家的疆域为华夷。“夷”是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谓,这里是泛指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陵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太清二年,他奉命出使魏。魏设宴招待,宴席上魏收嘲讽徐陵,结果反被徐陵嘲弄,使得魏收羞愧难当。
B.徐陵恭肃严整,不畏强权。安成王依仗皇帝弟弟的身份,阻抑诉讼,大臣不敢言说。徐陵带领御史台官员对其进行弹劾,罢免了他的侍中、中书监等职。
C.徐陵知人善任,坚持己见。高宗让大臣推荐元帅,徐陵力排众议,坚持推荐吴明彻。后来吴明彻不负帝望,连战皆捷。高宗赞扬徐陵知人善任。
D.徐陵清俭廉明,乐善好施。家里没有什么资产的积累,他所得的薪俸都与亲戚共同享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陵亲戚有贫匮者,皆令取之,数日便尽,陵家寻致乏绝。
(2)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14.徐陵推荐吴明彻的原因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黄陵庙①
李群玉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②裙新。
轻舟小棹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
注①黄陵庙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庙,又叫湘妃祠,坐落在洞庭湖畔。这首诗虽然以“黄陵庙”为题,所写内容却与二妃故事并不相干。②茜(qiàn):即茜草,根可以做红色染料。这里意为红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莎草碧绿、春光明媚的环境映衬出姑娘之美。
B.“茜裙”与“莎草”在颜色上相互辉映,正面描写女子妩媚动人的形象。
C.作者无奈驾舟离开,他不断回望,同时唱着歌来表达自己的难舍之情。
D.“水远山长”写与姑娘分离之后的相隔之遥,传达出怅然若失的心情。
16.后人评价该诗颇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美,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          ,          ”的尴尬境地。
(2)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后,得出结论:“         ,          。”
(3)《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8.对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拟   比喻   夸张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对偶 借代 排比
D.对偶 借代 夸张
19.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儿等各色条子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一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些毛病,请指出来,并改正。(只改四处即可)(4分)
自我控制模式的最佳用途之一,是改造学习习惯。学生在这方面的最大障碍大概是他们总喜欢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当某一学科长期失败后,他们可能会连续几个小时地看书,乃至不间断地做大量练习以期改善这种情况,但往往适得其反,事半功倍,收效甚微。可以预料,他们肯定是以失败告终。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句式整齐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文物修复和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是名副其实的精细活,绝不是徒有其名,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一不留神就会失去观察良机,导致无法掌握遗迹的细节;修复年代久远的壁画,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在临摹古人的作品时,懂行的人对差之毫厘也会看笑话。无论是编撰考古报告,还是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抑或是通过临摹恢复壁画原貌,“干这一行,真得磨性子,心要沉得下”,这是老一辈“莫高人”的殷殷叮嘱,也是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切身感悟。
传承的是技术,更是精神。“莫高人”身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犹如旗帜,召唤着越来越多的人才会聚敦煌,传承事业。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水(之三)
冰 心
青年人!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
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浮云似的
无力的生涯,
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娜拉走后怎样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 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办法。
(摘编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材料二 亨利克·易卜生是一位使挪威人、斯堪底纳维亚人乃至全人类永远又惊又喜的文化巨人。他的各种类型的戏剧,尤其是“社会问题剧”,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有深远的影响。
从戏剧创作来看,早在清末民初,易卜生及其戏剧《群鬼》便传到了中国。就评论而言,最早评论易卜生的是鲁迅。1907年,鲁迅在《河南》月刊第二、三、七号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论及易卜生。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的时代要求,使易卜生及其戏剧更加深入广泛地在中国流传。在“五四”期间,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都在我国上演过。“五四”前后,娜拉、斯多克芒的形象活在中国青年的心上,易卜生的名字传于青年之口。1935年,上海的左翼剧社大规模地上演《玩偶之家》,全国各地也先后上演这出戏,盛况空前,因此有人称这一年是“娜拉年”。这是《玩偶之家》在中国演出的高潮,扩大了娜拉的影响。
在这三十多年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明确地看到易卜生戏剧(主要是社会问题剧)的启迪作用,像《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等剧作,在胡适的《终身大事》(1919)、欧阳予倩的《泼妇》(1922)等早期话剧中,都有直接的反映。这种反映证实,接受易卜生影响的作家的创作,也走上了社会问题剧的道路。独幕剧《终身大事》中,女主人公田亚梅可以说是中国的娜拉,她反对父母利用封建迷信、风俗祠规干涉她的婚姻自由,离家时留下一张字条,表明自己的“终身大事”“应由自己决断”,然而,胡适并没有真正提倡中国的娜拉走出玩偶之家,他只重视精神上的反叛,所以不主张“女学堂”上演这出戏。欧阳予倩也塑造了一位中国的娜拉形象,她就是《泼妇》里的于素心。她反对男人借故纳妾,欺侮女性,反对封建市侩家庭对女子进行欺骗教育的一番议论,和她理直气壮地离开家庭的具体行动,都颇有易卜生式的特色,于素心带着儿子出走,娜拉扔下儿子出走都能表明她们要摆脱牢笼,寻求妇女独立生活的道路的决心。
