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5 20:2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5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内容要求〗1.3 秦汉时期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 题 单 元 课 题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2)本单元由七节正课组成。
涉及两个关键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汉朝)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得到发展。
《第9课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介绍秦朝如何通过征服其他诸侯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包括秦始皇的统治和制度创新,以及他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重要措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讲述了秦朝末年由于严苛的法律、重税和劳役导致的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介绍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帝和景帝时期的统治。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的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以减轻赋税、鼓励农业发展和实行宽政而著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这一课探讨了西汉后期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这一课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以及最终的衰落。东汉是西汉之后的一个朝代,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政策和制度,但也经历了自己的兴衰过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这一课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这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探讨了秦汉时期在科技、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造纸术的发明、天文学的进步、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三单元:
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9课引语旁配有《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第10课引语旁配有《秦坑儒谷碑》,第11课引语旁配有《“汉并天下”瓦当》和《“与天久长”瓦当》,第12课引语旁配有《史记 平准书(书影)》,第13课引语旁配有《东汉宅院画像砖》,第14课引语旁配有《玉门关遗址》,第15课引语旁配有《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地图,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15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目标1.秦的统一与灭亡:
简述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结果,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措施及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知道秦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2.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与结果、意义;知道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评价秦始皇,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3.西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知道西汉王朝的建立,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内容;通过秦亡汉兴对比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失民心失天下的道理;知道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评价汉武帝。(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4.东汉的兴衰:
知道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的表现;知道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的衰落;知道黄巾起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目标5.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通过张骞凿空西域的主要史实,通过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历经的千辛万苦,让学生体会其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解读《丝绸之路示意图》与教材相关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体会大汉王朝的开放、包容的精神;通过对今天的“一带一路”的拓展,把古代历史拉进现实之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目标6.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知道张仲景、华佗等历史人物的贡献,体会秦汉时期的我国科技取得较高的成就;通过《史记》与佛教、道教的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为开拓大一统所进行的措施;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第4课时)《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了解“推恩令”措施及影响。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重点、难点)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及影响;了解大一统的含义。(重点)3)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了解汉武帝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意识。(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一课出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宏观来看,本书讲述了从史前时期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社会变革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所讲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中观来看,本单元的主线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建立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建立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和发展,而汉武帝的执政发挥了重要作用。微观来看,本课共四个子目,是基本平行的并列关系,共同表现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四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本课关键词: 推恩令、盐铁官营、儒术、匈奴。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四部分:一:削弱地方势力——推恩令行革旧弊;二:加强经济管控——盐铁铸币归中央;三:尊崇儒术——罢黜百家尊儒术;四:北击匈奴——大破匈奴保边疆。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历史,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熟悉,且还处于初步理解和识记阶段;且本课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距离,所以需要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形成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的教具和材料,方便学生理解和识记。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前提是什么?根据本课目录找出汉武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最终结果如何?