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爆发
时间:________年5月4日。
地点及主力:北京,学生。
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五四运动的爆发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__________、陆宗舆、章宗祥。
1919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曹汝霖
内部: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
外部:日本帝国主义在多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扩大
原因
概况:
分期 1919年6月5日前 1919年6月5日后
运动中心 ________ 上海
斗争主力 学生 ________
斗争形式 罢课、游行 ________、罢市
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____________”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北京
工人
罢工
巴黎和约
易错易混 1.“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易错字词
【时空观念——觉醒】
张海鹏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说道:“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由此,我们绘制了下图。
(1)图中A段“开始是下降”和“降到谷底”分别源于什么历史事件?(4分)
答:“开始是下降”源于第一次鸦片战争;“降到谷底”源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在B段中有个重要历史事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这个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斗争的先锋和主力分别是谁?(4分)
答:事件:五四运动。(2分)先锋是学生;主力是工人阶级。(2分)
【史料实证——抗争】
材料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3)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场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4分)
答:性质: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2分)
理解: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力量;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学业质量达标
1.(2023·山东青岛中考)据亲历者杨晦回忆:“(这一事件发生前夜)各校代表和北大学生在北大的三院礼堂开大会,当时群情激昂,发言踊跃,有一位同学咬破了手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字,表示决心。”“这一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五四运动
D
2.(2023·湖南邵阳中考)1919年5月4日,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一起,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该历史情景发生在 ( )
A.上海 B.北京
C.南京 D.长沙
3.(2023·湖南岳阳中考)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下列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和平建国,反对内战”
B
A
4.(2023·天津一模)1919年5月4日,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爱国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体现的精神是 ( )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 B.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C.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D.同仇敌忾、反抗侵略
C
5.(2023·广东广州一模)《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写道:“务望全国工商各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材料所指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
A.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取得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思维提升训练
6.(2023·江苏徐州中考)右图揭示了 ( )
A.五四运动的背景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C.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A
7.(2023·广东广州一模)下表是革命家恽代英于1919年5月在武汉期间的日记(节选)。这反映了 ( )
A.武昌起义的背景 B.五四运动的过程
C.北伐进军的结果 D.遵义会议的内容
B
七日,叙京校学生示威及各界骚动事……沿街发前印明信片及传单。
八日,今日停课。读报载北京学界事,但觉感情愤兴,恨不躬逢其盛。
九日,今日仍停课……为北京学界声援,余遂为拟电稿。
8.(2023·北京中考)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
A.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B
9.(2023·广东佛山二模)如下图。下列历史图片记录了五四运动 ( )
A.以上海为中心 B.得到国际社会支持
C.取得初步胜利 D.工人阶级成为主力
C
10.(2023·广东广州一模)据学者统计,五四运动前《新青年》在湖南、四川、浙江等地的销量极少,“自五四运动霹雳一声,惊破全国大梦”,它在这些地方的销量才大增。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开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促进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D.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11.(2023·江苏盐城一模)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是近现代中国第一次对传统专制政体进行结构性变革的尝试,虽败却揭开了中国民主宪政运动的序幕,是百年改革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改革高潮及最出彩处不是……那百张诏谕,而是此前开放党禁报禁放开言论允许自由结社。
——摘编自袁刚《戊戌变法的“错位”及百年政改历史反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结构性变革的尝试”是指哪一事件?并据材料归纳该事件的作用。(4分)
答: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2分)作用:揭开了中国民主宪政运动的序幕,促进思想解放。(2分)
材料二 ……之爆发,这是告诉我们,当时的中国,由政治领导改进社会之希望已断绝,不得不转由社会领导来改进政治。前者牺牲较少,进趋较易;后者则牺牲大而进趋难。然而为两百多年满洲狭义的部族政权所横梗,当时的中国,乃不得不出此途。
——钱穆《国史大纲》
(2)据材料二指出“政治领导”与“社会领导”改进社会的区别。据所学知识,指出“社会领导”的改进是哪一事件。(4分)
答:区别:前者牺牲较少,进趋较易;后者则牺牲大而进趋难。(2分)事件:辛亥革命。(2分)
材料三 在第一个阶段,一些新起的知识分子全力以他们的思想来感召学生和青年。在第二个阶段,学生们便成为主力,发动对中国某些传统和守旧主义的全面攻击。于是活动范围超出纯粹思想界以外。(注:作者将1917—1921年这五年笼统称作“五四时代”,并划为两阶段)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3)材料三中“第一个阶段”是哪一史实?列举一位“新起的知识分子”。(2分)
答:史实:新文化运动。(1分)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任选其一)(1分)
(4)材料三中“第二个阶段”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事件“活动范围超出纯粹思想界以外”所具有的性质。并分析作者将两个事件统称作“五四时代”的原因。(5分)
答:事件:五四运动。(1分)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2分)原因:新文化运动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2分)(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的传播。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阶级基础:____________队伍的壮大,并且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组织基础: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
工人阶级
中共一大: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开幕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
代表 党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____________
中心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导机构 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__________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共产主义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陈独秀
开天辟地
召开: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二大
