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理解文中“属、冯、舞、泣、危、酾、渔樵、侣、友、适”等重要词语的意义,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朗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理解文中“属、冯、舞、泣、危、酾、渔樵、侣、友、适”等重要词语的意义,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城黄州,赤壁断矶,本为偏僻所在,却因邂逅了东坡居士而闻名中外。黄州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都是寻常之物,却因结识了文豪苏轼而铸就了千古美文《赤壁赋》。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赤壁赋》,领略这篇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文本,理解词句
播放名家朗诵视频,学生听读,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出语气。
任务:熟读课文,疏通文义。
活动一: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声音的高低、长短,节奏的缓急,词语的轻重,句间停顿和语气变化。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并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做好准备。
参考: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加点动词应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加点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加点疑问词和感叹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朗读时应停顿较小,语速较快,显示曹军进击势如破竹之势;“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朗读时应语速舒缓,强调曹军气势雄健、曹公志得意满之态;“固一世之雄也”的停顿应较大,以凸显曹公气势豪迈之感;“而今安在哉?”是喟叹之语,情感应急转缓慢低沉,要和上句形成情感落差。
3.初步体悟并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其悲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活动二: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要求:①对疑难文言词语做好标记,注意积累。②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时,师生随时交流,开展互动。
设计说明:活动一和活动二,意在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感悟文本,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动手、动脑、动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字词及特殊句式归纳梳理。
PPT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要求:让学生课后整理在积累本上。
1.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②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
2.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设计说明:多媒体展示部分词语和句子,检查重点词句的学习效果,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积累习惯,完成学习目标2。
三、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任务一:概括本文的大体内容。
活动:学生默读课文,梳理并概括各个部分大意。
要求:在课文旁边简单写一写段意。
学生回答。
参考:
第1自然段:夜游赤壁,诗情画意。
第2自然段:饮酒放歌的欢乐,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自然段:客人感慨人生,情绪悲凉。
第4自然段:苏子针对客人有关人生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5自然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任务二: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活动一:学生速读文本,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可以用笔勾画出相应语句。
学生回答。
参考: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乐-悲-乐。(对于情感变化过程的概括可以直接从文中摘取表达情感的字眼,也可以依据内容发展来总结。与之相照应的表现情感的内容是:景-情-理。)
设计说明:引领学生带着任务走进文本,厘清文章脉络,深度理解文章景、情、理的内涵。
活动二:结合课文内容,拟写下联,同桌合作完成。
上联:客叹黄州,盖因功业未成,长终不得。
下联: 。
学生交流分享。
参考:主咏赤壁,须知盈虚消长,明月清风。
愁消赤壁,尚有满江风月,一枕杯盘。
设计说明:通过拟写下联,推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质疑,推动全体学生优化过程中快速提升思维和语用能力。
四、当堂背诵
活动: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下课前,老师检查背诵情况。
五、作业
1.整理、积累文章中重要词语及特殊句式、文化常识。
2.巩固课上背诵的第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检查背诵文章第1、2自然段。
2.理解苏轼内心之悲与所悟之理。
3.感受本文写景、抒情、说理完美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情感脉络:全文由乐到悲,最后以喜作结。那么,在赤壁良夜,面对江水明月,苏轼内心到底有怎样的悲呢?他又悟出了怎样的理而变得达观超然呢?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走进《赤壁赋》。
二、检查背诵情况
检查方式:同一排上下句背诵接力,教师随机检查学生背诵。
三、熟读课文
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后三段,直到熟练为止。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四、文本深层探究
任务:探究客“悲”原因。
活动一:诵读第3自然段,小组讨论客“悲”原因,理解后背诵全段。
参考:
客之三悲:
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
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
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活动二:诵读第4自然段,研讨交流作者阐发的道理,教师点拨补充。
学生回答。
参考:
“何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共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作者以江水明月作比,从庄子的哲学中寻找人生之路,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豁达的气度,使文章具有了积极进取、旷达乐观、达观超然的感彩。
设计说明: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的是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第3、4两段是全文背诵和理解的难点,带领学生厘清其层次,对文意做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学生背诵。
五、艺术特色赏析
任务一:体会本文作为赋体散文的特色。
活动:再次诵读全文,体会本文赋体散文的特色。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师生补充丰富。
参考:
1.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等方面的束缚,加入了更多的散文成分,使文章既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行文中偶散结合,错落有致,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2.善用比喻。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
任务二:探究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
活动:快速浏览文本中写景、抒情、说理的语句,分析三者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师生补充丰富。
参考:
这篇作品将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文章内容丰赡。写景时,所描写的景物清爽开阔,令人神往;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寄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
六、当堂背诵
活动:背诵课文第3~5自然段。
下课前,老师检查背诵情况。
七、课堂小结
三毛曾说,苦难对于我们,成了一门功课,一种教育,你好好地利用了这苦难,就是聪明。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是人生最好的营养剂与铠甲,它会支撑每一位跋涉的旅人,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
八、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