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5.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3.5.1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05 11:2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课题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授课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但是对种子内部结构没有科学认识。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望盛,这为我们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情感基础。
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①结构与功能观——不同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在种子萌发时,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为茎、叶,胚轴发育为连接茎、叶的部分。 ②物质与能量观——种子萌发需要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自身需要储存足够的营养物质。 2.科学思维:①比较与概括——通过探究种子的营养成分和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概括种子内部储存的营养物质,分析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②演绎与推理——通过播放动画演示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过程,推理出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变化。 3.探究实践: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剖、观察和记录,了解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推测各部分功能,提高自学能力和实验探究技能,增强小组合作精神,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4.态度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树立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增加情感;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帮助学生树立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观察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2.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播放植物生活史的视频。提问:视频中有哪些过程? 展示植物生活史的整体框架。请同学将种子、幼苗、成熟植株和果实拖动到相应位置,完善整个过程。展示生活史的定义以及请同学回答植物生活史是由什么到什么的过程? 看视频并思考。上台完成相应任务。回答。
新课 展开 活动一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分别展示板栗、猕猴桃、玉米、水稻、豌豆和腰豆的种子。提问:它们的形态都一样吗? 想一想:不同形态的种子为什么都能长成幼苗,进而发育成植株呢? 过渡:因为这些种子具有相同的结构。那我们一起来看下种子的结构。 1.种子的结构 ①播放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的视频。 展示观察红腰豆种子的结构的实验步骤。 学生观察红腰豆种子的结构。 展示红腰豆种子的结构图,请同学说出各个部分的结构。提问: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合称为什么? 归纳红腰豆种子的结构及功能。红腰豆种子有2片子叶,所以称之为双子叶植物种子。给出其他双子叶植物种子的例子。 ②播放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视频。 展示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步骤。 学生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展示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请同学说出各个部分的结构。提问:玉米种子比红腰豆种子多了哪个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功能,提问: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所以称玉米种子为单子叶植物种子还是双子叶植物种子?给出其他单子叶植物种子的例子。 2.区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 展示区分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表格。请同学根据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表格。 【课外探究】学生在家尝试发豆芽,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活动二 种子萌发的条件 【课外任务】布置学生在家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实验。 【活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展示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进而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强调对照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 【分享及交流】 1.播放第1组同学探究种子萌发的需要适宜的温度视频,再请第1组同学展示成果。 2.播放第2组同学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视频,再请第2组同学展示成果。 3.播放第3组同学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视频,再请第3组同学展示成果。 过渡: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发现在满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说明种子的萌发还跟自身条件有关。 【活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内在条件 阅读教材P118活动 【提问】 1.在同一培养装置里,种子有萌发的也有不萌发的,那么不萌发的原因在于环境条件呢,还是在于种子内在条件呢? 2.思考: (1)将部分种子置于试管里用酒精灯烘烤,观察到什么现象? (2)烘烤种子,观察到什么现象? (3)遇碘液变蓝是面粉中哪种成分的特性,面团中有柔韧性的物质主要是什么成分? (4)先将种子烘烤一会儿,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实验结果。 (5)总结种子中储藏的营养物质应该有什么成分? 【总结】 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发育成熟的、活的而且完整的胚;有足够的供胚发育的营养储备;有生活力的种子;不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 活动三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 播放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的视频。 提问:①种子的哪一结构最先突破种皮?②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③子叶或胚乳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别展示种子和新幼苗的图片,将两幅图联系起来,讲解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的发育。 得到种子的胚发育成幼苗,从而说明种子的胚是最主要的部分。 回答:不一样。 思考。 观看视频。仔细看实验步骤确,明确任务。动手操作。 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仔细看实验步骤确,明确任务。动手操作。 回答问题。 做笔记。 明确设计对照实验应注意控制单一变量。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思考并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与光照、无机盐无关。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结合板书,梳理总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1.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的条件
3.种子的发育
胚芽→茎和叶
胚轴→连接根和茎
胚根→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把探究性学习与重要概念学习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概念、理解概念,既重视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对本节课教学设计进行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1.课前发布微课《观察种子的结构》并分发浸泡后的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请学生课前学习微课,观察并解剖种子,并辨认种子各部分结构,完成课前学案,将复习知识前移,课堂展示。
2.本节课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如何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并实施,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本节课的难点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学生较少接触农耕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课前布置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提高了正确表达自己的交流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