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1.了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演变过程。
2.理解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3.了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重点: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近代西方各阶段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征。
难点:中古西欧封建制度、英美法政治制度的异同点。
雅典——民主政治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从城邦到帝国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1、地理环境
思考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下,两者形成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原因?
政治制度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材料:(希腊)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农村隔成了互不相连的小块......许多城邦就是这样形成的,相对隔绝且极其独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兴起条件
①地理:多山少平原。
②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③政治: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④社会: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从城邦到帝国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城邦国家的形成
公元前8-前6世纪
时间:
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之间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含义: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特点:
古代希腊城邦示意图
探究城邦国家主要特点
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②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③包含一定民主因素;
④实际制度千差万别。
古希腊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从城邦到帝国
制度 概况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较少。
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
贵族制 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较少。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权力较少。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共同点:都受到公民大会不同程度的约束;都体现了公民政治的特点。
雅典、斯巴达分别是什么政治制度,
公民大会是否是所有人都能参加?
1.雅典公民大会作为城邦最高立法机构(还享有一定的行政和司法权力),负责选举高级官员、制定法律以及决定宣战、媾和等重大事务。年满20岁的公民都可以参加,而无任何门第出身和财产资格的限制。这说明,雅典( )
A.权力机构的制约与平衡 B.民主政治群众基础广泛
C.雅典官员整体素养不高 D.公民直接参与政治运作
D
2.在古希腊斯巴达,贵族议事会作为城邦最高权力和司法机构,投票表决国家大事。斯巴达国王是贵族议事会的成员,但同其余成员一样只有投一票的权利。贵族议事会成员由年满60岁以上的贵族担任,除国王之外的28位贵族议事会成员任期终身。这反映出斯巴达( )
A.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呈现出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C.具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 D.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路径
B
3.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没有资格入选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的是( )
①雅典贵妇②来自波斯的商人③36岁雅典男性公民④奴隶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C
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 大会 全体公民参加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国家最高
权力机关
议事会 从公民中 抽签产生 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公民大会
附属机构
官员 由选举产生, 大多一年一任 任职时需要接受监督,随时可被罢免和审判 各机构
的成员
陪审 法庭 抽签产生 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 审理大小案件 司法机关
(一)雅典: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民主政治的代表
一、雅典的民主政治
特点:
主权在民
直接民主
轮番而治
法律至上
公元前
6世纪初
梭伦改革
民主制度奠基
公元前
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确立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执政
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财产等级制
恢复公民大会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地域政区取代血缘部落
建立十将军委员会
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陶片放逐法
几乎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
发放工资观剧津贴
城邦形成之初,一般是公民中的氏族贵族掌握统治权,占有好的土地,公民中的平民政治上没有实权。平民与贵族的不断斗争,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过程
积极:①有利发挥公民的创造力。
②民主氛围使古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③开创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 西方民主政治
抽签任职,轮番执政 选举制
五百人会议规定任期 任期制
五百人会议按公民人数分配名额 比例代表制
公民大会的辩论行为 议会制的雏形
权力制约 三权分立
苏格拉底:(雅典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再是有王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
苏格拉底说的有没有道理?
消极:①是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是少数人的民主。
②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③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全体居民91%
公民9%
在雅典城邦,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的专政。
在公民大会上,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代写上阿利斯提德自己的姓名投上票柜,阿利斯提德哭笑不得问为什么要放逐他。那个人回答道:“不为什么……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公元前399年,一个由501名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团,以281票赞成,220票反对的结果判苏格拉底有罪,而处以死刑。
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公民大会
国王
长老会议 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监察官
全体公民参加
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世袭
垄断军事统帅权力
议员仅30人,终身任职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
国家权力掌握在少部分贵族手中,民主因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寡头政治:少数人掌握政权。
1.古罗马历史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从城邦到帝国
(一)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贵族共和政体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执政官 政府最高职务 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一年一任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权力中心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制
贵族制
君主制
局限:①公民大会受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有效发挥作用;
②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君主政治
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甚至在接纳若干平民后其性质仍然不变。
——斯塔夫里拉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君主政治
特点:①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②混合政体,权力制衡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君主政治
(一) 罗马帝国时期(前27—前476):元首制(君主制)
角度 罗马帝国(前27—前476)
政体建立
机构权力
制度局限
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重要工具。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实质是奴隶主专制。
联系罗马帝国形势图,思考罗马由共和政体向元首制过渡的原因?