易卜生对“五四”以来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潜在的,却又是可以理解的。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叶绍钧的《隔膜》和《一生》,还有茅盾的《虹》、巴金的《家》《春》《秋》等长篇小说,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鲁迅于1926年发表的《伤逝》,多次讲及易卜生和他的戏剧。女主人公子君也是当时中国的娜拉,不过这一形象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比娜拉更深邃。子君和涓生都很崇拜易卜生等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对于娜拉出走予以赞同,那是不用说的。子君争取婚姻自由,勇敢地走出封建家庭,与涓生生活在一起,自然是好样的。但是小家庭平庸的生活,婚后与涓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上的距离,竟迫使她不得不返回她所厌恶的那个家,直至毁灭。
(摘编自王忠祥《易卜生戏剧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认为,钱买不到自由,但人可以为了钱而卖掉自由,因此经济权对妇女而言是最要紧的。
B.娜拉出走之后,即使经济获得了独立,但仍会是他人的傀儡,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互为傀儡。
C.易卜生及其戏剧在中国深入广泛地流传,离不开新时代的要求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伤逝》中子君崇拜易卜生,对娜拉出走也是持肯定态度,但其追求婚姻自由的结局令人唏嘘。
答案:A
解析:A项,“经济权对妇女而言是最要紧的”错误,原文是“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可见鲁迅的观点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在目下的社会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娜拉走后怎样》表达了鲁迅对自由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看法,今天的读者读后仍有很多关于自由的深刻启示。
B.出笼鸟的遭遇昭示了“娜拉们”的结局——倘若没有自我生存能力,自由不过是一纸笑谈,因此妇女解放的关键是经济权。
C.娜拉的形象活在中国青年的心上,是由于上海的左翼剧社大规模地演出《玩偶之家》,全国各地也先后上演,盛况空前。
D.欧阳予倩的话剧受到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其作品《泼妇》中的于素心与娜拉一样,都渴望摆脱牢笼,独立生活。
答案:C
解析:C项,“娜拉的形象活在中国青年的心上,是由于……”强加因果,原文是“‘五四’前后,娜拉、斯多克芒的形象活在中国青年的心上,易卜生的名字传于青年之口。1935年,上海的左翼剧社大规模地上演《玩偶之家》,全国各地也先后上演这出戏,盛况空前,因此有人称这一年是‘娜拉年’。这是《玩偶之家》在中国演出的高潮,扩大了娜拉的影响”,可见大规模演出只是“扩大了娜拉的影响”,而不是“娜拉的形象活在中国青年的心上”的原因。
3.下列文学作品中,不涉及“女性解放”主题的一项是(  )(3分)
A.《虹》中的梅行素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毅然剪掉自己的长发,这一举动引起父亲的反感。
B.《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我,要同旧的事物决裂。
C.《月牙儿》中年轻的女儿不愿重复母亲屈辱的生活,走出家庭,投身处处是陷阱的社会。
D.《窦娥冤》中窦娥受到无赖陷害,被昏官以拷打婆婆相逼,在临行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答案:D
解析:D项,“在临行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反抗的是封建官吏和黑暗的封建社会,与“女性解放”无关。
4.请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开篇指出关键问题:娜拉走后怎样 然后以三种情况总结娜拉出走之后会面临的困境:堕落、回去、饿死;接着指出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掌握经济权;最后点明,掌握了经济权也免不了还是做傀儡,但总算有了残喘的机会,以后再想其他的办法。
解析: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娜拉走后怎样 ”,然后指出“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以笼中鸟为喻分析论证;随后补充“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接着指出“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指出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掌握经济权。最后分析,“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 也还是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办法”,更进一步指出,虽然掌握了经济权也免不了还是做傀儡,但总算有了残喘的机会,以后再想其他的办法。
5.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戏剧方面,受易卜生戏剧,尤其是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很多作家也开始走上了社会问题剧的道路;②小说方面,“五四”以来我国小说创作受到易卜生的潜在影响,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一批“娜拉”式的人物。
解析:根据“在这三十多年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明确地看到易卜生戏剧(主要是社会问题剧)的启迪作用”“这种反映证实,接受易卜生影响的作家的创作,也走上了社会问题剧的道路”可得出:戏剧方面,受易卜生戏剧,尤其是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很多作家也开始走上了社会问题剧的道路;根据“易卜生对‘五四’以来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潜在的,却又是可以理解的”“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叶绍钧的《隔膜》和《一生》,还有茅盾的《虹》、巴金的《家》《春》《秋》等长篇小说,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可得出:小说方面,“五四”以来我国小说创作受到易卜生的潜在影响,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一批“娜拉”式的人物。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孤独的割麦女
[英]华兹华斯
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
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
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
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
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
已被歌声涨满而漫溢!
