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分层作业
考向1.知道“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楚汉之争”常与秦末农民大起义联系起来考查。
考向2.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属于高频考点,侧重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与影响,常与“文景之治”结合起来,考查的形式多样。
考向3.“文景之治”属于高频考点,考查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政策,常与封建盛世联系在一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跨学科 综合】象棋盘上,中间有“楚河”、“汉界”。它们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2.【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据《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记载,在楚汉战争中,以旧秦朝人为主的郎中骑,战斗力极强,以功封侯者9-10人。由此可以推断( )
A.秦朝统治残暴 B.秦朝统治失去民心
C.刘邦善用人才 D.旧秦人是反秦主力
3.【跨学科 语文】“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传统教育启蒙读本《三字经》中的这一段文字主要描述的是( )
A.秦王统一六国 B.秦朝统治残暴 C.秦汉政权更迭 D.汉朝灭亡秦朝
4.【核心素养 时空概念】掌握运用记录历史年代的基本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要求达到的学业质量标准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的是( )
A.黄巾起义于184年爆发 B.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C.西晋于280年统一全国 D.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5.【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尽力减少行政干预,“顺民之情”。材料体现了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
A.兼爱非攻 B.以法治国 C.民贵君轻 D.休养生息
6.【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汉文帝是西汉初年著名的皇帝,下图是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这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重视农业 B.轻徭薄赋 C.勤俭治国 D.减轻刑罚
7.【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8.【跨学科 地理】下面两图记录某一时期地方郡国在二十多年间发生的历史变化。这一变化( )
A.表明分封制的逐渐废除 B.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C.暴露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9.【跨学科 语文】贾谊在《过秦论》中记述到“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茂育群生,恢复疆宇。”以上记述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C.华夏认同不断加强 D.“家天下”的观念开始出现
10.【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史记》中记载: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以上史料可用于研究( )
A.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D.秦末农民起义的兴起
11.【跨学科 综合】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如图板书设计,其标题(空白框处)应为( )
A.秦统一六国 B.秦末农民大起义
C.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D.三国鼎立
12.【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八王之乱” D.“王与马,共天下”
13.【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4.【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汉书 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说明汉初( )
A.吸取教训休养生息 B.经济发展达到鼎盛
C.君主专制矛盾激化 D.政治制度日趋完备
15.【核心素养 时空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形象是道德高尚和勇武有力的结合,形成了“勇士”“壮士”等对英雄的称谓;刘邦在《大风歌》中提出了效命忠顺的“猛士”英雄形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人才需求文武兼备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英雄观念根深蒂固 D.社会政治发生变动
16.【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
A.尊崇儒术深得民心 B.“盐铁官营”收益颇丰
C.开元盛世后生活腐化 D.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
17.【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
A.体现抑制诸侯王的意图 B.贯彻了儒家仁政思想
C.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促成了“光武中兴”
18.【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曰:治国之道,勿使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说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强调要( )
A.以民为本,关注农民生活 B.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C.减轻赋税,减少农民负担 D.严苛刑罚,减少酷刑数量
19.【跨学科 综合】墓葬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墓葬信息表(部分)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148.6
固围村魏国基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材料二:到了战国后期,流行两千年之久的集中公墓制开始被独立陵园制取代。“独立陵园制”是一种新出现的墓地形态,指的是以一位皇帝为中心规划布布局,拥有独自的陵园名称,对应的是皇帝专制下推行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帝国体制。秦始皇几乎是自即位之初便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经研究,现在看到的秦始皇帝陵园内外的遗存均是在李斯担任丞相的秦始皇晚期形成的,是伴随着帝国文明、中央集权体制的基本确立,按照新的帝国理念设计和建造白的。秦始皇帝陵园成为独立陵园制正式确立的标志。
——摘编自段清波、刘俊艳《帝国体制下独立陵园制的发展演变》
材料三:刘恒(汉文帝)曾说,霸陵(汉文帝陵墓)的陪葬品品只能是陶器,不能用金、银、铜、锡等奢侈物品做装饰。霸陵不起封土(不在地面垒封土,依山为陵),不要烦扰百姓。他甚至将节俭的理念写入遗诏,嘱咐后人厉行薄葬,清静恭俭。
——纪录片《帝陵·西汉帝陵》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表格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至秦朝我国陵园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独立陵园制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霸陵的特点。谈谈霸陵反映出的治国思想。
20.【跨学科 综合】《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结合所学,解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由列强争霸演变为诸雄兼并,东周的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一方面,诸侯之间的战争将更加惨烈;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更重要的是,由于思想的开放,整个中国酝酿出一个千年不遇的……时代。
——《中国通史》
(1)材料中“东周的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指的是哪一时期?据材料分析战乱中的民众最重要的渴盼是什么?
