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提升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气候区树木可达数米高、延伸10多米长的板根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板根现象主要位于( )
A.热带草原气候区 B.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2.板根的结构特点有利于( )
A.吸引昆虫传粉 B.减少水分蒸腾
C.支撑高大树干 D.散热
北川河是黄河上游的二级支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的接壤地带,处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自干流河谷平原向两侧山地由低到高自然植被垂直差异显著。下图为北川河河谷西侧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图示山地自然带东西坡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条件 B.局地环流 C.土壤条件 D.热量条件
4.与2自然带相比,5自然带( )
A.植被坡向差异大 B.热量条件较优越
C.植被耐旱性更强 D.土壤水分条件优
青海省夏吾曲河小流域平均海拔3590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每年5~10月温暖多雨,11月至次年4月寒冷干燥、多大风天气。矮蒿草是该流域高寒草甸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优良的天然放牧场地。研究发现,该流域中矮蒿草除在河漫滩湿地无分布外,其他生境均有分布。正常放牧情况下矮蒿草在滩地所在生境下为优势种,在不放牧的情况下与群落中的高大禾本科植物竞争时处于劣势。下图为夏吾曲河流域地形及生境描述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山坡相比,河漫滩湿地( )
A.土壤水分条件差 B.土壤肥力较高
C.面积变化小 D.生物总量少
6.矮嵩草形态特征在山顶表现为( )
A.叶片面积大 B.叶片厚度小 C.植物株体高 D.植物根系长
7.在土壤含水量适当的情况下,若放牧强度加大,该区域滩地上植被变化为( )
A.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
B.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增多,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
C.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增多
D.禾本科植物植株数量减少,矮嵩草植物植株数量减少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荒漠植物在受到水分限制时,通常会将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地下部分,以适应干旱环境。图示意天山北坡中段不同海拔处三种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8.与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坡向 D.降水
9.与山地森林相比,天山北坡中段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较小的原因是( )
①地表枯枝落叶少②地下生物量比重大③土壤淋溶作用强④微生物分解速度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 140~2 220 m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Ⅰ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Ⅱ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
10.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A.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D.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11.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
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 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
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 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
天山北坡中段板房沟林场(87°07'E~87°28'E,43°14'N~43°26'N),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随地形和海拔变化在天山重新分配,形成明显的水热垂直变化,以雪岭云杉为单优树种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60~2760米的中山带。左图示意1960~2020年板房沟林场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右图示意1960~2020年该林场不同海拔雪岭云杉BAI(胸高断面积增量,用来量化树木径向生长趋势)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据图可推知,1960~1990年天山北坡中段板房沟林场气候总体呈现( )
A.暖湿化 B.冷湿化 C.暖干化 D.冷干化
13.导致1990~2020年下林线雪岭云杉BAI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 B.气温 C.光照 D.地势
14.1990~2020年板房沟林场不同海拔雪岭云杉衰退风险状况是( )
A.下林线>林带中部>上林线 B.林带中部>上林线>下林线
C.林带中部>下林线>上林线 D.上林线>下林线>林带中部
研究人员以中国亚热带地区 4 个阔叶林样地内的木本被子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温带和热带分布型属植物在叶习性和生长型上的差异(下表),并得出“温带、热带分布型属植物生长型组成比例差异主要受光照影响 ”等结论。(注:表中“/ ”两侧数字代表物种数量。)
15.下列样地中,纬度最低的是
A.样地一 B.样地二 C.样地三 D.样地四
16.温带、热带分布型属植物生长型组成比例差异的主要成因是,随纬度升高
A.昼长变短导致光照减少
B.太阳高度减小导致林下直接辐射减少
C.降水减少导致蒸发量增加
D.湿度减小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长白山地下森林又称谷底林海,是长白山北坡海拔最低的景点,其形成与火山和地质活动有关。地 下森林位于深谷之中,谷底长约 3000 米、宽约 1000 米,深谷两侧崖壁高 50—60 米,谷底分布有厚厚的苔藓层。
17.推测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是
A.火山活动—沉积物积累—断裂下陷—森林形成
B.火山活动—断裂下陷—沉积物积累—森林形成
C.沉积物积累—断裂下陷—火山活动—森林形成
D.沉积物积累—火山活动—断裂下陷—森林形成
18.地下森林树干底部多苔藓的自然原因是
A.地下森林较水平地面降水量大
B.地形凹陷易汇聚水汽,湿度较大
C.树冠遮挡少,光照时间长,蒸发旺盛
D.人类活动较少,对植被的破坏较小
19.地下森林所处深谷的土壤
A.粒径大,透水透气性差 B.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少
C.矿物质含量丰富,肥力高 D.以红色酸性土壤为主
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它们靠暖季在冰面上滚动方能维持生存,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图是冰面上的苔藓球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20.最能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的是( )
A.冰蚀洼地冻融 B.冰川两侧河流沉积
C.大气粉尘沉降 D.冰面砾石物理风化
21.“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
A.排出水分 B.获得养分 C.躲避阳光 D.保持热量
耕地集约化利用,是指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获得高额产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中国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显著,耕地集约化利用差异显著。如图示意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变化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22.图示期间,我国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呈现的主要特征是( )
A.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慢,地区间差异进一步加大
B.中部和西部地区波动幅度大,东部和东北地区波动幅度小
C.东部和中部地区水平高,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D.东北地区增长速度最快,且年均增长水平前期高于后期
