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提升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2.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地地形剖面线和森林乔木层顶部的高度线,在一次森林大火后,当地原始植被损失殆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坡脚乔木植被高度和植株大小明显优于坡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降水 C.土壤 D.热量
4.冬春季节,森林大火过后,制约新生植被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土壤( )
A.温度 B.肥力 C.质地 D.水分
5.森林大火后,下列针对当地生态环境修复的处理方式恰当的是( )
①封山育林
②平整土地造林
③飞播造林
④种植柑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天敌数量 C.太阳辐射 D.食物数量
7.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8.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秦岭是我国的地理标志线,其南侧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当我们站在秦岭山脊线上眺望南北时,会发现南坡就像被剃了头一样全是草甸,北坡的森林则非常茂盛,尤其是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沿着山脊线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南草北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不会影响“南草北树”的景观差异的是( )
A.降水 B.气温 C.土壤 D.光照
10.下列山脉同样会出现如此状况的最大可能是( )
A.南岭 B.天山 C.祁连山 D.武夷山
HWL、LWL和VBL分别表示平均大潮高、低潮位水边线(陆地和海面分界线)及盐沼发展边界线,滩涂为平均大潮高与低潮位水边线之间的范围。下表示意1984—2019年崇明岛HWL、LWL、VBL周长及滩涂面积的变化,HWL、LWL面积为HWL、LWL包围的陆地面积。2003年三峡大坝运营对崇明岛的冲淤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HWL周长/km LWL周长/km HWL面积/km2 LWL面积/km2 滩涂面积/km2
1984—1989年 192.7 202.7 1213.01 1322.6 109.5
1990—1994年 195.4 207.4 +18.02 +18.2 109.8
1995—1999年 195.7 233.6 +38.96 +86.6 157.5
2000—2004年 229.5 236.5 +53.31 +57.3 161.4
2005—2009年 204.0 234.7 +44.48 +30.1 147.0
2010—2014年 219.1 247.7 +69.48 +56.9 134.5
2015—2019年 201.2 231.6 +33.51 +27.5 128.5
均值 205.4 227.7 +42.96 +46.1 135.5
11.与VBL最可能重合的是( )
A.HWL B.LWL
C.0m等高线 D.河道洪水位线
12.2000—2009年,崇明岛HWL、LWL周长总体缩减,HWL、LWL面积总体增加。这表明( )
A.三峡水库运营增加了泥沙输出量
B.潮汐为岛屿泥沙淤积重要动力
C.气候短暂变冷使海平面出现下降
D.过度开发地下水致使岛屿沉降
植被绿度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来表示。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植被绿度整体呈增加趋势,但2000~2020年植被绿度减少区域扩大了近7.23倍,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西北部。下图示意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温度及降雨量距平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3.与大、小兴安岭相比,长白山脉森林带( )
①阔叶林占比高
②针叶林占比高
③植被呼吸作用弱
④植被光合作用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气候总体呈现( )
A.暖湿趋势 B.冷湿趋势 C.暖干趋势 D.冷干趋势
15.2000~2020年间大兴安岭西北部植被绿度减少严重,最可能是因为( )
A.土壤养分流失 B.冻土厚度变薄
C.温度波动下降 D.土壤水分亏缺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在15~17℃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1400mm之间,喀斯特洞穴发育强烈。大型底栖动物是指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且个体大于0.5mm的无脊椎动物群,是洞穴水生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示意贞丰县喀斯特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贞丰县喀斯特洞穴中的大型底栖动物总体上喜( )
A.深水、黑暗环境 B.浅水、有光环境
C.深水、弱光环境 D.浅水、弱光环境
17.贞丰县喀斯特洞穴中的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较平水期少的主要原因是丰水期( )
A.汇入洞穴的有机物少,洞穴内营养物质较少
B.洞穴内径流速度过快,底栖动物流失量较大
C.洞穴内获得的光照强,导致洞穴内水温过高
D.受地表径流的干扰大,洞穴内水环境变化大
苋菜,茎叶可作为蔬菜食用,叶色丰富,主要供观赏。根、果实等可入药,有明目、利湿、祛寒热的功效。苋菜喜温暖,较耐热,生长适温23℃~27℃,20℃以下生长缓慢。要求土壤湿润,但不耐涝。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区域等高线及等潜水位示意图,图示区域有一条大型河流流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潜水流动速度最快 B.②地潜水由西北流向东南
C.③地看不见观景台 D.④地潜水埋藏深度可能为4米
19.图中四地最适合种植苋菜的是 (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下图为某区域典型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山坡与谷地的植被差异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21.预测未来该区域植被变化情况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北斗定位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湖泊东岸多沙丘带分布,近几年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厚田沙漠沙源主要来自赣江河床,区内沙岭纵横,沙山广布,沙粒起动风速(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较西北地区大。完成下面小题。
22.根据呼伦湖沙丘带的分布位置,可推知
