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2《醉翁亭记》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16:2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7张PPT)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北京—陶然亭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
湖南长沙—爱晚亭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
杭州西湖—湖心亭
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湖心亭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翘角飞檐,外观两层,黄色琉璃屋面,显得堂皇而又庄重。
安徽滁州—醉翁亭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欧阳修为之取名为“醉翁亭”。
宋仁宗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最终,在守旧派的阻挠下,“庆历新政”惨遭失败,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至滁州。
范仲淹
欧阳修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一)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而”的意义及用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以“乐”为主线,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四)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学习古代文人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目标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人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因家乡吉州原属庐陵郡,故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基本
资料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诗、词、散文皆为一时之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文坛
成就
了解作者
六一居士传(节选)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知识链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遭谗被罢去职务。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就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滁州地处江淮间,交通不便,少有舟车往来,百姓安于农事,生活简朴安闲,民风淳朴。欧阳修正值盛年却遭贬谪,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做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境愉快闲适,把内心的抑郁掩藏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背景介绍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读感知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ɡ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mínɡ),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 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筹(ɡōnɡ 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初读感知
朗朗书声,观此亭也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 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读懂句意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东部。
茂盛的样子。
代词它,指滁州城。
山谷。
尤其。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译 文
读懂句意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译 文
曲折、回环。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居高面下。
沿着山路走。
流水声。
命名。
建造。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意趣,情趣。
领会。
状语后置句,即“于此饮”。
就。
连词,表递进。
所以,因此。
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寄托。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译 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弥漫的云气。
聚拢。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
山洞,这里指山谷。
暝,昏暗。
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
译 文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花。
茂盛。
开放。
浓密的绿荫。
连词,表顺承。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译 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背着东西的人。
在树下休息。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用于一段话的开头,相当于“说到……”,可不译。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断。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译 文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清。
野味野菜。蔌,菜蔬。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译 文
陈列,摆开。
连词,表并列。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尽兴地喝酒。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下棋。
酒杯。
苍老的容颜。
倒下的样子。
弦乐器。
管乐器。
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译 文
这里相当于“于”。
滁人游览之乐: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子,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场面描写。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社会太平,说明太守治理有方,为下面写宴饮之乐的情景做铺垫,引出“太守醉”。
通过这几个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乐趣?简单概括。
宴饮之乐: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非丝非竹”,山林野趣,乐在其中。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不久。
离开。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译 文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记述。
为,是。
用。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译 文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心愿,意向;语言文字等的意义。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花。 今义:芳香。
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茂盛。 今义:清秀。
字词梳理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山间之四时也
古义:管乐器。 今义:竹子。
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文中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今义:用推力或弹力送出箭、子弹、 足球等。
◆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执策而临之
动词,居高面下
动词,到
动词,面对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予谓菊
动词,命名
动词,为、是
动词,认为
《马说》
《爱莲说》

朝而往,暮而归
云归而岩穴瞑
男有分,女有归
动词,返回
动词,聚拢

佳木秀而繁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形容词,茂盛
形容词,秀丽
动词,女子出嫁
《大道之行也》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名词,乐趣
形容词,快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之者谁
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代词,它
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野芳发而幽香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动词,开放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动词,显露、流露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势竞上
动词,用背载物
介词,凭借

射者中,弈者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动词,胜利
形容词,美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与朱元思书》
《岳阳楼记》
1.蔚然而深秀者: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3.而年又最高: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水落而石出者:
8.朝而往,暮而归: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而”用法
用法比较
表并列关系
表顺承关系
表递进关系
表递进关系
表顺承关系
表顺承关系
表顺承关系
表修饰关系
表因果关系
10.往来而不绝者:
11.溪深而鱼肥:
12.泉香而酒洌:
13.杂然而前陈者:
14.起坐而喧哗者:
15.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6.而不知人之乐:
17.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8.而不知人之乐:
表修饰关系
表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
表修饰关系
表并列关系
表承接关系
表转折关系
表承接关系
表转折关系
用法比较
山行六七里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故自号曰醉翁也
杂然而前陈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面前
◆文言句式
省略句:
环滁皆山也
“……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判断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醒能以文述者,太守也”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成语积累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 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来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课文原文为“水落而石出者”。
学校抖音号正在拍摄一系列“寻古建筑之美”的宣传片,现已选取醉翁亭为其中之一,请同学们根据欧阳修所写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设计拍摄脚本。
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
1.文章第一自然段描绘了哪几幅图画?找出具体描绘景物的语句,根据画面的主体景物命名。
2.请根据作者的描述来为这几幅画面确定景别。(景别指拍摄到的画面范围大小,一般可以分为近景、远景、中景、全景、特写五种)
3.给这段镜头配上一段朗诵旁白,你会如何朗诵呢?请同学们朗读下面语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文章第一自然段描绘了哪几幅图画?找出具体描绘景物的语句,根据画面的主体景物命名。
示例: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滁州环山图
琅琊蔚秀图
酿泉泻峰图
亭临泉上图
请根据作者的描述来为这几幅画面确定景别。
(景别指拍摄到的画面范围大小,一般可以分为近景、远景、中景、全景、特写五种)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行
渐闻
峰回路转
望→山行→渐闻→峰回路转
游踪线路移步换景
如何确定景别的拍摄顺序呢?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景物范围由大到小,最后引出主景——醉翁亭,点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我们的镜头画面内容应该怎样设计呢?依据作者第一段所描述具体景物的特点。
环滁皆山也 西南……深秀者