材料二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头桶权衡丈尺……秦人富强,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2)材料反映的这一变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如图
(3)观察上图,秦始皇为适应民生需求,分别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材料四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4)材料中汉初统治者的措施促使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材料五 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2023年4月10日至13日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5)据材料回答,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综上所述,谈谈王朝兴替对你的启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D D A A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B A A D D C B
1.B
【知识点】楚汉之争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排除C项;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C
【知识点】楚汉之争
【详解】根据题干“在楚汉战争中,以旧秦朝人为主的郎中骑,战斗力极强,以功封侯者9-10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中,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楚汉战争中,秦朝已灭亡;材料无涉及秦朝统治失去民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旧秦人是反秦主力,排除D项。故选C项。
3.C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据题干“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可知,《三字经》中的这一段文字主要描述大意是: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秦王嬴政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但是秦传到二世胡亥而亡,秦朝灭亡之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刘邦最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因此,反映了秦汉政权更迭,C项正确;秦王统一六国不全面,只能反映“赢秦氏,始兼并”,概括不全,排除A项;这段文字中没有体现秦朝统治残暴,只涉及秦传到二世,排除B项;汉朝灭亡秦朝说法不准确,是楚汉之争后,刘邦打败项羽后,刘邦才建立的汉朝,排除D项。故选C项。
4.D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纪年方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世纪是指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01年这100年的时间,公元前的初期一般是80、90年代,末期就是20、10年代,公元前三世纪末是指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210年,因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是公元前3世纪末期,D项正确;黄巾起义于184年爆发是公元2世纪80年代,排除A项;一般世纪的前20年称为早期或初期,20—29年成为20年代,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是公元前3世纪晚期,排除B项;西晋于280年统一全国是公元3世纪8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5.D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材料“从民之欲,而不扰乱”“顺民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汉朝经济萧条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D项正确;“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治国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民贵君轻”是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6.A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农,天下之大本也”“岁(每年)劝民种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说明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重视农业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轻徭薄赋指的是降低徭役、赋税,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勤俭治国,排除C项;减轻刑罚指的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材料没有涉及减轻刑罚,排除D项。故选A项。
7.A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据题干“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西汉初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A项正确;尊崇儒术与题意不符,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大一统的措施,题干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排除B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经济上的举措,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排除C项;版图拓展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版图拓展的信息,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时期人们的安居乐业,排除D项。故选A项。
8.D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据题干地图可知,高帝十年到文帝十一年,王国和郡的数量变化,王国减少,郡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分封制在秦朝建立时,已经废除,表明分封制的逐渐废除与汉朝不符,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暴露了土地兼并的严重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王国土地的减少,汉郡的数量增加,说明中央集权得到恶灵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9.B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材料“秦并海内……以养四海”指秦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茂育群生”则是指繁衍生息,“恢复疆宇”是恢复原有的疆域,即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中的记述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需要涉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无法得出“华夏认同不断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禹死后,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观念开始出现于夏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知识点】楚汉之争
【详解】据材料“项王闻之,烹说者”可知,《史记》中记载了项羽残忍嗜杀,不能听进谏言,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C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时,项羽尚未进入秦咸阳,排除A项;秦朝灭亡与项羽用残忍手段杀害说者关系不大,排除B项;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于陈胜吴广起义,与项羽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知识点】巨鹿之战与秦灭亡、楚汉之争