①湖区盛行西北风 ②湖区盛行东南风 ③湖泊东岸坡度小 ④湖泊东岸坡度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根据呼伦湖沙丘带范围的变化,可推知近几年气候
A.暖湿化 B.暖干化 C.冷湿化 D.冷干化
24.与西北地区沙漠相比,厚田沙漠沙粒起动风速大的主要原因是
A.沙粒粒径小 B.地形平坦开阔
C.风力较强劲 D.沙粒湿度大
二、综合题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普莫雍错(下左图)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山间盆地,被连绵巍峨的雪山环抱,湖面面积290平方千米,海拔约5030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350毫米,9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冬季,普莫雍错湖面冰封,由于冰层与大气热量交换,冰层垂直导热不均,导致冰面上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景观。推瓦村海拔约507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每年2月中上旬,推瓦村牧民一边探查冰层厚度一边用牛粪炉灰在普莫雍错冰面上撒出一条灰色小道,在清晨将羊群沿该小道从湖岸赶至湖心岛(下右图),湖心岛水草丰富,饲料充足,便于羊群度过春回大地前"青黄不接"的日子,一个多月后牧民又将羊群赶回湖岸,这种独一无二的转场牧业方式已在当地延续了上千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几十年,流域内冰川面积逐渐萎缩,未来普莫雍锯面积有减小的趋势。
(1)说明普莫雍错冰裂纹景观的形成过程。
(2)判断普莫雍错的湖水盐度特点并说明理由。
(3)分析普莫雍错面积缩小对区域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在区域自然环境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具有“水塔”功能,为山区及其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冰川和积雪对山区流域的水文过程具有缓冲作用,以调节因降水季节不均而引发的河川径流不稳定性。自20世纪中期来,以气温显著上升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加速了山区冰雪消融,使得山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区域。
图1理论框架是基于“大气圈一冰冻圈一水圈”之间相互关系,探究山区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机制。
冰川面积不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天山山区98%的冰川面积小于10km 。图2为1961-2012年天山山区冰川变化特征。
(1)山区若以升温过程为主,试分析图2中相关要素的变化过程。
(2)结合图文信息,说明天山冰川退缩速度与面积的关系及其对河流稳定性的影响。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
(1)根据材料判断黑河各季节的主要补给类型。
(2)说明居延海面积缩小并被分隔为两个湖泊的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尘是大气中悬浮的矿物颗粒。有研究表明,对东亚风尘而言,亚洲内陆盆地周边的高海拔山地是其终极源区(粉尘工厂),而内陆盆地中的戈壁沙漠则是其“中转站”。东亚风尘沉降在北太平洋海区,为其带来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
距今约80万年来,全球气候趋于冷干,使得亚洲内陆干旱区输送至北太平洋的风尘大量增加,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盛。浮游生物的繁盛又继续加剧了全球变冷,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1)根据材料,描述内陆高山岩石转化为北太平洋大气降尘的地理过程。
(2)分析气候冷干导致北太平洋风尘输入增加的原因。
(3)分析浮游生物繁盛导致全球变冷的原因。
(4)判断材料中的“正反馈”是否会无限持续,并指出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答案】3.C
4.D
5.C
【答案】6.C
7.A
8.D
【答案】9.A
10.B
【答案】11.D
12.D
【答案】13.B
14.C
15.D
【答案】16.B
17.D
【答案】18.C
19.B
【答案】20.B
21.A
【答案】22.A
23.B
24.D
25.【答案】(1)普莫雍错海拔高,气温低,盐度低,冬季冰层厚度大;冬季降雪少,且大风天气多,冰层上少有积雪覆盖,对冰层与大气热量交换影响小;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冰层表面反复膨胀收缩;冰层导热性不均,较深冰层体积变化不显著,与表层冰面产生应力,出现冰裂纹景观。
(2)盐度低(淡水湖)。湖泊地处海拔高,年均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夏季大气降水及冰川融雪补给较多,稀释湖水盐度;东部与湖相连的河流位于湖泊流域范围之外,湖中盐分可顺利排出、盐度维持较低水平。
(3)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减弱;湖泊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裸露湖床增多,风沙活动增加;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
26.【答案】(1)山区若以升温过程为主,山区降水形式将由降雪向降雨转变,降雪率减少;导致冰川和积雪积累物质来源减少;从而使得山区水储量减少,进一步影响流域水资源稳定;同时,冰川和积雪消融,山体裸露,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高寒山区的升温速度。
(2)关系:冰川的退缩速率与面积呈负相关。
影响:天山山区98%的冰川面积小于10km2,这种消融特征将使天山冰川积雪量进一步减少;意味着冰川和积雪对年内水文系统的缓冲作用减弱,加大了天山山区水资源的变率;对山区及其下游水文调节能力减弱。
27.【答案】(1)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
(3)(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湖泊萎缩使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28.【答案】(1)高山岩石经过风化和冰川侵蚀形成碎屑物;碎屑物经河流及风力搬运至沙漠;沙漠昼夜温差大,风化强烈,形成沙尘;沙尘经冬季风侵蚀、搬运至北太平洋沉降。
(2)气候变冷,冰川作用增强,碎屑物增多;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增大,物理风化作用增强,沙粒增多;气候变冷,陆地降温更快,冬季海陆温差增大,冬季风增强,冬季风侵蚀、搬运能力增强。
(3)浮游生物数量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固碳增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导致全球变冷。
(4)不会。气温过低,将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浮游生物总量会逐渐减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