内容
最终奋斗目标:实现____________。
最低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_________ 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
共产主义
打倒军阀,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反帝反封
建
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设立________________书记部。
时间: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
表现:1923年2月____________________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结果: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__________的血腥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启示: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中国共产党诞生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中国劳动组合
京汉铁路工人举行
吴佩孚
易错易混 1922年中共二大上中国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易错字词
【时空观念——时代召唤】
图一
图二
(1)图片所示内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4分)
答:图一先进知识分子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图二工人队伍和工人运动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4分)
【史料实证——开天辟地】
材料一 本党纲领如下:①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②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共一大决议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③统一中国(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决议
(2)中共一大决议和中共二大决议在革命对象上有何不同?(4分)
答: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将军阀和帝国主义作为革命对象。(4分)
(3)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对象的认识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答: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2分)
学业质量达标
1.(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1919年,他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他就是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B
2.(2023·北京丰台一模)谢觉哉在日记中写道:“1921年6月29日,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毛泽东的字),赴全国○○○○○之招。”出于保密,五个圈代表“共产主义者”。据此推测毛泽东是去参加 (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古田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重庆谈判
A
3.(2023·江苏淮安一模)2023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实践证明,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某校决定排演一出有关中共一大的话剧。剧本中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 )
A.确立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
B.决定与国民党开展第一次合作
C.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D.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A
4.(2023·辽宁营口中考)这次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次大会”是 ( )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古田会议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A
5.(2023·甘肃定西一模)2023年2月7日是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100周年纪念日,铁路相关单位在北京、郑州、武汉等地连线举办纪念活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它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 ( )
A.只有封建军阀才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敌人
B.新三民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C.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够取胜
D.工人阶级还没有真正地觉悟
C
思维提升训练
6.(2023·四川雅安中考)下表为某同学收集整理的历史资料。从中可看出,该同学主要探究的是中国共产党的 ( )
A
A.成立条件 B.奋斗目标 C.思想基础 D.中心工作
1920年8月 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1920年10月 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11月 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0年秋至1921年春 董必武、毛泽东、王尽美等在武汉、长沙、广州等地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7.(2023·广东广州中考)1924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编印了《小学国语教科书》,其部分课文有第10课《女子的能力》、第28课《兄弟们!想想看》,还有第16课陈独秀的演讲词《劳动者底觉悟》。这反映了 (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C
8.(2023·湖南衡阳中考)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A
9.(2023·广东广州二模)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型主题展览《复兴之路》中的一幅油画,画中“启航”的含义是 (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中国的革命开始焕然一新
C.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开始战略转移
B
《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作者:何红舟、黄发祥
10.(2023·广东广州二模)从1921年到1926年底,中国共产党由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近5.8万党员、领导着280余万工人和970余万农民的政党。这反映出 ( )
A.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
B.国民革命运动取得成功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D.土地革命获得群众支持
A
11.(2023·湖北荆州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哪些贡献。(2分,回答2点)
答: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建立早期共产主义(党)组织等。(回答2点,意思相近即可)(2分)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什么事件有关。(4分)
答:表现: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组织工会;创办学校;出版刊物等。(回答3点,意思相近即可)
事件:新文化运动。(回答“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意思相近的答案也可)(4分)
材料三 历史证明,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蓝本”无法在中国“复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摘编自张乾元《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3)根据材料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4分,各回答1点)
答:国内: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等。(回答1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2分)
国际: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等。(回答1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2分)(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大单元导语】
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局面依旧混乱,社会思想观念新旧杂陈。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解放思想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为此,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与五四运动相结合,促进了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大单元主线】