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
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
在沙漠中的绿荫间
抚慰过疲惫的旅客;
还从未有过杜鹃迎春,
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
在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
打破过大海的寂寥。
她唱什么,谁能告诉我
忧伤的音符不断流涌,
是在把遥远的不幸诉说
是把古代的战争吟咏
也许她的歌比较卑谦,
只是唱今日平凡的悲欢,
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
昨日经受过,明天又将重复
姑娘唱什么,我猜不着,
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
只见她一面唱一面干活,
弯腰挥镰,操劳不休……
我凝神不动,听她歌唱,
然后,当我登上了山冈,
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
它却仍在我心头缭绕。
6.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刻画了独自在田间劳作的少女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B.诗歌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忧郁动听的歌声,表现了割麦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C.第一节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的图画,画面的背景由近及远,依次呈现。
D.诗人利用割麦女的歌声与内心世界表达人与自然和谐、时间与空间永恒的主题。
答案:C
解析:C项,“由近及远”说法不当,应是“由远及近”。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割麦女的形象,用“独自”“悲凉”等词,突出割麦女的孤寂。
B.华兹华斯在诗的第二节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姑娘的歌声给自己带来的不尽的心灵享受。
C.空旷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亢悠扬。
D.第三节诗中诗人用一连串的猜测来表达听到割麦女歌声后的感受。
答案:B
解析:B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有误,应为“衬托手法”。
8.诗人为什么对割麦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4分)
参考答案: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解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答。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怨色彩。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不动,听她歌唱”,“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它却仍在我心头缭绕”。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割麦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9.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布利底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割麦女的歌声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参考答案: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象来衬托割麦女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布利底群岛在严冬过后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诗人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割麦女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解析:题目旨在分析沙漠里的夜莺和赫布利底群岛的杜鹃这两个意象的表达效果,及其对割麦女歌声的衬托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既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骑常侍。使魏,魏人授馆宴宾。是日甚热,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收大惭。天嘉六年,除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直兵鲍僧叡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陵闻之,乃为奏弹,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陵进读奏版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视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自此朝廷肃然。高宗纂历,封建昌县侯,邑五百户。太建元年,除尚书右仆射。及朝议北伐,高宗曰:“朕意已决,卿可举元帅。”众议咸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陵独曰:“不然。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于是争论累日不能决。都官尚书裴忌曰:“臣同徐仆射。”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其年加侍中,余并如故。陵器局深远,容止可观,性又清简,无所营树,禄俸与亲族共之。太建中,食建昌邑,邑户送米至于水次,陵亲戚有贫匮者,皆令取之,数日便尽,陵家寻致乏绝。府僚怪而问其故,陵云:“我有车牛衣裳可卖,余家有可卖不 ”其周给如此。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
