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赤壁之战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短暂统一了全国。西晋末年,北方人大规模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在北方地区,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以祖冲之、王羲之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创造出了璀璨的科技和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这一时期承上启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方面,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时间轴
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2版课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学习重点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主概念:
三国鼎立
子概念:
1. 官渡之战
2. 赤壁之战
3. 魏蜀吴的建立
及发展
1.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等重要战役的基本史实,以及相关战役对
三国鼎立最终形成的意义。2.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了解战争过程,
提升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
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3.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通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
中的故事,感性认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给人民生活
带来的痛苦,以及对社会生产力产生的阻力。认识
到史实与小说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背景 _____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分别以曹操和袁绍为首的北方两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都想吞并对方 南方割据势力刘备、孙权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时间 200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与袁绍 孙刘联军与曹操
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东汉
三国鼎立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国家 魏 蜀汉 吴
建立 ___年,____称帝,定都洛阳 221年,____称帝,定都成都 229年,____称帝,定都建业
巩固 措施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船队到达_____
意义 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220
曹丕
刘备
孙权
夷洲
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当时无论是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不成熟,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曹、刘、孙三方军事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无法吞并另外两方以实现统一,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认识。
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微,出现了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出“操克
绍”的著名战役。这次战役有何影响?(4分)
【答案】战役:官渡之战。(2分)
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分)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作用: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2分)
(3)此段材料是诸葛亮对谁说的话?请简单概括一下材料
的内容。(6分)
【答案】人物:刘备。(2分)
内容:曹操雄踞北方,力量强大;要与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4分)
(4)后来哪一个战役的胜利证明了诸葛亮这种看法的正
确性?这次战役又有何作用?(4分)
【答案】战役:赤壁之战。(2分)
作用: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分)
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此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
A. 牧野之战B. 官渡之战C. 淝水之战D. 赤壁之战
D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此形成,故选D项;牧野之战是周灭商之战,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排除C项。
《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
A. 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 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C.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 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C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 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
A. 完成了北方统一
B. 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 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A
2. (2023·天津中考)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
A. 公元2世纪初
B. 公元2世纪末
C. 公元3世纪初
D. 公元3世纪末
C
3. (2023·黑龙江中考)《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长平之战
B
4.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南阳武侯祠的这副对联,盛赞的我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是
( )
A. 曹操
B. 孙权
C. 诸葛亮
D. 刘备
C
5. (2022·山东日照中考)“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景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C
知识点二: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6. 中学生小李在学完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后,他根据课本中的地图设计了四幅三国鼎立形势简图。其中画得最接近实际的是 ( )
B
7. (2022·四川内江中考)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
A. 魏
B. 蜀
C. 吴
D. 晋
C
8. (初高中衔接)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 这两个字好听、好记,寓意吉祥
B. 湖南境内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C. 受佛教影响,取名中具有禅意
D. 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
D
9. 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 )
A.《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B.《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C.《史记》对汉武帝政策的描述
D.《春秋》对周天子事迹的记载
B
10. 曹操形象演变的研究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传记中的曹操】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摘编自【晋】《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二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摘编自【吴】《曹瞒传》
(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曹操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样看
待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6分)
【答案】态度:材料一高度评价了曹操,材料二则是贬低曹操。(2分)
看法:从历史人物评价角度上看,两则史料都没有较为客观地评价曹操形象,都有不足之处。(2分)
理由:材料一出自《三国志》,其作者是晋朝人,晋是曹魏的延续,对曹操的肯定,也就是对晋朝的肯定,所以褒扬多。材料二来自当时的孙吴,因政治立场不同,作者含有丑化曹操的意图,难免有夸大其劣迹之嫌。(2分)
【后人眼中的曹操】材料三
曹操形象的演变
观点 出处
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刘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
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唐】李世民
《祭魏太祖文》
观点 出处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宋】苏轼
《东坡志林》
至今砚墨抱遗羞,千古奸雄秽青史 【宋】岑安卿
《铜雀台》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近代】鲁迅
(2)根据材料三,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
两个)。(4分)
【答案】因素: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分)
【现代人眼中的曹操】材料四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摘编自【现代】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3)根据材料四,归纳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4分)
【答案】评价:曹操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什么。
(4分)
【答案】关键: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评价(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历史环境)。(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共26张PPT)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022版课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 西晋的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与西晋的灭亡
主概念: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子概念: 1. 西晋的建立
与统一 2. 八王之乱
3. 北方各族的
内迁
1.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知道西晋建立的简要过程
及统治情况,发生八王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初步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基本情况及深远影
响。2.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正确分析北方
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的内在联系,知道北方各族
内迁过程中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
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3.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
发展历程,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_______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____。____年,西晋灭___,统一了全国。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八王之乱
原因: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导致诸王势力
