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百合花》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百合花》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5 15:5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943年时随兄参加新四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当代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1958年3月,她在《延河》月刊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是“静夜的箫声”。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文学文化常识】
1947年,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去前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亡有意拉开距离,但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往他身边靠近,通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某次战斗时,她和汪岁寒到一个班里旁听班会,听说了一位排长的事迹,那位年轻的排长是战斗英雄,却很害羞,一说话就脸红,这种反差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首往事,茹志鹃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的故事。她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小说《百合花》,后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上。
【写作背景】
【主旨】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百合花》
开端
(1-23)
发展
(24-43)
再发展
(44-52)
赞美了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表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带路)
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借被)
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
高潮
(53-57)
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牺牲)
尾声
(58-59)
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献被)
品读鉴赏,任务导引
《百合花》
赏析小说的形象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赏析小说细节描写
探究小说主题
赏析小说的形象
1.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答案】①小通讯员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
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觉悟高,忠于革命。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着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危险。
②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
对于让小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他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却是小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全然没有之前的忸怩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小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小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花被子盖在他的身上。
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着一份真诚的情感,一位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一颗对革命队伍的诚挚爱心。
2.小说中的“我”是个什么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我”不仅是一个线索人物,更是一个主要人物,是帮助读者打开小说主旨的一把钥匙。
从小说的结构线索来看,“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我”与通讯员在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见(通讯员牺牲)。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织进去:从开始生气、发生兴趣到亲近起来,接着“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然后是月夜的思念、牵挂,到最后通讯员牺牲时“我”内心无限的悲痛。这样,“我”的情感始终贯串在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之中,“我”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一个热情大方、活泼美丽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3.《百合花》中,百合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
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
百合花,象征着人物美、人情美和人性美。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4.第4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小说中的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起到了表现主题的作用。
5.第45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在照明弹的照耀下,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段落 作 用



第4段
面对下过小雨后的庄稼地,“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所以连空气都是香的。但将炮火置于美丽的清晨,用前后反差的环境描写表现出了讨厌战争破坏美好事物的厌战心理。
第24段
包扎所设在废弃的的小学里,荒芜的野草,简陋的病床,忙碌的卫生员,突出了在战争环境下我军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
第30段
新媳妇院子的环境描写,两个“红”字。环境描写就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前后照应。写出了小通讯员涉世不深、单纯的性格特点,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第45段
战斗发生在中秋节,以乐景衬哀情,这更加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第53段
第一句“前面的枪声,已显得稀落了。”表示这一晚的战事已经快要结束或是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第二句“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作者希望天亮了,这样就不用打仗了,“我”内心所担心的小通讯员也不会有危险了。
第三句环境描写“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这样一个比往常还要美丽的夜晚,见证了小通讯员绚烂的牺牲。这后两句反常的描写,揭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
返回
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6.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课文出处 作用分析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做铺垫
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欢快的情绪
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份崇敬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百合花被子及含义
相关段落 内 容 含 义
33段
44段 58段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①以“百合花新被”作为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深化小说主题。
②赋予了标题“百合花”更深刻的象征意义:既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又象征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一、课文整体把握
地点:
时间:
人物:
情节:
前沿包扎所(不是战地医院或后方医院)
1946年中秋节
我、新媳妇、小通讯员
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倒“这都怪我了”) 带路。这是小说的开端,主要写小通讯员带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小通讯员的个性跃然纸上。
自学这一部分,找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1.小通讯员的外貌描写。
2.能表现小通讯员性格特点的句子。
3.环境描写。
(第7段)
(第7、8、21段)
(第4段)
第二部分(从“我们到包扎所”到“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借被。这是小说的发展部分,主要写借被的过程,在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
自学第二部分,找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新媳妇的6次“笑”。
2.环境描写。
3.找出有关被子的细节。
第三部分:(从“天黑了”到结尾) 牺牲/献被。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写了小通讯员的牺牲和新媳妇一反常态的举动,把战争的伤痛和人性之善表达得淋漓尽致。
自学第三部分,找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新媳妇的2次“啊”。
2.新媳妇的3处缝破洞。
3.环境描写。
(第30段两处,第34段一处,第44段三处)
(第24、30段)
(第53段一处,第55段一处)
(第56段两处,第57段1处)
(第45段一处)
(第33段,第44段)
(二)作者是怎么写的?