(选自《陈书·徐陵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
B.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
C.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
D.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
答案:A
解析:“是日”是时间状语,应断开;“诏”的宾语为“明彻”,在“大都督”后断开;“令”的宾语是“忌”,在“军事”后断开。因此选A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兼”,表示兼任官职,与其用法类似的词语还有“领”;“除”“拜”是授予官职。
B.“纂历”,即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但也有例外。
C.“朕”,秦以前人们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秦灭六国以后,“朕”始专用于天子自称。
D.“华夷”,宋元时称国家的疆域为华夷。“夷”是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谓,这里是泛指少数民族。
答案:B
解析:B项,应是“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帝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陵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太清二年,他奉命出使魏。魏设宴招待,宴席上魏收嘲讽徐陵,结果反被徐陵嘲弄,使得魏收羞愧难当。
B.徐陵恭肃严整,不畏强权。安成王依仗皇帝弟弟的身份,阻抑诉讼,大臣不敢言说。徐陵带领御史台官员对其进行弹劾,罢免了他的侍中、中书监等职。
C.徐陵知人善任,坚持己见。高宗让大臣推荐元帅,徐陵力排众议,坚持推荐吴明彻。后来吴明彻不负帝望,连战皆捷。高宗赞扬徐陵知人善任。
D.徐陵清俭廉明,乐善好施。家里没有什么资产的积累,他所得的薪俸都与亲戚共同享用。
答案:B
解析:B项,“直兵鲍僧叡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说的是鲍僧叡阻抑诉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陵亲戚有贫匮者,皆令取之,数日便尽,陵家寻致乏绝。
(2)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参考答案:(1)徐陵的亲戚中有贫穷匮乏的,让他们都来领取粮米,几天便告罄,以致徐陵家不久也穷困了。
(2)每当一篇文章出手,那些喜爱他文章的人便已传写背诵,于是遍及海内,好多人家都藏有他的著作。
14.徐陵推荐吴明彻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吴明彻家在淮南地区,对那里的风俗很熟悉,将略才学当世无双。
参考译文徐陵,字孝穆,东海郯县人。他八岁就能写文章,十二岁通晓《庄子》《老子》的文义。长大以后,对各种历史著作都有涉猎,而且口才好,能言善辩。太清二年,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奉命出使魏,魏安排他在宾馆住下,举行宴会招待他。这天天气炎热,魏主持宴客的魏收嘲笑徐陵说:“今天这场热,应该是徐常侍从南方带来的啊!”徐陵当即回答:“从前王肃来到这里,替魏最早制定了礼仪;今天我奉命出使,又使你们懂得天气的冷暖。”魏收感到十分惭愧。天嘉六年,徐陵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当时安成王陈顼做司空,凭借皇帝弟弟的尊贵,势倾朝野。直兵鲍僧叡凭借安成王的权势,阻塞诉讼,大臣没有谁敢对他提意见。徐陵听说鲍僧叡的事情,就上奏弹劾,他率领御史台的官员,捧着奏文去朝见陈世祖。世祖见徐陵服饰严整,正气凛然像不可侵犯,为此变得脸色庄重,正襟危坐。徐陵上前宣读奏文时,安成王也在殿上侍立,抬头看着世祖,吓得流汗变色。徐陵叫殿中御史带安成王下殿去,终于弹劾免了陈顼的侍中、中书监的职务。从此,朝廷风纪肃然。高宗陈顼即位,封徐陵建昌县侯,封邑五百户。太建元年,徐陵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朝廷计议出师北伐,高宗说:“我心意已决,众卿可推举元帅人选。”众臣商议都认为中权将军淳于量权位重,共同签名推荐他。唯独徐陵说:“不能这样。吴明彻家在淮南地区,对那里的风俗全都很熟悉,若论将略才学,在当今的将领中没有谁比得上。”于是双方争论好几天,不能定下来。后来,都官尚书裴忌说:“我赞同徐仆射的意见。”徐陵立即提议说:“不只吴明彻是良将,裴忌也是合适的副手。”这一天,高宗下诏书委任吴明彻为大都督,而命裴忌为监军事,于是攻下淮南数十州的地方。高宗于是举行宴会,举杯向徐陵祝酒说:“这杯酒奖赏你知人善任。”同年加任侍中,其余一概如旧。徐陵作风大度,相貌举止可观,作风也好,秉性清正简朴,平生不置产业,所得俸禄都与亲戚共同享用。太建年间,食邑在建昌,邑户送米到了水边,徐陵的亲戚中有贫穷匮乏的,让他们都来领取粮米,几天便告罄,以致徐陵家不久也穷困了。僚属奇怪,问其缘故。徐陵说:“我有车、牛和衣裳可以卖,别的家里有可卖的没有 ”其周济他人便是如此不遗余力。世祖、高宗在位之时,国家有重要诏令文书,都是徐陵草拟。其文对于旧体多有变革,剪裁巧妙细密,常有新意。每当一篇文章出手,那些喜爱他文章的人便已传写背诵,于是遍及海内,好多人家都藏有他的著作。后逢世道大乱,多有散失,保存下来的有三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黄陵庙①
李群玉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②裙新。
轻舟小棹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
注①黄陵庙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庙,又叫湘妃祠,坐落在洞庭湖畔。这首诗虽然以“黄陵庙”为题,所写内容却与二妃故事并不相干。②茜(qiàn):即茜草,根可以做红色染料。这里意为红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莎草碧绿、春光明媚的环境映衬出姑娘之美。
B.“茜裙”与“莎草”在颜色上相互辉映,正面描写女子妩媚动人的形象。
C.作者无奈驾舟离开,他不断回望,同时唱着歌来表达自己的难舍之情。
D.“水远山长”写与姑娘分离之后的相隔之遥,传达出怅然若失的心情。
答案:C
解析:C项,驾船而去的应是女子,唱着歌的也应是女子。