【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汉武帝16岁继位的他面临了怎样的困境? 他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来探究其原因。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总结概括汉武帝时期所面临的危机。(一)政治:诸侯势力过大豪强地主骄横(二)经济:地方豪强财力雄厚国库空虚(三)思想:社会思想混杂动摇社会安定(四)军事:匈奴不断袭扰侵犯西汉国威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大一统。通过视频设问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 目标导学一、削弱地方势力——推恩令行革旧弊1.“推恩令”的背景阅读课本P57页相关史事,思考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相关史事: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景帝派大军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七国之乱,并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使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材料一:……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史记·梁孝王世家》 材料二:“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 ” ——《史记·平准书》2.“推恩令”的实施观看视频,结合材料,了解推恩令内容及作用,并思考以下问题。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问题探究1】:推恩令的“恩”体现在哪里?阅读课本,自主归纳,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一:.削爵、夺地、除国汉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措施二:郡国豪强迁往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措施三: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教学过渡】:推行“推恩令”与建立刺史制度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但是这时候汉武帝还是有烦恼,因为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活跃,总是给皇帝出难题。为了利于统治,汉武帝又采取什么措施呢。 提示:面临的问题: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2.采取措施:①诸侯势大:汉景帝时期-晁错—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推恩令、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诸侯王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豪强横行: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通过图片、史料呈现使学生明白汉初王国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明确王国问题解决的必要性,进而对推恩令和刺史制度继续详细阐述,配合相关视频、史料和图片,加深学生对本目的理解。
讲授新课(二) 目标导学二、加强经济管控——盐铁铸币归中央教学过渡:汉武帝解决了政治方面的烦恼,国库里的钱也被他花掉了,没钱又给他带来了新的烦恼,他又是怎么解决的呢?1.农业、手工业表现【相关史事】汉武帝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他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薪柴参加堵口,终于成功堵住决口,止住水患。【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68,归纳汉武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答案提示:2.存在的问题:依据课本自主归纳,西汉前期,在经济上面临着哪些问题?材料一:文帝之时,纵(使)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为何?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盐铁论·错币》材料二:富商大贾,冶铸鬻(yù)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播放视频】观看视频,了解汉武帝盐铁专营制度,并思考他又为何收回铸币权?3.商业措施。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面对上述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5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互相提问) 答案提示:教师补充:统一调配物资即为均输法,平抑物价即为平准法。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使得汉朝的财政状况大大改善,为汉武帝推行其他政策奠定了经济基础。【教学过渡】:汉武帝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地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汉初面对匈奴的侵略采取“和亲”政策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汉武帝在这个问题上发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历史最强音。 汉武帝面临的解决问题:西汉初年,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措施:收铸币权于中央;各地设盐铁官,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 平抑物价。 通过史料展示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的状况,再从背景和措施两方面来讲解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讲授新课(三) 目标导学三:尊崇儒术——罢黜百家尊儒术【播放视频】观看视频,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史实,并思考以下问题。1.背景:材料:汉初百家之学,除名、墨未见代表思想的人物以外,各家还有相对的势力,尤其是道、法、阴阳、纵横家言,尚相对的显于汉廷与郡国之间。 ——《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假如你是皇帝,你会选择哪一家的学说来治国?理由?教师指导: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断变化,下级官吏和普通百姓无所遵从。由此可见思想的混乱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问题1】汉武帝在诸子百家中选择了儒家思想的原因?2.措施:材料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材料二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修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过渡:最难控制的就是人的思想,面对诸子百家思想混杂的社会局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出示材料:“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忠君守礼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整理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师:董仲舒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之精华,适应社会发展和君主统治所需,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师:新在哪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要是以“仁”为核心,倡导民贵君轻,但是汉武帝时期却以忠君守礼为核心,忠君代表以君主为核心,以法令、权威来让臣民慑服,加强中央集权,这是哪家的思想?法家。由此可见此时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各流派理论,符合君主集权的需要,受到汉武帝的赞赏,也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巩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问题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措施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出示材料:师:秦朝为统一思想,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运用了另一种方式——办学(太学等机构)讲经,“经”主要指哪家学派的经典?(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秦汉都是在统一思想,哪种方式更有智慧呢?为什么?过渡:汉武帝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措施,西汉国力相比西汉初年来说得到了提升,面对边疆匈奴的侵扰,汉武帝又将如何应对呢? 提示:汉武帝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加强中央对思想的控制。并且西汉时期入仕从政必须通晓儒学,这就意味着西汉的统治阶层皆是儒士,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各个阶层思想方面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汉对比,分析秦汉统一思想的不同方式,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初步有建构表格的思维。使学生掌握汉武帝加强思想大一统的背景、措施及其影响。最后再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比较“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解。