【大单元建构】
【大单元阶段特征】
思想: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民主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
阶级: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
政治:五四运动爆发,开始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兴起标志 ________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_》,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 《__________》和北京大学
口号 民主、科学
1915
青年杂志
新青年
内容: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 代表
抨击________ __________ 鲁迅的《_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____________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提倡________ ______ 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
文学革命 胡适的《________________》、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
旧道德
和旧文化
狂人日记
封建礼教
民主与
科学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________________的洗礼;为______ ______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②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____________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民主与科学
评价
意义
局限性:对于中国____________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五四
运动
思想解放
传统文化
易错易混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易错字词
【史料实证·因果探源】
材料一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二 “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
——李大钊
(1)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4分)
答: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4分)
【唯物史观·思想引领】
陈独秀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1907年赴德国访问;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胡适 1910年赴美国留学
李大钊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2)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表格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4分)
答:原因:出国留学或考察,受西方文化影响。(2分)
作用:他们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思想近代化。(2分)
学业质量达标
1.(2023·广东广州一模)“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决心发动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场运动指的是 ( )
A.二次革命 B.袁世凯复辟
C.护国战争 D.新文化运动
D
2.(2023·湖北十堰一模)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B.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C.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
3.(2023·广东一模)下图为1917年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北大”二字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三人成众”的意象,寓意“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与这一寓意密切相关的是 ( )
A.维新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B
4.(2023·江苏无锡二模)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反对专制,提倡“新道德”,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一代青年。这场运动的口号 (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自强”“求富”
B
5.(2023·山东济南中考)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批判了一些旧文学技巧,代之以新技巧。由此可见,他倡导 ( )
A.政治革命 B.文学革命
C.军事革命 D.科技革命
B
思维提升训练
6.(2024·广东汕尾一模)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句话揭示了 ( )
A.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B.辛亥革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D.辛亥革命彻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
A
7.(2023·广东深圳二模)1919年元旦正式发行的《国民》杂志,其阐明的宗旨是“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由此可见,该杂志的创办 ( )
A.呼应了新文化运动 B.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配合了国民大革命 D.宣传了全民族抗战
A
8.(2023·河南周口一模)“《新青年》出版以后,有易家钺、罗教伟等组织研究家族问题的团体,并实行对家庭的奋斗。潮流一开,青年男女对旧家庭的反抗,就几乎传遍了全国。”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
A.对中国传统文化看法具有片面性
B.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拉开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C
9.(2023·广东汕尾二模)傅斯年说:“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科学社已经发行了《科学》杂志,而且这个杂志前后持续三十五年……但是谈论近代科学运动的人却不大提到他们,而总是以新文化运动的‘赛先生’为始”。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
A.是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D.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D
10.(2023·广东中考)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 )
A.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D
11.(2023·河南新乡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简表(部分)
类别 年份 学堂名称 地点 创办人
外语学堂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奕?
1863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李鸿章
军事学堂 1887 广州陆师学堂 广州 张之洞
1890 南洋水师学堂 南京 曾国藩
技术学堂 1867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 左宗棠
1887 台湾西学堂 台湾 刘铭传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式学堂的设立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6分)
答:特点: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注重培养近代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学堂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创办者主要为洋务派官僚。(任答两点即可)(4分)
时代需求:为学习西方技术培养人才的需要;开展洋务的需要。(任答一点即可)(2分)
材料二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新思潮、新思想在北大的传播,使北大最终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和中心。同时,他在北大还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为以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提供帮助,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
——摘编自路伟《论蔡元培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生的变化。(2分)
答:变化:从注重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到注重学生思想的解放。(2分)
(3)综上所述,谈一谈你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启示。(2分)
答:启示:教育兴国;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