16.后人评价该诗颇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美,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①用碧绿的莎草来映衬姑娘之美,以红色罗裙的艳丽表现姑娘的妩媚。②所写意象只是轻舟、小棹、歌声、远水长山,只是眼前所见之景,语言朴实传神。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诗歌语言的朴实。诗人完全摆脱了形似的摹写刻画,用绿草映出的红裙来描写姑娘,他对黄陵女儿的描画就只是抹上一笔鲜红的颜色,而毫不顾及穿裙女子的头脚脸面。登舟、举桨与唱歌远去最牵动诗人的情思,他就把“轻舟”“小棹”、歌声以及眼中的远水长山,一一摄入画面。笔墨所及,无非是眼前景、心中事,不借助典故,也不追求花哨,文字不矫饰,朴实传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          ,          ”的尴尬境地。
(2)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后,得出结论:“         ,          。”
(3)《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答案:(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8.对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拟   比喻   夸张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对偶 借代 排比
D.对偶 借代 夸张
答案:B
解析:“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运用了比拟,“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运用了比喻,“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运用了排比。
19.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儿等各色条子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解析:答题时应重点关注句式层面的不同。另外还应考虑原句与语段的协调一致以及语言表达方面与原文的一致性。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参考答案:①忽然又温暖一会儿 ②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解析:第①处,结合“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可以推断此处句式应是“忽然……”,再根据后文“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可知,此处可填“忽然又温暖一会儿”。第②处,根据“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可以推知,此处可填“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填写时应注意语言风格与原语段保持一致。
21.下面一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些毛病,请指出来,并改正。(只改四处即可)(4分)
自我控制模式的最佳用途之一,是改造学习习惯。学生在这方面的最大障碍大概是他们总喜欢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当某一学科长期失败后,他们可能会连续几个小时地看书,乃至不间断地做大量练习以期改善这种情况,但往往适得其反,事半功倍,收效甚微。可以预料,他们肯定是以失败告终。
参考答案:①“改造学习习惯”改为“改变学习习惯”。②在“学科”后面加上“的学习”或“学习”。③将“乃至”改为“或者”。④将“事半功倍”改为“事倍功半”。⑤“肯定是以失败告终”改为“还会失败”。
解析:“改造学习习惯”搭配不当;“当某一学科长期失败后”中“学科”“失败”搭配不当;“乃至”表递进关系,原句中不存在递进;“事半功倍”意思与语境不符;“肯定是以失败告终”表达过于绝对。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句式整齐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文物修复和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是名副其实的精细活,绝不是徒有其名,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一不留神就会失去观察良机,导致无法掌握遗迹的细节;修复年代久远的壁画,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在临摹古人的作品时,懂行的人对差之毫厘也会看笑话。无论是编撰考古报告,还是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抑或是通过临摹恢复壁画原貌,“干这一行,真得磨性子,心要沉得下”,这是老一辈“莫高人”的殷殷叮嘱,也是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切身感悟。
传承的是技术,更是精神。“莫高人”身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犹如旗帜,召唤着越来越多的人才会聚敦煌,传承事业。
答案示例:掌握遗迹的细节,一不留神就会失去观察良机;修复年代久远的壁画,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临摹古人的作品,差之毫厘就会让懂行的人看笑话。
解析:根据“修复年代久远的壁画,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在临摹古人的作品时,懂行的人对差之毫厘也会看笑话”可知,句式表达上是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再根据句式结构一致的原则,三个分句的前句都应是名词性短语。故改写为:掌握遗迹的细节,一不留神就会失去观察良机;修复年代久远的壁画,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临摹古人的作品,差之毫厘就会让懂行的人看笑话。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水(之三)
冰 心
青年人!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
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浮云似的
无力的生涯,
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