P28【学习提示】中“要注意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如“破洞”“被子”等,“重点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1.细节描写
(1)写“衣肩上的破洞”。
相关段落 含 义
34段
43段
53段
56、57段
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 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
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不仅进一步证实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有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一心扑在自己工作上的高尚品质。
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
作用:照应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着读者的心。
2.人物形象刻画——小通讯员
(1)小通讯员的肖像描写(第7段):
年龄(第8段):
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
(2)小通讯员的性格分析
段落 相关句子 性格特点
第6段
第7段
第7段
第8段
第8段
第21段
第23段
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机灵
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利索
肩上的步枪简里,稀疏地插了儿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热爱生活
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木讷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
紧张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膜皮带上的扣眼。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羞涩
(1)新媳妇的肖像描写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弯弯的眉,她高高的鼻梁,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
说明她长相是美丽,洋溢着青春的喜气。
(2)新媳妇的“笑”的内涵分析
段落 相关句子 内涵分析
30段
30段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是一种顽皮的笑,亲切的笑。
34段
那媳妇一面笑,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
善意的笑,笑通讯员憨厚可爱。
44段
44段
44段
笑眯眯地抿着嘴
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
说完又抿了嘴笑着
这些笑,表达了对通讯员的牵挂之心,流露了对“同志弟”的歉疚之情。
一位温柔爱笑而又直率善良的新媳妇形象,惟妙维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人物形象刻画——新媳妇
(3)新媳妇的两处“啊”的内涵分析
段落 相关句子 内涵分析
第53段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
她发现重伤员就是通讯员时发出的,反映了他对自己挂念的“同志弟”负了重伤感到非常意外、惊讶,蕴含着她对“同志弟”的亲切回忆。
第55段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她了解了通讯员负伤的原因之后发出的,微妙地表现了她对“同志弟”英雄壮举的关切、激动和震惊,更蕴含着她对“同志弟”的热爱和崇敬。
(4)新媳妇两处发怒时神态描写的内涵分析
段落 相关句子 内涵分析
第58段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狠狠地瞪”表现了她①对小通讯员英勇壮举的崇敬,②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
第59段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气汹汹地嚷”表现了她③对卫生员刻板、恪守部队纪律的着恼,④对自己曾经给小通讯员带来委屈的内疚。
3.环境描写
段落 作 用



第4段
面对下过小雨后的庄稼地,“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所以连空气都是香的。但将炮火置于美丽的清晨,用前后反差的环境描写表现出了讨厌战争破坏美好事物的厌战心理。
第24段
包扎所设在废弃的的小学里,荒芜的野草,简陋的病床,忙碌的卫生员,突出了在战争环境下我军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
第30段
新媳妇院子的环境描写,两个“红”字。环境描写就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前后照应。写出了小通讯员涉世不深、单纯的性格特点,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第45段
战斗发生在中秋节,以乐景衬哀情,这更加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第53段
第一句“前面的枪声,已显得稀落了。”表示这一晚的战事已经快要结束或是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第二句“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作者希望天亮了,这样就不用打仗了,“我”内心所担心的小通讯员也不会有危险了。
第三句环境描写“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这样一个比往常还要美丽的夜晚,见证了小通讯员绚烂的牺牲。这后两句反常的描写,揭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
二、茹志娟小说特点把握
1.人物形象细腻——小通讯员
外貌描写:
年龄:
(1)小通讯员的的性格特征
①“我”与小通讯员
(第6段)“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第7段)“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第7段)“肩上的步枪简里,稀疏地插了儿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第8段)他“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第8段)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
(第21段)“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膜皮带上的扣眼” ;(第23段)“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这一段带路的过程,将一个年仅19岁的可爱的普通战土的天真、乐观、对生活的热爱和质朴纯洁的心灵表现出来。
(第7段)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第8段)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
——机灵
——利索
——热爱生活
——木讷
——紧张
——羞涩
2.细节丰富传神
(1)四处出现的六次“笑”和两次“啊”
外貌描写(30段):
第一处的两次笑(30段一处):
含义:
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她可能觉得因为刚才自己一时犹豫却“气”走了通讯员而感到好笑,也可能是看到通讯员又来时那副不情愿的神情而觉得好笑,或许是刚才见到通讯员那拘谨的窘态,只是为了故意逗逗他而压根就是一场误会则觉着好笑。她表现得比较含蓄,骨子里倒是更加亲切,她是真的觉得好笑。她忍了一肚子的笑料,不是不好意思的讪笑,而是一种顽皮的笑,亲切的笑。她笑这位同志弟倒霉,正碰上自己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想不通的时候。但是倒霉就倒霉吧!也是活该他晦气,谁让他来走这第一遭,开这第一炮的呢?”
