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共6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1 10: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导入新课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先看看“诗圣”杜甫和他的诗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少陵,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也称杜工
部。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
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之为“诗圣”。曾
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
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
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
作者及相关创作背景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杜甫诗歌的特点是“沉郁顿挫”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
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
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
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长江之滨、
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
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
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
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
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
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
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
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
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
成就。写这组诗时,距离安史之
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解 题
题目意思是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玉露凋伤枫树林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进一步分析,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
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
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
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
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
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
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
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
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
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
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
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
写到了他的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
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
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
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
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
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
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
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
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
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
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
“故园”的思念。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尾联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兼备,浑然一体。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
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
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
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
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
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首诗歌咏的对象是谁?
这首诗歌咏的对象是谁?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环珮空归夜月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
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
是怎样造成的呢?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
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
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
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
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
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
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
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
沉、幽怨的琵琶声!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
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
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
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
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
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
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
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
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
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
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
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
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
效果。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
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
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
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
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
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
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
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
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
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
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登 高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军阀们相互争夺地
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
下,诗人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
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
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
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
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
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顿挫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
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
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
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
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
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展示一幅既雄浑高
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景。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
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猿鸣——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飞鸟——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长江——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
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
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
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
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
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可
以感到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
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
万——
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常——
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多——
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独——
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从“万里”、“作客”、“百年
(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
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
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
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
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恨”与“停”如何理解?
“恨”与“停”如何理解?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
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写景
抒情
仰观  云天秋风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俯察  江水洲渚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