罗马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帝国的扩张;版图的扩大;奴隶制的发展
政治制度要与国家有效治理的需求相适应,
要因势而变,不断调整和创新
【思考】与罗马共和国比较,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1、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权力分散在公民大会、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官员任期有限;而罗马帝国是元首制(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职权于一身,实行个人独裁统治。
2、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君主政治
(二) 罗马帝国时期(前27—前476):元首制(君主制)
元首制是一种介于共和制与君主制中间的制度。由于长期的共和传统,帝国早期的皇帝们不称皇帝,而以元首身份掌握政权控制军队,成为事实上的君主制。
——王明毅《从元首制到君主制》
元首制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帝制,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总结: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民主政治
寡头政治
贵族制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主要司法机关
相似:
(1)都具有一定民主性。如都有公民大会、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2)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3)只有公民能够参加国家政权管理,少数人的民主;
(4)部分官员选举产生,有任期。
不同:
(1)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
(2)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日耳曼人入侵,建立了许多王国。
罗马帝国分裂
法兰克国王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
帝国一分为三,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三、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1、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查理大帝(742-814)
特点:①以土地为纽带;
②等级森严,层级间相对独立;
③地方领主相对独立,王权有限;
④土地和兵役的交换,封君和封臣之间是契约关系,存在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
影响:①积极:为王权加强、建立中央集权提供可能性。
②消极: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导致西欧王权软弱。
2、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二)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特点:经济自给、政治独立、司法自主
阿维农之囚(13C末):法王腓力四世扣押教皇作为人质达70年之久,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三)政教二元结构:世俗王权和基督教神权长期并立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丕平献土(751):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王朝,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兑现承诺划分土地,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卡诺莎之辱(1077):德皇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德皇一个赦罪的吻。
政教合作
政教冲突
教权受冲击
2、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阿维农之囚
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腓力四世向素来享有免税特权的法国神职人员征税,这直接触犯了卜尼法斯八世的利益。面对王权的严重威胁,卜尼法斯八世宣称人欲得救,必须服从罗马教皇,并开除了腓力四世的教籍。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会议,巧妙地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服从国王,并派出军队强制罗马教皇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卜尼法斯八世死后,腓力又操纵一个法国主教当选教皇,并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农,扣押教皇作为人质达70年之久,史称"阿维农之囚",期间大部分红衣主教及教皇是法国人。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腓力四世
卜尼法斯八世
思考:腓力四世为什么能够成功?
他依靠了谁的力量?