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概况:晋惠帝在位时,八个_________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司马炎
西晋
280
吴
宗室亲王
影响:这次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
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________;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_________的转折点。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八王之乱
西晋灭亡:____年,内迁的_______攻陷西晋都城,
腐朽的西晋王朝在__________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人口迁徙
由盛而衰
316
匈奴人
八王之乱
(1)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_________。
(2)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_________一带。
(3)鲜卑人: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民族:氐人、羌人、匈奴人、羯人、鲜卑人。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北方各族的内迁
路线
结果:西晋时,关中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内迁各
族占据一半。迁到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多达
数万户,超过迁居当地的西北各族人口之和。
关中地区
汾河流域
1. 西晋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①西晋统治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盛行;晋惠帝昏庸
无能。
②“八王之乱”彻底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使西晋从
此衰落。
③内迁各族受到阶级压迫,民族矛盾尖锐,导致内迁
各族人民的反抗
教训 统治阶级要做到勤政爱民,政治清明;要积极维护社会的安定;要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等等
2.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及作用。
原因 ①汉族政权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战争不断,躲避战争
是原因之一。
②各个政权和各种势力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不足
而对各游牧民族的招诱。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
民族原本逐水草而居,然而严寒迫使北方游牧民族
向南迁徙。
④根本原因是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在北方汉
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形成高潮
作用 ①迁居中原的游牧民族,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
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我
国农业文明的发展。
②内迁的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
学习,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进步。
③在当时的黄河流域形成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对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但其统治时间非常短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魏国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当时,洛阳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时期内乱的主要影响,并分析西晋统治时间非常短暂的主要原因。
【答案】主要影响: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等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分)
主要原因:统治者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强大;中央权力衰弱。(4分)
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
A. 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B. “推恩令”的实行C. 民族矛盾激化D. 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
A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景帝时期,由于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最后爆发了七国之乱;晋惠帝时,由于晋初大封同姓诸王,且赋予他们很多掌握重兵,掌管民事的权力,地方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强大,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故选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削弱地方势力的措施,与两者都无关,排除B项。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无关,排除C项。西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创造出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说其昏庸腐败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学者胡阿祥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伴随着血与火洗礼的‘五胡归华夏’,华夏民族的成员更加众多,文化更加灿烂,生命更加茁壮”“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当时 ( )
A. 文化面貌多元 B. 历史进程动荡C. 民族交流频繁 D. 国家长期分裂
C
知识点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
A. 秦朝
B. 西晋
C. 北魏
D. 前秦
B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2. 西晋人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作品主要讽刺了当时的社会 ( )
A. 军阀割据
B. 金钱崇拜
C. 百姓疾苦
D. 政权短命
B
3. “晋初,宗室诸王以将军、刺史等身份分镇地方,自行选取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既有了行政权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这种现象 ( )
A. 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
B. 加剧了统治阶层的腐败C. 掀起了胡汉移民的高潮
D. 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
A
4.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宗室诸王的措施导致曹魏孤立而亡。因此西晋一改曹魏对兄弟子侄严密监视的做法,大肆封同姓诸王,并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种做法的恶果是 ( )
A. 大泽乡起义
B. 八王之乱
C. 黄巾起义
D. 七国之乱
B
知识点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5. 右图是西晋颁给内迁羌人首领的“晋归义羌侯”印。该印可以了解西晋的 ( )
A. 农业发展
B. 海外贸易
C. 朝政腐败
D. 民族关系
D
6. (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 ( )
A. 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 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D. 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
7. 魏晋时期从西域地区来的移民,传入了胡羹、烤肉、涮肉等烹庖制法;从东南来的移民,传入了叉烤、腊味等烹庖制法;从南方沿海地区来的移民,传入烤鹅、鱼生等烹庖制法,这表明魏晋时期 ( )
A. 民族交融兼容并包
B. 社会分裂动荡不安
C. 南方经济不断发展
D. 饮食习惯趋向统一
A
8. (初高中衔接)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游牧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 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C. 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 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C
9. 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因此闽南话又称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地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可用来研究 ( )
A. 秦始皇统一文字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两晋时人口南迁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10. 西晋在叛乱中亡了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西晋将北方各族视为洪水猛兽,不断强调“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徙三河、三魏见士四万家以充之。裔不乱华……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万世之长策也”。而且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
根据材料,指出西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历史教训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原因: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政府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2分)
启示:各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加强民族交融,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共37张PPT)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版课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主概念: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子概念:
1. 淝水之战
2. 北魏孝文帝改
革 3. 北朝政权更替4. 北方地区的民
族交融
1.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
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
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淝水
之战示意图》,分析淝水之战对阵双方的布阵态
度,体会“草木皆兵”等成语的含义。 3.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认识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
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
明的发展。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
的主流
北方: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
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
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
南的成汉,总称为“_______”;其中
____苻氏建立的____一度统一了北
方。
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
称“东晋”。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背景
十六国
氐人
前秦
概况:___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决战。晋军
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影响
(1)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2)东晋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83
(1)4世纪后期,____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_________,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改革目的:学习和接受汉人先进文化,加强对
