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三单元课件:第11课《察传》(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文化论著》)第三单元课件:第11课《察传》(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1 13:3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导入新课《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察 传学习目标1、疏通文章内容,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分析文章内容及思路。
3、从议论文的角度分析文章?吕不韦生平出身:战国末年,卫国倒爷
投资:子楚质赵,奇货可居
发家:子楚即位,封侯文信
鼎盛:政立为王, “仲父”相邦
武功:攻取周土,并国立郡
文治:养客三千,主编《吕览》
式微:嫪毐叛乱,免相归还
命归:复命迁蜀,恐诛饮鸩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1.杂家是怎样的一种学派?一、初识《吕氏春秋》“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汉书》2.《吕氏春秋》成书由来?
一、初识《吕氏春秋》“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号曰《吕氏春秋》。”
——《史记· 吕不韦列传》2.《吕氏春秋》成书由来?
(1)吕不韦所生活的时代,各国权臣名士竞相养士,吕不韦不甘落后,也养客三千。秦国兵力强大,不缺武士,故吕不韦多养文士。一、初识《吕氏春秋》2.《吕氏春秋》成书由来?
(2)吕不韦羡慕荀子等人著书立说,流传后世,就命令门客将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撰文献上,最后经过遴选、归类、删定,综合成书,取名《吕氏春秋》。一、初识《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3.一字千金一、初识《吕氏春秋》1. “察传”解题
审察传言。对外界、社会上流传的各种言论要多加审查、仔细辨析。二、课文研析2.内容解读二、课文研析【段一】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1)得言:听到传闻的话(2)数传:多次辗转相传(3)玃:大猴子【段一】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4)所以:……的原因(5)大过:过,作动词;犯大错
2.内容解读
【段一】亮出中心论点,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否则就会犯下大错误。二、课文研析【段二】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闻管子于鲍叔, 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齐桓公齐桓公楚庄 楚庄 吴王吴王智伯 智伯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孙叔敖、沈尹茎(即沈尹筮)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国语》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灭吴》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智伯:春秋晋哀公时的权臣,和韩、赵、魏并称为晋国的四大家。
赵襄子: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晋卿赵衰的后代,世袭为卿。
张武:智伯的家臣,他劝说智伯纠合韩、魏对抗赵襄子。【段二】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闻管子于鲍叔, 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齐桓公齐桓公楚庄 楚庄 吴王吴王智伯 智伯 2.内容解读
【段二】从正反两面列举史实,对比阐明审察传言的重要意义。
二、课文研析【段三】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1)熟论:仔细考察辨别(2)其:代指传言(3)于人:涉及到人(4)即“以理验之”,用常情常理检
验传言【例一】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例二】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例三】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三 己
金文
小篆
豕 亥
金文
小篆
2.内容解读
【段三】连举三例,说明传言易错,“闻言必熟论”“验之以理”,以分清其是非。二、课文研析【段四】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1)非:错误,不对(2)是:正确,对(3)经:分界(4)所慎:所字结构,谨慎对待的事情【段四】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5)何以慎:以何慎,用什么方法做到
谨慎(6)缘:遵循(7)以为:以(之)为,用此方法审察2.内容解读
【段四】说明传言“多类是而非”,必须根据事理人情来进行审察,才能得其实情,明辨是非,总结全文。二、课文研析2.脉络梳理二、课文研析一:提出中心论点得言不可以不察二:分论点一闻而审为福;闻而不审不若无闻三:分论点二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四:总结全文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察传二:分论点一闻而审为福;闻而不审不若无闻齐桓、楚庄闻而审,国霸诸侯吴王、智伯闻而不审,国亡身死正反对比必须察三:分论点二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夔一足丁氏“穿井得一人”三豕涉河怎么察思考问题一:(就本文所论事例分析)传言失实是怎么造成的?应该怎样办?三、拓展思考1.传狗为人2.吴王闻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传言者动机不纯传言失实的论据及其失实的情由3.夔一足4.丁氏穿井得一人5.三豕涉河词的多义和停顿不同造成歧义省略语境造成误会字形相近造成记载失实传言失实的论据及其失实的情由怎么办?谣言止于智者!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则得之矣。思考问题二: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三、拓展思考齐桓公
楚庄王
吴王夫差
晋国智伯
鲁哀公
宋国国君
子夏此文运用到的具体论据孔门十哲之一,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此文写给当权者为政者!吕不韦时代正值战国时期,六国割据,连年战乱,各国以奉养机巧善辩之士来图存求强,在这种背景下,论辩之风盛行,真言与假言并存,流言与谣言风传,所以,为政者一定要谨慎辨别,以防止被蒙蔽陷害。思考问题三:这篇文章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三、拓展思考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是否依然面临这个问题?2007年“海南香蕉含有类似SARS病毒”的传言令海南蕉农损失8.22亿元;
2008年,因听信网络上编造的动人爱情故事,声势浩大的人肉搜索让花季女孩周春梅命丧黄泉;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是否依然面临这个问题?2011年听信日本核污染影响到食用盐,大量市民疯狂抢购食用盐;
2012年,听信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南京市民蒋某将家产散尽,丈夫女儿差点儿无家可回,
2013年,农夫山泉事件
……四、再观《吕氏春秋》“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1.《吕氏春秋》体例四、再观《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全书大旨所在,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15篇,共60篇。四、再观《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四、再观《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四、再观《吕氏春秋》五、拓展作业:
三豕涉河、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逐臭之夫、掩耳盗铃、竭泽而渔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请大家搜集整理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并且借这些成语深入体会《吕氏春秋》的思想观点。
五、拓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