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5 20: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5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内容要求〗1.3 秦汉时期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 题 单 元 课 题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2)本单元由七节正课组成。
涉及两个关键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汉朝)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得到发展。
《第9课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介绍秦朝如何通过征服其他诸侯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包括秦始皇的统治和制度创新,以及他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重要措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讲述了秦朝末年由于严苛的法律、重税和劳役导致的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介绍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帝和景帝时期的统治。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的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以减轻赋税、鼓励农业发展和实行宽政而著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这一课探讨了西汉后期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这一课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以及最终的衰落。东汉是西汉之后的一个朝代,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政策和制度,但也经历了自己的兴衰过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这一课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这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探讨了秦汉时期在科技、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造纸术的发明、天文学的进步、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三单元:
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9课引语旁配有《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第10课引语旁配有《秦坑儒谷碑》,第11课引语旁配有《“汉并天下”瓦当》和《“与天久长”瓦当》,第12课引语旁配有《史记 平准书(书影)》,第13课引语旁配有《东汉宅院画像砖》,第14课引语旁配有《玉门关遗址》,第15课引语旁配有《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15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目标1.秦的统一与灭亡:
简述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结果,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措施及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2.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与结果、意义;知道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评价秦始皇,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3.西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知道西汉王朝的建立,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内容;通过秦亡汉兴对比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知道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评价汉武帝。(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4.东汉的兴衰:
知道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的表现;知道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的衰落;知道黄巾起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目标5.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通过张骞凿空西域的主要史实,通过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历经的千辛万苦,让学生体会其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解读《丝绸之路示意图》与教材相关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体会大汉王朝的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对今天的“一带一路”的拓展,把古代历史拉进现实之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目标6.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知道张仲景、华佗等历史人物的贡献,体会秦汉时期的我国科技取得较高的成就;通过《史记》与佛教、道教的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第3课时)《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道“楚汉之争”的史实,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西汉的建立的概况。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知道汉初的社会境况及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重点、难点)3)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启示,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出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1课,简要介绍了“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块的结果。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下一课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本课关键词: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文景之治”。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争天下,谁是英雄;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治弊端,轻徭薄赋;三:“文景之治”——政通人和,盛世初现。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相对于课程标准,本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从日常的传播媒体中获得了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但绝大部分人受到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在史实上、观点上有些不正确。主要用地图、视频、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通过分组讨论交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导入新课】刘邦历险记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整体感悟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填空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自然切入课题。
讲授新课(一) 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争天下,谁是英雄(一).楚汉之争问题1:观察《楚汉战争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了解楚汉之争的含义,概述楚汉之争的过程,了解其关联成语。教师讲述楚汉之争的含义:项羽凭借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军队,以霸主的身份重新分封诸侯,共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己则号称西楚霸王,凌驾于其他诸侯王之上,定都于彭城。将刘邦封到巴蜀之地为汉王。项羽起初实力较强,刘邦处处示弱。但刘邦集团积蓄力量,逐渐扭转战局,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史称“楚汉之争”。教学补充:①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 202年),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为推翻秦朝统治做出了杰出贡献。 ②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后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自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先项羽入关,攻克咸阳。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问题2.阅读材料研读,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材料1:进入咸阳后,有人建议诛杀秦王子婴,遭到了刘邦的拒绝。刘邦说:“当初楚怀王遣我入关,是因为我宽容大度,不做斩尽杀绝的事情。如今人已投降,还要杀他,有伤祥和,为天不容。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材料2: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3: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史记.项羽本纪》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和下面的表格分析(见课件),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的区别?答案:战争目的代表阶级战争性质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农民阶级反抗秦暴政的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争夺帝位封建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斗争【合作探究】“秦亡汉兴”这段历史给我们现代社会治理国家有何启示?(二).西汉建立【播放视频】西汉的建立教师:根据课本和材料,概括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材料:“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5厘米, 西汉的建筑材料,用于屋顶每行瓦的最末端,出土于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西汉初年,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目的在于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教师:那大家了解汉高祖刘邦吗?有谁知道他的一些事迹?(学生讲述汉高祖刘邦的简要事迹)刘邦,沛县人,世代务农,任亭长。善于网罗人才,包括社会下层有才能的人。称帝后,论功定封,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教师:出身低微的刘邦一下子做了皇帝,他面临的是个怎样的汉朝呢?他和大臣们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治理天下。(三).汉初郡国并行制材料一:秦始皇.......,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书 诸侯王表第二》大意:秦始皇偷取皇帝的称号给自己,可子弟却是平民,在内没有同本同根的骨肉相辅佐,在外没有有土有地的藩王镇守保卫。教师:从这则材料中,我们看出,汉高祖刘邦把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归纳为秦朝的制度,他认为秦朝灭亡,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实行分封制。所以他怎么办的呢?材料二:“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隋书 地理志》设问:材料反映西汉在地方上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大意:汉高祖刘邦矫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分封诸侯,并让他们统治连着的几个州邑,实力超过了过去的分封制,而对于郡县制,则照搬秦朝,没有做出改动。