讲授新课(四) 目标导学四、北击匈奴——大破匈奴保边疆1.背景——北方匈奴威胁未除根据课本P70,归纳汉武帝北击匈奴的背景?(1)秦末汉初,冒(mò)顿(dú)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不断南下袭扰。(2)汉高祖时期:白登之围,汉朝大败,不得不向匈奴实行和亲政策。(3)文帝、景帝时期,延续了和亲政策。补充:和亲政策: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师】虽然和亲换来了半个多世纪汉匈之间大体的和平,但是这一政策对于汉朝以及和亲女子而言却是屈辱的。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于当时的汉朝统治者微言,匈奴是不得不出去的祸患。2.概况——北击匈奴【播放视频】卫青相关史事: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他首次出征,就敢于深入漠北,进至匈奴单于祭天和首领聚会的地方。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卫青和霍去病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死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匈奴歌》了解北击匈奴的条件、主要战役及影响?教师归纳:北击匈奴的影响: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3、评价卫青、霍去病【家国情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霍去病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卫青教师指导:霍去病:匈奴还没有消灭,我怎么能够成家呢?卫青:我有幸能够在军中效力,仰仗陛下的神灵,获得大胜,全都是诸位校尉奋力作战的功劳。【师】经此战役,匈奴开始西迁,而幕南再无王庭。此后部分疆域纳入西汉版图,随着汉武帝进一步对外征战,使得西汉版图进一步扩大。【问题3】对比西汉与秦朝的疆域图,看看有什么变化?说一说汉武帝采取措施的影响?教师:汉武帝一系列巩固措施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 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知识拓展】根据材料回答,汉武帝在位时人才济济的原因是什么?材料 汉武帝在位时期,十分重视人才选拔。他令各郡国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通过朝廷考察,授予官职,并确立形成固定的制度——“察举制”。另外,汉武帝还不拘一格,建立了直接征召社会知名人士入仕任职的“征辟[bì]制”。在汉武帝的重视下,西汉王朝优秀的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探险家张骞,经济学家桑弘羊都出现在这一时期。答案提示:汉武帝重视人才选拔;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察举制、征辟制。 答案提示:条件: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反击匈奴。重要战役:漠北战役(BC119),给了匈奴以沉重的打击。答案提示:忠诚奉献、英勇无畏、坚毅不屈、舍身为国、爱惜士兵。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远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版图得以拓展。 从汉初的“和亲”到汉武帝的北击匈奴,反映出了汉朝国力的强盛。最后再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军事上总结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内容。运用图片、文字、情境创设等方法让同学们逐一了解武帝如何解决威胁统治的麻烦,并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解决问题。提供大量史料,由易到难层层设问,帮助同学们剖析难点,理解汉武帝的具体措施及其体现的智慧。
课堂小结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迎来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也为西汉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强化认识,整合教材,突出重难点,提升情感。
课堂巩固 1.西汉前期,富商大贾蓄积财物,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急难,百姓陷于重困之中。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休养生息 B.盐铁专卖 C.平定叛乱D.合并郡县【答案】B2.《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上从其计”指的是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盐铁专卖 C.实施“推恩令” D.大举反击匈奴【答案】C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战役,汉军大败匈奴,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A.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B.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C.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D.不断巩固和加强西汉的中央集权【答案】A4.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诸侯王门下的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使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政权的精神支柱,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以农为本,减轻赋税 B.焚书坑儒,禁锢思想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安定边疆【答案】C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学史崇德】
(设计意图:汉武帝统治时期实现大一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培养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作业布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部分)
秦朝 统一中国 汉朝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建立郡县制 实施“推恩令”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张骞出使西域
派兵开凿灵渠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秦末农民大起义 尊崇儒术
选择大事记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根据题干材料“秦汉历史大事记”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从秦朝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秦灭亡等角度自定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
例一:选择事件:秦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观点: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论述:秦国通过发动强大的攻势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统一后,在地方和中央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总之,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例二:选择事件: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论述: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总之,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王国问题的解决、武帝的经济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