(环绕连绵) (树木茂盛)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
(动态、有声音)

有亭翼然临……
(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位置高)
给这段镜头配上一段朗诵旁白,你会如何朗诵呢?请同学们朗读下面语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而”“者”“也”回环往复:“者”读得舒缓,“而”读得连绵,“也”读得悠然。
判断句:先描绘美景,再介绍景观名称。读出发现美景的惊异,领会美景的得意。
内容理解
1.结合第一段画面命名的方式,请你简要概括文章第二段描绘了那几幅画面呢?
2.拍摄时应该以怎样的顺序及角度来将这些景物关联起来呢?
3.这部分画面镜头中应该出现哪些内容呢?依据文中描绘出来的画面特点。
4.文中3、4段由写景转到记人和事,请同学们根据具有提示层次的词语,找一找文中描述了哪些人与事?
5.通过这些人和事的画面镜头,我们要表现出怎样的人物情感?在文中找出作者使用次数最多的表现情感的字词。
结合第一段画面命名的方式,请你简要概括文章第二段描绘了那几幅画面呢?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写景
总结
本段描写了朝暮、春夏秋冬六个画面。
日出而林霏开 朝日散雾图
云归而岩穴暝 暮云暗谷图
野芳发而幽香 春花开香图
佳木秀而繁阴 夏树茂阴图
风霜高洁 秋高霜洁图
水落而石出者 冬水石出图
拍摄时应该以怎样的顺序及角度来将这些景物关联起来呢?
日出
林霏
云归
岩穴


风、霜
水、石
由低到高
由高到低






由低到高
由高到低
这部分画面镜头中应该出现哪些内容呢?依据文中描绘出来的画面特点。
“日出而林霖开”是动景,这句写出了旭日升起的跳跃动态之美,也写出了林中雾气散开后的透亮明丽。
“云归而岩穴瞑”是静景,这句写出了晚霞红云安静地挂在天边,山谷归于平静后万籁俱寂的景象。
“野芳发而幽香”是从嗅觉角度,写出漫山遍野的山花竞相开放、丝丝幽香飘散入鼻的过程。
“佳木秀而繁阴”是从视觉角度展现出夏日山野树木一派枝叶繁茂、苍翠欲滴、浓荫蔽日之貌。
“风霜高洁”是用形容词写静景,形容秋天空气清爽、霜色洁白的样子。
“水落而石出”是用动词写动景,写出冬天的时候水流逐渐变小山石慢慢显露出来的动态过程。
文中3、4段由写景转到记人和事,请同学们根据具有提示层次的词语,找一找文中描述了哪些人与事?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归
宾客从
游人去
禽鸟乐
空间上:从山外至亭中,再由亭中到山外时间上:从朝到暮
通过这些人和事的画面镜头,我们要表现出怎样的人物情感?在文中找出作者使用次数最多的表现情感的字词。
人去山空后,它们归巢之际,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禽鸟之乐
因跟随太守游玩而喜形于色,因生活和乐而愉悦。
游人之乐
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省之思。
太守之乐
全文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贯穿全文
与民同乐
山水相映,动静相生,时序变化,丰富多彩
民风淳朴,安居乐业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平等和睦,官民和谐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太守的“醉”与“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请结合链接资料进行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得罪权贵,权臣以生活作风和侵占财产问题对其进行大肆污蔑构陷。欧阳修百口难辩,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以道德败坏为由被贬的欧阳修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言说。
欧阳修作此文时年39岁,正值中年。“翁”指老年人。
欧阳修内心虽郁结,但依然心系百姓,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3.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作者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
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太守“乐其乐”则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太守的“醉”与“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请结合链接资料进行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得罪权贵,权臣以生活作风和侵占财产问题对其进行大肆污蔑构陷。欧阳修百口难辩,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以道德败坏为由被贬的欧阳修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言说。
欧阳修作此文时年39岁,正值中年。“翁”指老年人。
欧阳修内心虽郁结,但依然心系百姓,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山水之乐
宴饮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与民同乐