教师:我们可以概括出,西汉在地方上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因此,我们把西汉的这种政治制度叫做:郡国并行制。【知识拓展】马王堆汉墓 答案: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楚汉之争,垓下之战后,刘邦获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答案:①项羽:刚愎自用,失民心。②刘邦:善用人才,收揽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材料的观察、分析,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回顾旧识,与新知识建立联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历史地图和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通过情境和史料解读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二) 目标导学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治弊端,轻徭薄赋1.汉初社会状况【问题1】:根据材料,说出西汉之初是种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能否再实行类似秦朝的统治策略?材料:《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首先,有谁来替我们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吗?(学生阅读文言文,并试着翻译)百姓失掉了所从事的工作,出现大饥荒。凡是米一石要五千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的人超过半数。2.休养生息政策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并思考以下问题。【问题2】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分析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有哪些措施?带来什么影响?(1)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教师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指统治阶级暂时放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给人民以发展生产、增殖人口的条件和机会。(2)在休养生息政策之下,汉高祖实行了哪些具体措施?会分别产生哪些作用?材料1: “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 ——刘邦 材料2:“农,天下之本……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材料3:“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史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材料4: “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各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3)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后取得了怎样的结果?3、休养生息政策的评价请你来总结:汉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教师总结: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主观上:汉朝初年的统治者,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教学过渡】前面我们提到汉高祖之后,他的继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汉高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是如何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③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作用:增加农业劳动力,稳定民心,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发展。提示: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历史事件细节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深入历史,进行有历史想象的思考,问题的设置旨在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并从中让学生认识汉朝实现休养生息的原因。
讲授新课(三)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政通人和,盛世初现1. 人物介绍【人物扫描】汉文帝、汉景帝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死,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葬于阳陵。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2、主要措施【问题1】观看视频,结合材料,找出汉文帝、汉景帝在休养生息政策的指导下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有何影响?材料1: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材料2: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课后活动】: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博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讲一讲:汉文帝、汉景帝以德化民的小故事?材料: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教学补充】文帝: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割鼻子改为打三百板子,把斩去左脚改为打五百板子。景帝:针对笞刑,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相关史事: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刚即位时,有人送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学生讲述小故事)影响1).多媒体出示下列材料:材料1: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来,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盐铁论》材料2: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问题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说说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取得了哪些良好效果?教师小结:经过文帝和景帝近40年的整治,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琪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这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称之为“文景之治”。2).写一写: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总结:刚刚几位同学都分享了各自的感想,都写得很好,文帝和景帝“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的治国措施,其实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文帝和景帝的节俭,党中央一直在号召节俭,杜绝浪费,在学校里,同学们做得比较好,实行光盘行动,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种行动带出学校,带进家庭,从而影响社会。思考: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历史现象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提示:(1)秦亡原因:由于统治者统治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2)汉兴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3)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要以人为本,节俭戒奢,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措施1:以农为本,重视农业。提示: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国家主要财源。 ②大量土地荒芜,人民饥荒,国库亏空。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政策。措施:②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措施: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措施: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以身作则。提示: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这不仅巩固了西汉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提示:成由俭、败由奢。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政府要重视民生,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通过情境和史料解读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学生通过教材和材料的结合,分析列举出相关答案,培养学上材料分析和课文解读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历史,懂得以史为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课堂小结 刘邦收买人心,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汉朝。由于汉高祖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经济上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的经济逐步地发展起来。经过文帝和景帝时期经济的继续发展,70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施展宏伟的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认识整合教材,突出重难点,提升情感。
课堂巩固 1.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减轻人民的负担 B.巩固封建统治 C.发展生产 D.吸取秦亡教训【答案】B2.某校七年级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表演了关于“文景之治”的历史剧。下面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A.汉文帝命人按照阿房宫的规制修建皇宫 B.地方官孙平因为关心当地农桑事务被汉景帝提拔C.农民李四因为辛勤耕作得到政府的奖励 D.汉文帝的妃嫔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答案】A3.《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淳厚。”这表明当时( )A.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 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答案】A4.2022年3月,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考古成果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献记载霸陵在凤凰嘴的观点,此事表明( )历史文献可信度高于考古发现 B.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历史文献C.考古发现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D.历史文献记载的都不是真实的【答案】B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学史崇德】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在秦汉时期,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设计意图:秦汉时期完成了地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凝聚,形成民族共同体。引用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话,突出家国情怀的培养。学史明德,学史力行。)
【作业布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观点: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要关注民生。
论述:秦朝二世而亡,这是秦朝暴政的结果,这也从反面证实了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重视“以德化民”,使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统治者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