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囚绿记(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第一单元第3课 囚绿记(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1 10: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 绿色是自然满足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礼物,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谁能背几句吗?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我们的作者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晏殊

囚 绿 记陆 蠡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青藤“囚禁”起来的事。检查预习正音:
陆蠡
瞥见
移徙
猗郁
蕈菌lǐpiēxǐyīXùn jùn 重点字词
了截:明了简单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一、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
2、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3、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他把绿囚牢了吗?
请带着这些问题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依据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的抒情线索是:
思绿
抒情线索囚绿释绿思绿 二、(8-11)囚绿的过程。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三、(12、13)释放“绿”,表达对光明的呼唤和追求。四、(14)对“绿”的思念之情。一、(1-7)对“绿”(常春藤)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囚绿做铺垫。恋绿问题1、
作者为什么喜欢“绿”?二、问题探究 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启发我们思考。“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了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暗示整个社会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再有,作者说“在这个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便成了它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问题探究问题2、
作者为什么要 “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我”把绿色囚住。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被青藤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作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三、课堂讨论
你如何看待作者“囚绿”这个行为?(结合自己生活中因渴望得到某物想占有它)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假如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它)在自然中求生存。
生命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
四、探究
作者笔下的“绿”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绿”象征着什么?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绿是生命,是希望,
是安慰,是快乐“绿”的意蕴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象征:光明、自由与和平。“常春藤”的特点蓬勃
向阳
固执生命、希望追求光明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象征手法常春藤一样的陆蠡总 结 课 文 归 纳 主 旨 《囚绿记》作者在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关于象征手法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描写的对象不同,语言的风格各异,而且有白话,有文言,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作者都不是单
纯地赞美松树、白杨、翠竹、莲花,而是借
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种写作手法,
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 “绿”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学以致用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不应凋零的绿叶现代文学巨匠---老舍文革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老舍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三毛 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海明威 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文森特.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凡高 史铁生: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人之为人在于多一个毛病,除了活着还得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劲儿。种田做工吃饭乃是为活着提供物质保证,没有了就饿死冻死;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可靠的理由,终于找不到就难免自杀或还不如自杀。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司马迁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张海迪 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史铁生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海伦·凯勒 作业:1、找一找:诗歌中关于“绿”的诗句。
2、欣赏凡高的油画如《向日葵》、《星月夜》等,思考:我们从他的这些自然风景的绘画中感受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态度?这种生命态度与本文作者对生命之色“绿”的看法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