(一)法国:等级君主制
三级会议指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主要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组成。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
1、背景: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2、措施: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3、意义:
(1)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2)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发展:16至17世纪初,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沦为王权征税和扩张的工具。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了最后一次三级会议,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三、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3、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典型代表:法国、英国、德国
1、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二)英国:议会君主制
约翰签署《大宪章》
《大宪章》规定: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限制国王随意逮捕、处置民众的权力;
任意征税的权力
目的:限制王权,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影响: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
2.英国:议会君主制过程
①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②14世纪中期,议会逐渐形成上下两院,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方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上院主要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
又称贵族院,具有司法权
下院主要由骑士、市民和新贵族组成,
又称平民院,具有立法权和财政权
3.作用:①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②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方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国王反对教会,意图实现统一
贵族、骑士和市民反抗国王
教士
市民
贵族
贵族
骑士
市民
民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都发展不充分。
影响
王权加强
王权受限、妥协传统
归纳选帝侯制度的发展历程
三、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三)德国: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
(1)开端: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国逐渐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
(2)形成:1125年,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承认他们的选举权。此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
(3)确立: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发布“黄金诏书”,确认由选帝侯选举“罗马人的国王”的合法性。
(4)终结: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要求解散,选帝侯变成荣誉称号。
原因:三国的历史和文化等因素不同
法国
英国
德国
选帝侯制度
国王权力受到德意志各诸侯制约
为换取各封建诸侯对国王帝位的支持
制度:
背景:
特点:
民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都发展不充分。
相同点:
都对近代西欧各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考:对比法、英、德国的封建制度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
国王与教会
对抗
确立和强化国王的权力
贵族、骑士和平民反抗国王
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等级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
三、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四、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法国议会共和制
16-18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近代西方政治制度。
19-20世纪,经过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1、概况:
◎攻占巴士底狱(法国)
◎处死查理一世(英国)
◎独立战争(美国)
确立:
成熟:
代表: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和成熟的?其代表是什么?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国王的大部分权力被剥夺,但一部分权力,如行政权得以保留,英国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日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掌握立法权。
18世纪,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国王统而不治。
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增加了,拥有选举权的人大量增加,英国的各个阶层在改革中达成了一种妥协,共同治理国家,实现了国家的渐进式的平稳过渡。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奠基:
确立:
发展:
完善:
四、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立法权从国王到议会
行政权从国王到内阁
民主权力由贵族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
国王(国家元首)
下议院(平民院)
(权力中心)立法权
内阁(首相)行政权
上议院(贵族院)
形式上任命
授权组阁
选民选举
任命世袭
对议会负责
议会有权监督政府行政
司 法 独 立
(司法权)
议 会
(2)运行方式:
(3)特点
①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立法权;
③内阁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权;
④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体;
⑤权力制衡
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行方式,
分析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775.4
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战争爆发
1776.7
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1781
约克镇大捷,美国宣布独立
1783.9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颁布《1787年宪法》
费城制宪会议
1.建立背景:独立战争的胜利
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
独立战争后,邦联议会无权征税,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军人的军饷也发不出来;十三个州各自为政,市场货币不统一;战后粮食需求减少,粮价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到期无力还债被法院清算,1786年,马萨诸塞州爆发谢司起义,破产农民围攻法院与州政府,当场打死三人,领头的14人被判处死刑。而在罗德岛,由农夫们民主投票选出的州议会则顺从了农夫们滥发纸币以还债的意见,最终酿成罗德岛金融崩溃。
——整理自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3、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民主权?
(大州/小州,南方/北方)
1、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如何防止专制独裁?
(二)美国:联邦制民主共和制
2.确立:1787年宪法
联邦制: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总统对选民和宪法负责;且实行任期制。
(二)美国:联邦制民主共和制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制确立的历程示意图
特点:分权制衡;
权力中心在议会,立法权控制行政权;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特点:长期性、曲折性
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符合君主派要求
总统选举产生和“共和国”
——符合共和派要求
(三)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国王统而不治
议会权力至上
内阁制为核心
英国
美国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
分权制衡
法国
民主共和制
分权制衡
过程反复
近代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自特色。
国民督政
【总结】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认识和评价
1、发展原则和趋势: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2、评价:
(1)与封建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是更为先进的宪政文明的体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践行了启蒙思想的价值观,彰显并弘扬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精神。
(3)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王
世袭
终身
“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
议会
内阁
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席位政党组建,以首相为首,对议会负责
议会,实际由内阁操作
总统
选举
有实权
总统
总统
总统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相会制约
国会
总统
选举
有实权
内阁总理
参众两院
总统,但须内阁部长副署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参众两院
都是资本主义政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政体
总结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希腊罗马
的政治制度
中古西欧
的封建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的
产生与发展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从罗马贵族共和国到罗马元首帝国
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
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
斯巴达:古希腊寡头政治的代表
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代表
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王权和教权长期并立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课堂小结:
确立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C
2.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这说明了( )
A.古希腊公民权的开放性 B.起源于民主政治奠基时期
C.城邦中蕴含了民主因素 D.反映了雅典大众民主政治
C
习题巩固
3.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B
4.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C
习题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