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这个描写,微妙而传神,恰如其分地透露了新媳妇思想斗争的心迹:既珍惜惟一嫁妆——被子,又通情达理,顾全大局。
那媳妇一面笑,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
这次笑是善意的,是她看到通讯员绷脸垂眼的神情和慌慌张张的样子而挂破了衣服,觉得通讯员憨厚可爱。这笑里,多少蕴含着她的一份内疚,于是在行动上又对通讯员表示了关心,要用针线给缝上,这些都为下文她寻找小通讯员,缝补破洞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处不笑(30段):
含义:
第三处笑(34段一处):
含义:
第四处笑(44段三处),新媳妇到包扎所时的笑。
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含义:这些笑,表达了她对通讯员的牵挂之心,流露了她对“同志弟”的歉疚之情。刹那间的交往,使新媳妇对通讯员由内疚进而挂念,这种纯真而温馨的人际关系发生在两个素昧平生的人物身上显得尤其珍贵,很自然地传达出新媳妇美好的人性与人情。一位温柔爱笑而又直率善良的新媳妇形象,惟妙维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当通讯员受重伤被抬进包扎所后,正在帮着工作的新媳妇再也没有笑,却两次“短促的‘啊’了一声”。
第一声“啊”(53段),是她发现重伤员就是通讯员时发出的,反映了他对自己挂念的“同志弟”负了重伤感到非常意外、惊讶,蕴含着她对“同志弟”的亲切回忆。
第二声“啊”(55段),是在她了解了通讯员负伤的原因之后发出的,微妙地表现了她对“同志弟”英雄壮举的关切、激动和震惊,更蕴含着她对“同志弟”的热爱和崇敬。她似乎在说,啊!负重伤的原来就是向我借被子的“同志弟”呀!害羞木讷的他原来是这样英雄无畏,这样可敬可亲!从此,新媳妇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改先前那种羞涩忸怩,给通讯员先是“庄严而虔诚”地拭身子,再是坐在旁边“一针一线地”、细细地、密密地缝补衣肩上的破洞,这个衣服上的“破洞”,本来就是小通讯员借被子给她留下的遗憾,现在她表面上是缝补衣服,其实也是在缝补她内心的歉疚之情,只有如此,她才觉得足以表达对小通讯员的那份真挚、纯真的感情。
当卫生员抬来棺材,要把通讯员放进去时,新媳妇心中的悲痛、懊悔之情一刹那全部爆发了出来:她“劈手夺过被子”(58段),自己动手为烈士铺平盖严,那“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晶莹发亮”的眼神(59段)。这中间,饱含着她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之情,也包含着她对“同志弟”的歉疚、追悔之意。是懊悔那永远没有机会解释借被子所产生的误会?是弥补那永远无法在生前为他缝补肩头的破洞?还是痛惜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同志弟”永远不再复生?她献出的不仅仅是一条心爱的结婚被子,而且是普通农村妇女对人民军队的一颗炽热的心。
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四处六次“笑”和两次“啊”等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展现了她那俊美爱笑的外表美和纯洁高尚的人性美、人情美,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①小通讯员步枪筒里的两次“伪装”
(7段)“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
(40段)“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歇,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在残酷的环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②两次写“馒头”      
(42段)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
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当他由自己而想到“我”忙到下午还没吃午饭时,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午饭送给战友,自己空着肚子,但却很轻松愉快,“脚不点地地走了”。激起了读者对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57段)“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
使“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   
③四次写“衣肩上的破洞”,照应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着读者的心。      
(34段)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
(43段)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53段)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衣肩上的破洞,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有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一心扑在自己工作上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56、57段)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
④以“百合花新被”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深化小说主题。      
由一开始小通讯员“借被”(33段),到“我”看见新媳妇把这床被子铺在靠门口的一块门板上(44段),再到小通讯员负重伤被抬下来放在这块门板上,到最后新媳妇“献被”(58、59段)。
一步一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得故事首尾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赋予了标题“百合花”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象征了二位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又是开在军民之间一朵象征纯洁高尚感情的花。
3.环境描写
(1)正反对比,烘托心情
(第4段)“我”和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下过小雨后的庄稼地,被“雨水冲洗的青翠水绿,珠烁晶莹。”就连“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可见面对这种美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所以连空气都是香的。但接下来的一句环境描写完全破坏了这种氛围。“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呢!”将炮火置于美丽的清晨,用前后反差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情。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心里更多的是无奈,也表现出了讨厌战争破坏美好事物的厌战心理。
(2)描写环境,突出环境恶劣
(第24段)包扎所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间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 “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废弃的的小学,荒芜的野草,简陋的病床,忙碌的卫生员,无不体现了在战争环境下我军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而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才让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更加真实感人。“我”、新媳妇、小通讯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完成了告别仪式。
(3)前后照应,为后文做铺垫
(第30段)“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环境描写就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前后照应。写出了小通讯员涉世不深、单纯的性格特点,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4)渲染气氛,营造环境
(第44段)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的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月亮如此圆的一个中秋夜,正应该是最美好的时候,而“我”也正好想起了家乡的中秋节,可偏偏“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这一景物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了人物心情,战斗激烈、牺牲巨大,月色将战场体现在我的眼前。
(5)揭示心理,深化主题
(第51段)
“前面的枪声,已显得稀落了。”
“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这一句点出了现在的时间还是在半夜,但因为“我”的错觉是这一句话意味无穷,为什么我会感觉天快亮了?那是为了深化希望战争早点结束这一主题,“我”希望天亮了,这样就不用打仗了,“我”内心所担心的小通讯员也不会有危险了。而其实还是在半夜,说明事情并不会像“我”所想的一样进行,是不是也暗示着小通讯员的命运与我所想的想违背呢?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
更是极尽升华,就是这样一个比往常还要美丽的夜晚,见证了小通讯员绚烂的死亡,这是不是大自然送给他的礼物?这后两句反常的描写已经安排好了小通讯员的命运,也揭示了“我”对小通讯员特别的关心的心理,深化了“战争中纯洁的感情”这一主题。
4.百合花的寓意与主题概括
(1)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寓意?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2)小说主题的概括
百合花主题(中心思想):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