【详解】根据题干“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楚汉之争”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B项正确;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西汉的建立只符合“刘邦建立西汉”,且文景之治在西汉的建立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如图板书设计只涉及秦汉,不涉及三国鼎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B项正确;“光武中兴”指的是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排除C项;“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题干“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与“汉兴”“孝文”相悖,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项正确;汉武帝统治时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缓和了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无法看出政治制度日趋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知识点】齐桓公称霸、七雄初立、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道德高尚和勇武有力”、“效命忠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战争不断,人们渴望安定的生活,希望由道德高尚和勇武有力的“勇士”或“壮士”来结束战争。刘邦希望由效命忠顺的“猛士”来扶持建立帝业。故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发生变动,D项正确;“人才需求文武兼备”的说法,与题干“效命忠顺”的英雄形象不符,排除A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英雄”的理解不同,故英雄观念根深蒂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即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材料中提到的措施对应的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结合所学,休养生息政策是为了恢复发展生产以促进统治的长治久安,而这些措施也确实有利于促进汉朝封建统治的稳固,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更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不是为了抑制诸侯国势力,而是为了恢复发展生产,排除A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材料提到的时间是西汉初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依据材料“治国之道,勿使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意思是,治国之道,不要使百姓贫困,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重视农业,因此,晁错认为,治理国家要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才能国泰民安,B项正确;依据“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可知晁错重视农业,而不是关注民生,排除A项;减少农民负担、减少酷刑数量不能解决“不农”(不务农,不重视农业)的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19.(1)历史信息: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②分封制礼仪仪等遭到破坏。(言之有理即可)
(2)变化:由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
背景:①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②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力强盛;③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和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3)特点:用陶器作陪葬品,霸陵不起封土。
治国思想:①勤俭治国;②休养生息。(任答一点即可)
【知识点】分封制、王室衰微、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战国时期魏王、韩王和赵王的墓葬面积超过了周天子墓葬面积,这体现了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势力上升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混战,分封制、商周礼仪等遭到破坏。
(2)变化:根据材料“到了战国后期,流行两千年之久的集中公墓制开始被独立陵园制取代。“独立陵园制”是一种新出现的墓地形态,指的是以一位皇帝为中心规划布布局,拥有独自的陵园名称,对应的是皇帝专制下推行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帝国体制。”可知,战国至秦朝我国由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
背景:根据材料“秦始皇几乎是自即位之初便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经研究,现在看到的秦始皇帝陵园内外的遗存均是在李斯担任丞相的秦始皇晚期形成的,是伴随着帝国文明、中央集权体制的基本确立,按照新的帝国理念设计和建造白的。秦始皇帝陵园成为独立陵园制正式确立的标志。”可知,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发展;②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力强盛;③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和发展。
(3) 特点:根据材料“霸陵(汉文帝陵墓)的陪葬品只能是陶器,不能用金银铜锡等奢侈物品做装饰。霸陵不起封土(不在地面垒封土,依山为陵)”可得出用陶器作陪葬品,霸陵不起封土;
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不要烦扰百姓。他甚至将节俭的理念写入遗诏,嘱咐后人厉行薄葬,清静恭俭”可得出其治国思想是勤俭治国,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20.(1)战国;重新统一。
(2)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4)文景之治。
(5)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关注民生,以民为本;顺应民心;以德化民(仁政治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朝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一“ 随着由列强争霸演变为诸雄兼并,东周的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周的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指的是战国时期;
盼望:根据材料一“ 另一方面,华夏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已经牢不可破,战乱中的民众渴盼着重新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战乱中的民众最重要的渴盼是重新统一。
(2)影响:根据材料二“于是以鞅为大良造……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头桶权衡丈尺……秦人富强,诸侯毕贺。”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材料相关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措施: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适应民生需求,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图1是统一货币;图 2是统一文字;图3是统一度量衡。
(4)治世局面:根据材料四“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和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文景之治”。
(5)标准:根据材料五“ 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可知,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
启示:综上所述,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顺应民心;以德化民(仁政治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