23.我国东部地区耕地集约化水平一直高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壤肥力高,单位面积耕地产出量大②耕地分布集中,方便机械化作业
③耕地占用量大,且后备耕地不足④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耕地利用效率优势突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我国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 )
A.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B.开发备用土地,减少土地撂荒
C.缓解过度用地,提高耕地质量 D.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二、综合题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总面积约为467km2,最高峰海拔约为1412m,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尖峰岭海拔100m以下地区的植被多为稀树草原,海拔1200m以上地区的植被一般为苔藓矮林。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其中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下图示意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部分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情况。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尖峰岭稀树草原的形成原因。
(2)分别说明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的原因。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湖又称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冰川谷、冰斗内,由冰川融水积累而形成。叶如藏布流域地处喜马拉雅山中段,海拔为4122~7440 m,年降水量约1700 mm。2006年叶如藏布流域冰川数目达132条,总面积为139.39 km ,流域南部和西部多冰湖发育。据研究,该流域2000—2010年温度和降雪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但冰湖面积减小。左图示意叶如藏布流域范围和冰湖分布,右图示意1990—2020年叶如藏布流域冰川的分布及面积变化状况。
(1)说明叶如藏布流域南部和西部多冰湖发育的条件。
(2)描述1990—2020年叶如藏布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
(3)从水量收支平衡角度,分析2000—2010年叶如藏布流域冰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27.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拉伯平原地处澳大利亚南部,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地表干燥。“纳拉伯”在当地语言中是“没有树”的意思,平原上只有矮小的灌木,但是纳拉伯平原很少出现沙尘暴。下图示意纳拉伯平原的地理位置。
(1)推测纳拉伯平原地层中石灰岩形成时的环境特征。
(2)试分析纳拉伯平原“没有树”的原因。
(3)说明纳拉伯平原很少出现沙尘暴的原因。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细胞携带的一类大分子,沉积物DNA被广泛用于气候变化、农牧活动及人地关系演变等研究。表土DNA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且更易被黏土吸附;气候、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影响着表土DNA浓度。地处青海湖盆地的布哈河流域,海拔高达3000m以上,各河段土地利用方式差异较大:畜牧主要集中在中游,下游以农耕和畜牧交互利用的方式为主。下图示意2021年布哈河干流表土的颗粒组成及DNA浓度。
(1)概括布哈河干流表土颗粒分布及变化的主要特征。
(2)与上游相比,中游表土DNA浓度高,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其原因。
(3)指出下游农耕活动对表土DNA浓度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油橄榄喜温暖抗干旱,保健营养价值高,是食用油、医药、化妆品等的原料。近年来,云南多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地处云南省南部峨山县的甸中镇将山坡上的坡地变为梯田引种油橄榄,发展了特色油橄榄产业。曾经的河谷、丘陵、山地石漠化严重,如今石漠化严重的荒山成为漫山遍野的油橄榄种植园。油橄榄不仅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也使当地土地石漠化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当地也在为促进油橄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下图示意甸中镇位置和石漠化、油橄榄景观。
(1)分析甸中镇土地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2)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甸中镇油橄榄规模化种植在治理石漠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3)请你为促进当地油橄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答案】3.A
4.D
【答案】5.B
6.D
7.C
【答案】8.D
9.A
【答案】10.D
11.C
【答案】12.A
13.B
14.A
【答案】15.C
16.B
【答案】17.B
18.B
19.C
【答案】20.C
21.B
【答案】22.C
23.D
24.A
25.【答案】(1)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形成了热带稀树草原。
(2)常绿季雨林位于落叶季雨林与山地雨林之间,其枯枝落叶量小于落叶季雨林,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少;相对山地雨林温度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使得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26.【答案】(1)南部和西部海拔高,气温低,且年降水量丰富,冰川广布; 地势高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侵蚀地表,形成众多冰蚀洼地(冰川谷或冰斗);冰川搬运冰碛物在冰川前缘沉积,堆高,形成湖堤;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大量冰雪融水填充洼地,形成冰湖。
(2)时间特征:1990-2020 年冰川面积缩小,冰川呈退缩趋势。空间特征: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冰川面积先增大后减小,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5800-6600 m 范围。
(3)由于降雪增加,冰川消融减缓,冰川融水对冰湖的补给量减少;温度升高导致冰湖的蒸发量增加;补给量小于支出量,故冰湖面积减小。
27.【答案】(1)浅海环境,气候温暖。
(2)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含水率低,树木难以存活;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不利于树木扎根;多石灰岩洞穴,地表水易下渗,地表缺水,树木难以生长。
(3)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风速较小;石灰岩覆盖,土层浅薄,风蚀物源少;灌木具有一定的固沙作用,起沙阻力较大。
28.【答案】(1)表土颗粒粒径整体偏粗;以粉砂和砂为主;从上游到下游先变细后变粗;上游、下游以砂为主,中游以粉砂为主。
(2)中游海拔较上游低,气候相对温和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中游畜牧动物更多,表土DNA来源广;中游黏土比重较高,土壤质地较细,能够吸附表土DNA。
(3)影响:农耕活动减少了表土DNA;原因:农作物生长消耗土壤肥力;翻耕等增加了土壤孔隙,使表土DNA进一步降解和淋溶。
29.【答案】(1)甸中镇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暴雨多,雨水冲刷力强;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当地农民过度垦殖、过度樵采,使植被遭到破坏,地面裸露,一遇暴雨和长时期降水,引发水土流失;土壤和风化物受到侵蚀、冲刷,岩石裸露,导致石漠化。
(2)油橄榄规模化种植使甸中镇植被覆盖率提高,连绵的油橄榄树的根系、枝叶、枯枝落叶等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漫山遍野的油橄榄,可以降低白天气温,减少大气热扰动,减少暴雨的发生,降低雨水冲刷力;种植油橄榄需要平整土地,修建梯田可能降低山坡坡度,减少地表径流的侵蚀。
(3)发展油橄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因地制宜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收入;加大宣传力度,创立自己的油橄榄品牌,打造品牌效应;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