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 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导入新课
“大成至圣”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但是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生活理念真的是完全一致的吗?
孔
孟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了解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黄仁宇先生
黄先生以“大历史观”的视野来观看历史;有着充满魅力的笔调、独特的措辞和丰富的想象力;军人出身,36岁才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就读,在历史系从大三读起;
曾在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多年,是史学家,也是自由作家;1991年,《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出版,被评选为金石堂风云人物 ;曾以笔名李尉昂发表小说《长沙白茉莉》、《汴京残梦》。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现存《孟子》一书。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
草菅民命( )商鞅相秦( )经筵
( ) 无可估量( )叛逆篡位( )
谲诈( )戳刺( )饿殍( )
2.解词
(1)形影相随:
(2)斩钉截铁:
(3)礼尚往来:
(4)一针见血:
(5)克己复礼:
jiān xiàng
yán liàng cuàn
jué chuō piǎo
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
犹豫。
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克,约束。复,践行。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
圣人 孔子
举世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儒学作为实践智慧、生活智慧、历史智慧,是一种深邃无比的生命智慧。
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所谓“爱人”,积极地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正》), 消极地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忠怒”这个“一贯之道”。
“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体现,他反复主张“为国以礼”、“齐之以礼”、“约之以礼”。
做人格言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 翻译]: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断织督学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但也有一般幼童的贪玩。一天,孟子竟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拿起剪刀将织成的锦绢
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你今天不读书,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老 而 无 妻 日 鳏,老 而 无 夫 日 寡,老 而 无 子 日 独 ,幼 而 无 父 日 孤,此 四 者 ,天 下 之穷 民 而 无 告 者。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
回忆一下 孟子名言有哪些?
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这两部分的衔接处在那儿?有何作用?
第五小节,承上启下,指明以上几段 意在说出两人思想言行的不同,以下部分的要旨是分析这种不同的原因。
这段中概括二人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在于时代的不同,即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中国局势从根本上制约着两位圣人的思想。——--这种大历史观还是黄仁宇研究古代人物、事件的典型方法。
整体感知
一、(1) 提出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
二、(2-4) 指出孔孟之间的相异之处。
三、(5-11)指出孔孟之间相异的原因。
四、(12-13)对孔孟的思考
课文研究孔孟的不同,是放在一个怎样的基本框架内?
即他们以济世治国为理想追求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政治态度。这是比较分析的前提。
有哪些三大不同?
孔子 孟子
1、态度 轻松 紧张
2、性善性恶 性恶来自先天 性善如水就下
3、对“礼” 非常重视 不甚重视
对“礼”的态度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孔子
生活在春秋时代末期
封建制度没完全败坏
诸侯征伐仍以道德名义
战争是贵族竞技式 , 有“礼”的公认原则
孟子
战国前中期
七雄以准备长期厮杀
军事动员,全民皆兵
战争方式,杀人盈野,草菅人命
毁灭式 彻底清除敌方
探究学习
1、“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 ”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2、“风乎舞雩”句怎么理解?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 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3、“政治哲学”的概念如何理解?与人生哲学怎么区别?