北方地区的控制。
鲜卑
统一北方
(1)494年,孝文帝迁都______。
(2)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
必须使用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等。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
改革作用: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
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洛阳
汉语
汉服
汉姓
通婚
北朝政权更替: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
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
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
取代,史称北周。577年,_____
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
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周
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____
______。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生产生活:内迁各族过着定居生活,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巧,生产方式由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大
交融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成为北方主要
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人喜爱。
心理: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胡”“汉”观念逐渐_____。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影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_____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语
淡薄
隋唐
1.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出现的民族大交融的趋
势。这些改革措施既是北方民族大交融趋势长期发
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
成果。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人迈入先进民族经济、
政治、文化体系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1)两个主要的人口迁徙: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北民南
迁。
(2)三个阶段的民族交融:东汉至西晋初,北方游牧民
族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步伐加快;北朝后期,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3)四种主要交融方式: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合斗
争、内迁民族政权汉化改革。
(4)六个交融表现:地域方面的交融、经济方面的交融、政治方面的交融、文化方面的交融、生活方面的交融、心理方面的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历史社团欲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史事,他们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12分)
任务一【改革背景】
材料一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历史背景。(4分)
【答案】背景: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4分)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编自《北史》 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任务二【改革措施】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两项改革措施?(2分)
【答案】措施:说汉语、改汉姓。(2分)
任务三【改革人物】
材料三 孝文帝的南迁并不仅是首都的迁移,而是以迁移首都为手段、契机,进行了一场自觉地融入汉族的重大改革。尽管孝文帝33岁过早离世,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华夏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终于实现了。我们纪念华夏族的祖先,不应忘记像孝文帝这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 ——摘编自葛剑雄《不变与万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应忘记孝文帝”的主要原因。(2分)
【答案】原因: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
任务四【改革影响】
材料四 北魏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中神秘地崛起,在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岁月中,它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逐渐使北方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开启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
。
(4)根据材料五,概括北魏崛起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分)
【答案】影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4分)
“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材料反映出 (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分裂与统一C. 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D. 我国古代统一和分裂局面相互交替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可知,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秦帝国的建立和大一统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A项。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金等分裂局面,并不只有两次分裂,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不是统一和分裂局面相互交替,排除D项。
(2024·湖北黄石三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讲道:“无可否认,‘五胡’大举入据中原的确导致原有‘中华’王朝的崩溃。但漫长的族群融合与政治整合,却带来了‘中华’体系的扩大。‘中华’并非族别称谓,而是一套无偏私的理性制度化的文明体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此一时期,北朝与南朝都以中华正统自居。”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
A. 促进中国古代疆域的扩大B. 导致中原政权的完全崩溃C. 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 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基础
D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 中华成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语“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D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2023·江苏宿迁中考)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
A. 政治因素 B. 文化因素
C. 军事因素 D. 环境因素
D
3. (2023·山东济南中考)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
A. 汉文帝以德化民
B. 汉武帝尊崇儒术
C. 光武帝释放奴婢
D. 孝文帝改用汉语
D
4. (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增强了北魏实力
C
5. 有学者探究了中国古代部分王朝选择都城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表格补充完整的一项是 ( )
D
人物 都城 定都的主要原因
商王盘庚 殷 土地肥沃
汉高祖刘邦 长安 易守难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洛阳 ▲
A. 发迹之地 B. 军事需要
C. 宗教信仰 D. 推行改革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6. (2023·湖北恩施中考)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
A.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 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C.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 “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B
7. 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8. (初高中衔接)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
A.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B
9. (跨学科·美术)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能够反映出 ( )
B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 书法艺术成熟 B. 北方民族交融 C. 江南经济开发 D. 南北政权对峙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北魏时期女性服饰演变
时间 平城时期(398—494年) 洛阳时期(494—534年)
服饰
解读 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多用羊皮制成,防寒保暖,适合游牧生活 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端庄典雅,裙身色彩丰富,装饰讲究,凸显汉文化元素,多用丝绸、麻布制成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变化:服饰样式由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变为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服饰材料由多用羊皮变为多用丝绸、麻布;服饰功能由多注重防寒保暖变为多注重美观装饰。(4分)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2分)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的推动,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乐器、舞蹈、饮食风俗、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
特点。(4分)
【答案】特点:方式多样;相互学习。(4分)(共15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 重点知识梳理
1. 单元思维导图
2. 江南经济开发的启示。
(1)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
的根本原因,应鼓励科学技术创新,提高社会生产
力。(2)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应创造
稳定和平的经济发展环境。(3)发展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政策。(4)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经济
的发展需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不同点 目的 富国强兵 革除鲜卑人旧俗,学习汉人先进文化
特点 建立新的封建制度和生产关系 借鉴汉人先进制度和文化,进行汉化改革
相同点 性质 都是封建化改革
过程 (1)改革者都具有坚持改革的锐气和信心; (2)改革都遇到阻力
结果 (1)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取得了成功,推动了社 会的进步; (2)都为后来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主观题提升训练
1.(2024·广东广州三模)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景帝阳陵陶俑
随葬俑人物相貌区分度高,且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尚武、强悍的风范。 随葬俑人物面貌线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