不沉醉
不颓废
不做昏官
随遇而安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
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
捉笔成文的自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醉而不消沉
心系民生疾苦
清醒不忘忧国
醉中藏愁
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
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醉情山水的乐观精神
醉翁亭记
“醉”意只是表象
“乐”意才是本质
清“醒”是真正的状态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太守的“醉”与“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请结合链接资料进行分析。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与民同乐。作者不是真正的酒醉,而是陶醉于美丽的山水景色,更醉于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
合作探究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串于记叙、写景之中。首先写亭之概况,其次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串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文人很多在经历了贬谪之后都留下了很多诗文,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还知道其他的例子吗?透过这些诗文,你能感受到他们在贬谪之后怎样的心路历程?
拓展思考
杜甫: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三吏”“三别”。
白居易:因旧官僚集团攻击他僭越言事,并借其他理由诬陷,被贬江州。《琵琶行》。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共二十三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古之中国,仁人志士带着兼济天下的梦想走上仕途,然而宦海沉浮,他们中的很多都经历了贬谪之痛。生命的政治价值已荡然无存,他们沦落为浪迹江湖的迁客,但是他们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触摸到他们的苦痛、郁闷与失落,但也能感受到他们摈弃尘累,寄情山水,在自然中恢复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并且更多时候,他们依旧怀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关爱国家与人民,勇敢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的人生,因被贬而价值无限。研读这些作品,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光芒,照亮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篇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风光的描写和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寄情山水的心境,以及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主旨归纳
语言赏析
1.本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全文用了21个“也”字,25个“而”字,读一读,体会它们的妙处。
作用
本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
表示转接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
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写景——写人——写“乐”
若夫
至于
已而
写作
顺序
全文用了21个“也”字,25个“而”字,体会它们的妙处。
也 用法及意义 表达效果
表判断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①清晰地标明了各文段内容的层次,使人见了“也”字就一目了然。②使全文在整体上显得气韵悠长,不疾不徐,舒畅于怀,怡然于神;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节奏明朗。
表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或仍作“而”
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然后”或仍作“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起坐而喧哗者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临溪而渔
杂然而前陈者 朝而往
暮而归 往来而不绝者

“而”字在文中起到了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等作用。如“朝而往,暮而归”中的“而”充分表现了作者欣赏山水之乐而得之于心的闲情雅致;“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中,“而”的使用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或仍作“而”
而乐亦无穷也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却”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而年又最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
1.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对于一篇游记而言,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而乐亦无穷也”,写醉翁亭四周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是为了突出“乐亦无穷”,并借此表达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写作特色
2.层层递进,巧妙呼应。
文章从开头的全景、远景描写,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定镜头定格醉翁亭,仿佛在引导读者寻幽揽胜,充满发现的乐趣;中间的写景则是早晚接续,四时递次;写游乐,先滁人而后太守,更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这样层层递进,累累叠加,将议论和抒情推向极致。
写作特色
3.语言优美,骈散结合。
本文在语言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21 个“也”字和25 个“而”字,这在古代散文中极为少见。让人惊叹的是大量“也”“而”的使用并没有使文章显得拖沓呆板,反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美。“也”加强了语句的节奏感,使委婉的抒情气氛更浓烈,使行文潇洒自如;“而”使文章舒缓自如而抑扬有致,使作者悠然自得的姿态得以充分表现。另外本文散中有整的句式,显得错落有致,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别有韵味。
写作特色
4.由远到近,移步换景。
第①段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写醉翁亭,而是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先从远处落笔,写“环滁皆山也”,这是站在滁州城远望所见。接着作者牵着读者的视线“望”“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随后读者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这时景物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离醉翁亭也越来越近,“山行六七里”之后,便到达酿泉。最后描写醉翁亭。这种写法既交代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又使得景物具有层次感。
写作特色
从不同角度比较《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的异同。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相同点 主题 表现手法 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以民为重的情感。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比较探究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不同点 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结构特色
直抒胸臆,作者直接道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确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含蓄委婉且深沉,作者把“与民同乐”的爱民情怀融入对山水风光和滁人出游的描写叙述之中。
多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
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特别是“也”与“而”的使用,使文章音韵和谐悦耳。
先扼要记事再借景抒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从而使文章结构严密,行文曲折多变条理清晰而有波澜,引人入胜。
以“乐”字提挈全篇、贯穿全文,从而环环相扣,且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和照应,一气呵成,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1)百废具(倶)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2)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现多说“浩浩荡荡”,除描写水势外,也用以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3)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现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
(4)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拓展积累
《醉翁亭记》
(1)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2)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指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今常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水落石出:本指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4)醉翁之意不在酒: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1.名句默写。
(1)(云南中考)《醉翁亭记》中作者用简练传神的语言描绘春夏季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州中考)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后来被浓缩为成语,比喻说话做事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之意不
课堂检测
2.(北部湾经济区中考)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
重若轻,令人叹服。
B.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
顿挫,音韵谐美。
C.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
些自信和得意。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
象,“醉”是根本。
D
3.(吉林中考)依据图示,完成以下任务。
(1)“环滁皆山也”中的“环”和“皆”写出滁州地域环境怎样的特点?
(2)远望琅琊山,特点鲜明,请概括成四字短语填写在方格中。
(此图依文意勾画,非实际地图)
滁州周围群山环抱
蔚然深秀
亭之得名: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
亭周环境: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
点出亭
朝暮之景:朝——日出;暮——云归
四时之景:春花、夏木、秋风、冬石
亭外景
亭中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与民同乐
乐亦无穷
山水之乐
离亭归
陪衬
太守——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禽鸟——山林之乐
人——从太守游而乐
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寄情山水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