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而儒学则是求善的人生哲学。他们讲仁义道德,讲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被称为伦理型的哲学。儒学修身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为了做官。如果看得深一点,儒家的伦理背后是政治,他们的哲学主要是政治哲学,伦理是为政治服务的。因此,孔子才会被后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儒学才会成为封建政治的指导思想。
道家是求真哲学。庄子的求美的艺术哲学对绘画、书法、文学都有较深的影响, 西方重求真哲学,讨论宇宙论比较多,对后来的科学发展、逻辑学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中国求善哲学成为主流,政治哲学、人生哲学则较为丰富。这是中西哲学的各自特点。当然,真、善、美在哲学家那里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有倾向的差别。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5、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6.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有什么不同
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7.“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宁静。”从文中的分析来看,当时社会“闲雅”“宁静”的原因有哪些
(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8、“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这一句是表达因果关系的,用“针对”表原因很不恰当。再则,用“这些条件”概括上一段内容也不恰当。这一句不妨说“因此,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9.“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了普遍的社会心态。
10.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这里所说的“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 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11、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这句话下面就解释为什么说是“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丧失本性,所以带有强迫性。
例如《鱼我所欲也》把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的行为,斥之为“失其本心”,认为“义”的观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认为舍生取义,不过是保持本心而已,这种推论就带有强迫性。
12、.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这个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13、“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4、作者的论述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 还有什么欠缺
比较的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不同学派的比较研究,是人们普遍注意的,作者还能注意到同一学派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比较研究,从中看出一个学派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这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研究一个思想家,要加以历史的考察,从中了解其所以然,探究其精神实质。再则,思想理论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背景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也有启发。了解孔子和孟子所处的社会情况,就能理解孔子为什么那么闲雅,为什么那么重视“礼”,还提倡“克己复礼”,也能理解孟子为什么那么“紧张”,为什么主张“性善论”,为什么不拘于“礼”,而要改弦更张。
意识形态应该用经济基础及其政治上层建筑去解释。作者是用政治上层建筑去解释思想上层建筑,如果再追问几个为什么,就觉得作者的论述还不透彻。例如,从孔子到孟子的二百年间,“礼”的约束力为什么从有到无呢 为什么战争方式大大升级了呢 要解释得更透彻些才好。
崔炳哲教授认为,孔子当永生,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孔子是全人类的导师,所以孔子永生,人类永生。
第二,孔子是永不失望的,是希望之灯。
第三,孔子是仁爱的实践家。
第四,孔子是思过则改,闻过则喜的人。
让我们记住崔教授的话吧!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把孔 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
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
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速读第一段概述作者陈述孔孟相似的四点理由:
1.在儒家传统中,有孔子至圣、孟子亚圣之称。
2.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宗旨是相配合的。
3.引述“史记”的话:“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4.当今哲学家更把孔子比成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品味探究
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 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苏格拉底
柏拉图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课文研究孔孟的不同,是放在一个怎样的基本框架内?
即他们以济世治国为理想追求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政治态度。这是比较分析的前提。
孔 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 子 孟子
1、坦荡悠闲,轻松愉快, 则凡事紧张。
(生活态度)
2、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 则持性善论。
(对人性的看法)
3、对“礼”非常重视, 则不大拘泥于礼。
(对礼的看法)
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相距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很大的变化
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孔子
生活在春秋时代末期
,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是竞技式,还不足以造成生活全面的动荡,因此,孔子认为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
孟子
战国前中期
七雄已准备长期厮杀
战争已有相当规模 战士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主张突破礼的约束
研习第二段中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 ”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4、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5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有什么不同
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5“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宁静。”从文中的分析来看,当时社会“闲雅”“宁静”的原因有哪些
(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6、“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这一句是表达因果关系的,用“针对”表原因很不恰当。再则,用“这些条件”概括上一段内容也不恰当。这一句不妨说“因此,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8 “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了普遍的社会心态。
9 .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这里所说的“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 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10、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这句话下面就解释为什么说是“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丧失本性,所以带有强迫性。
例如《鱼我所欲也》把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的行为,斥之为“失其本心”,认为“义”的观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认为舍生取义,不过是保持本心而已,这种推论就带有强迫性。
12、.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这个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11、“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2、作者的论述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 还有什么欠缺
比较的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不同学派的比较研究,是人们普遍注意的,作者还能注意到同一学派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比较研究,从中看出一个学派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这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研究一个思想家,要加以历史的考察,从中了解其所以然,探究其精神实质。再则,思想理论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启示
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1善于同中求异
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
3要掌握大量史料,并以之为据
崔炳哲教授认为,孔子当永生,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孔子是全人类的导师,所以孔子永生,人类永生。
第二,孔子是永不失望的,是希望之灯。
第三,孔子是仁爱的实践家。
第四,孔子是思过则改,闻过则喜的人。
让我们记住崔教授的话吧!
作业:
1、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唐代,但诗的题材风格迥异,运用本文联系的观点,在时代背景下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造成两人差异的深层 原因。
2、完成课后思考题及基训。
正心诚意,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