——摘编自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
帝阳陵陶俑的风格。(4分)
【答案】风格: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强悍的风范;汉景帝阳陵陶俑面带微笑,体现平和。(4分)
材料二
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
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传统,其中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 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 洛阳北魏大墓出土的东罗马帝国时期金币。
——摘编自刘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
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6分)
【答案】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表现: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
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4分)
【答案】因素:制度变迁;统治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社会习俗;等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分)
2. 西晋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晋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方
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4分)
【答案】方向:由北向南。(2分)
历史事件:北方各族内迁;八王之乱后,北方人大规模南迁。(2分)
材料二 三国时期……华夏民族与山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东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江南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如钟离牧有田二十亩,年获六十斛米。三国两晋时,京口、建业、武昌已并列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城市的增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三国时期户口大量流入江南地区,已拉开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摘编自马强《论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下降与迁移》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
的表现。(4分)
【答案】表现:民族交融、东南地区开发、商品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
的移民现象对南方地区的影响。(4分)
【答案】影响: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4分)(共30张PPT)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学习重点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和雕塑
主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
子概念:
1. 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的科技
2. 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的文化
1.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齐民要术》的作
者、内容及地位;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
与雕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等基本史实。 2.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
有着内在的联系。 3.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
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
美的能力
《齐民
要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
作者:北朝________。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
方面的生产技术;主张农业生
产要遵循________,种植农作
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
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
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重要
思想。
自然规律
贾思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
《齐民
要术》
评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凸显了
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
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
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
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
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
祖冲之
简介:祖冲之是_______宋齐之间的杰出科
学家。
数学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 ______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_________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与其子合著数学名著《______》。
天文历法成就:祖冲之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________》。
其他成就: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南朝
圆周率
第七位
缀术
大明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文化
书法:锺繇、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东晋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_________》,被称
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
“______”。
绘画:东晋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和《__________》。
雕塑: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_________和河南
洛阳的_________。
文学: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
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民歌在南北朝
有很大的发展。
兰亭集序
书圣
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背景及启示。
背景 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人
民渴求精神上的解脱,统治阶级也需要用佛教
来麻痹人民,因而佛教盛行。
②随着佛教的盛行,出现了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
石窟艺术
启示 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一定时期社会文化的特点也是由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①对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的继承、改革和创新是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提。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民族大交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为领略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同学们找到了下列邮票资料。
选出上述邮票中能够反映南北朝科技成就的一幅(写图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人物和成就做简要介绍。
【答案】【例一】图3。介绍:图3人物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他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例二】图4。介绍:图4人物是南朝宋齐之间的科学家祖冲之,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6分,选择图3或图4得2分,介绍符合史实得4分,选择图1或图2不得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 ( )
A.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C. 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 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A
续表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A 根据题干“《兰亭集序》(摹本·局部)”可知,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排除B项;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排除D项。
(2022·广东广州中考)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自由潇洒,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下图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该作品的字体是 ( )
A. 隶书 B. 楷书C. 行书 D. 草书
C
知识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
1. 这部书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
A. 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 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 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 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D
2.南朝宋齐之间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 )
A. 张衡
B. 徐光启
C. 宋应星
D. 祖冲之
D
知识点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3. 锺繇的楷书总结并推进了汉代隶书楷化的成果;王羲之取法于锺繇,将他的书风发展得更加妍美。这体现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是 ( )
A. 历史悠久
B. 个性鲜明
C. 继承创新
D. 化繁为简
C
4. 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这表明魏碑艺术 ( )
A. 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 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 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 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
A
5.(2022·内蒙古包头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
A.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C. 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 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C
6.(2022·宁夏银川中考)甲骨文横直转折,小篆笔画均匀,汉隶破圆而方,再变而为草、楷、行,汉字的书写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构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由此可见,汉字的演变特点是 ( )
A.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 刚柔兼备,苍劲厚重C. 风格各异,一脉相承
D. 结构稳定,方折俊丽
C
7. 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与基本观点。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
A. 顾恺之创作《女史箴图》
