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34张PPT)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34张PPT) 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5 16:4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导入
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第11课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学习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其影响;掌握武士集团与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2.认识到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学习他国长处以发展自己的明智之举,并认识到一个国家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
板块



大化改新促转型
大和一兴统日本
武士兴起建幕府

大和一兴统日本
一、大和政权与“部民制”
大和一兴统日本
1.地理环境:
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一、大和政权与“部民制”
大和一兴统日本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特点:
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一、大和政权与“部民制”
大和一兴统日本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影响: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一、大和政权与“部民制”
公元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公元3世纪,这些小国逐渐统一。
5世纪,本州中部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东汉光武帝赐予的“汉倭奴国王”印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倭传》
(239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 ”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大和一兴统日本
2.发展历程:
3.大和国的管理: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田 部
“海 部”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大和一兴统日本
②王室和贵族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3.大和国的管理: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田 部”
“海 部”
大和一兴统日本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化改新促转型
大化改新促转型
1.改革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材料一: 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因功高而擅权,专横跋扈,政治腐败。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部民在当时是生活在最底层、地位最低下的人,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1)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
二、大化改新
合作探究
大化改新促转型
1.改革背景:
(2)隋唐的先进强大,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材料二:短暂而繁荣的隋朝,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二、大化改新
合作探究
大化改新促转型
日本《东征传绘卷》遣隋使船队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合作探究
大化改新促转型
材料三:“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隋书.倭国传》
材料四:“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3)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
合作探究
7世纪中叶,日本豪族苏我氏把控朝政,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史称“乙巳之变”。
645年,大和皇族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乙巳之变
大化改新促转型
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新唐书·日本传》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日本国旗:日之丸
大化改新促转型
政治: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日本中央官制
唐代三省六部制
材料: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都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
-----《改新之诏》
大化改新促转型
2.改革内容:
经济:
①公地公民制: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班田收授法: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③统一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度。
大化改新促转型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制
中央:三省六部制
地方:国、郡、里
地方:州、郡、县
日本
唐朝
大化改新促转型
知识拓展
经济
日本
班田制(口分田2段)
租庸调制:
(稻2束2把,承担力役及代纳物)
唐朝
均田制(丁男分得100亩)
租庸调制:
(粟2石,服劳役20天或纳绢3尺/天)
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效法唐朝的产物
大化改新促转型
知识拓展
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唐长安与日本平城京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3.改革影响:
大化改新促转型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
正式改称日本国
九州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特质,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①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要积极改革创新;
②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日语
和服
建筑
茶道
大化改新促转型

武士兴起建幕府
武士兴起建幕府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大化改新功臣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氏,此后200余年,藤原氏一族世代为外戚,专擅国政。每当天皇幼少、病弱或是女帝当政,藤原氏就以摄政掌权。天皇亲政后,藤原氏又改任关白,成为变相的摄政,继续掌权。藤原氏被称为“摄关家”,取代天皇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1.背景:
武士兴起建幕府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呈现出了什么问题?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天皇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武士兴起建幕府
2.武士和武士集团:
②性质:
武士集团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③集团代表:
源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
源氏
平氏
击败
幕府
①形成: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所组织的私人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用法始于镰仓幕府建立。
源赖朝
武士兴起建幕府
2.武士和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源氏 镰仓幕府
(1192-1333)
足利 室町幕府
(1336-1573)
德川 江户幕府
(1603-1868)
3.幕府的统治:
武士兴起建幕府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日本封建等级
思考:武士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武士兴起建幕府
武士道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3.幕府的统治:
武士道的影响: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武士兴起建幕府
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日本国?
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中日两国关系?
理性对待,睦邻友好。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知识拓展
古代日本
一、大和政权
与“部民制”
二、大化
改新
三、武士和武
士集团
1.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2.“部民制”
1.概况:
2.内容:
3.特点与影响:
1.武士集团的崛起
2.幕府政治的建立
课堂小结
646年,孝德天皇。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