B. 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C.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D.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
8.(初高中衔接)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锺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
A. 书法实用性加强
B. 书法流派的统一 C. 竹简木牍的应用
D. 纸的使用和推广
D
9.(2022·湖南湘潭中考)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
A. 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 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C.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 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C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10.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
趋势,并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6分)
【答案】趋势:书写各异到统一;由繁变简。(2分)
作用:文字的统一,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总之,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分)
材料二 汉朝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是东晋王羲之。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
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举出代表“晋字”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6分)
【答案】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书法家们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4分)
书法作品:王羲之《兰亭集序》。(2分)
材料三 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
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4分)
【答案】理解: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一些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共29张PPT)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2022版课标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重点 东晋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主概念:
江南地区的开发
子概念:
1. 南方政权更
替 2. 江南地区的
开发
1.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了解东晋、
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
方经济发展的影响。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地
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南北人民共同开发
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
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东晋的建立:317年,______重建晋王朝,以
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政权特点:“_______,共天下”。(门阀政治)
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
东晋灭亡。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东晋的兴亡
南朝的政治:420—589年,相继出现___、齐、梁、
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司马睿
王与马
宋
原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
_______,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和生
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背景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
(1)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
(2)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3)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下。
(4)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南迁的流民,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劳动力
生产工具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
表现
农业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推广和改进_____,实行精耕细作,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③育秧移栽_____;④普遍实行麦稻兼作,种植双季稻;⑤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犁耕
水稻
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
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
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商业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南朝时的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
表现
建康
1.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人力技术条件:北方人大规模南迁带 去大量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生产技术。 ③社会环境:战乱少,社会秩序安定。 ④主观条件: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 同努力 ①农业:耕地增加,
技术改进。
②手工业:快速进步。③商业:建康商业最
为活跃
2.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规律和启示。
特征 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
术。
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北方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建设,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
材料二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与秦
汉时期相比江南经济面貌发生的变化。(4分)
【答案】变化:由人口稀少变为人丁兴旺;由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等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分)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江南经济面貌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人大规模南迁;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南传;统治者的重视;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辛勤劳作;等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分)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C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后期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排除A项;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排除D项。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
A.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B
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与南朝的政治
1. (2024·新疆中考)某个朝代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个朝代是 (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C
2. 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将,曾在317年率军北伐黄河流域,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敌国不敢南侵,维护了东晋的安定。“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就是关于他的传说,他是 ( )
A. 祖逖
B. 曹操
C. 袁绍
D. 苻坚
A
3.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旷达”的南朝先后经历的朝代有 ( )
A. 齐、楚、宋、梁
B. 宋、齐、梁、陈
C. 宋、魏、吴、齐
D. 前秦、东晋、陈、梁
B
知识点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4. (2023·广东广州中考)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
B. 君主专制的实行
C. 北方政局的稳定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5. (2021·广东中考)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
A.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C.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C
6. (2023·山东滨州中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 )
A.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B
7. (2022·山东青岛中考)综合以下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
B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A. 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 东汉末年人口南迁C. 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 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8. (2024·广东模拟)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获得改善,差距缩小了。这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B. 人口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全国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至南方
B
9. (2024·山东菏泽三模)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
A. 人口的迁徙 B. 生产工具的革新 C. 孝文帝改革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A
1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
东晋 江苏丹阳 新丰堰 八百余顷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两千余顷
材料二 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这时江南虽然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区域,但永嘉之乱的后果“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现象?(2分)
【答案】现象:东晋、南朝政府兴修水利,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江南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南方;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等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