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突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于是敏捷地把它抓了过来,张开手一看,他非常吃惊,原来抓住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当然这名飞行员安然无恙。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国飞行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子弹呢?
故事:
二、明确学习目标:
自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以参照物为标准的
2、知道机械运动
3、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把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互学目标:
1、能够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飞行
游泳
爬行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动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2、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我们的房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 你是如何判断的?
运动是宇宙中
最普遍的现象。
三、引导自主学习(22分钟)
(一)自学指导:(7分钟)
自主完成观察与思考,完成后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
结论1: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被选作参考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称为 。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变了,说明物体是 的;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变,说明物体是 的。
结论2:
叫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1、选取参照物(视具体问题而定)
2、判断位置关系
物体
参照物
{
位置改变
位置不变
相对于
运动
静止
结论3:
根据物体运动时经过的路线,可以把物体的运动分为 运动和 运动。
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二)互学探究:(15分钟)
各小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5分钟后展示(小组长做好人员分工,谁展示?谁讲解?谁纠错?谁补充?谁评价?)
你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以 为参照物你是静止的,以 为参照物你是运动的;路边的电线杆,以 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 为参照物它是运动的。(第1组展示)
结论4: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取的 ,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 而言的。(第2组展示)
讨论交流:
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竹排江中游”是以 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 是以 为参照物。(3、5组展示)
2、小组成员模拟演示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6组展示)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说山在运动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说船在运动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7组展示)
4、引言中的飞行员能抓到子弹吗?什么条件下飞行员会抓住飞行的子弹?(第8组展示)
学生活动:
两人一组,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橡皮(或直尺)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缓慢运动。两人讨论互答:
选取课桌作参照物,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参照物,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橡皮作参照物,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我国的“亚洲一号”地球同步卫星,它相对于地球是_____ 的,相对于太阳是_____的。
相对静止的应用:地球同步卫星
静止
运动
四、精讲点拨(7分钟)
1、参照物的选取:不得选物体自身为自己的参照物;不得选无形的物体为参照物。
2、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相对静止的条件:
(1)物体与参照物的运动快慢相同;
(2)物体与参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
五、测评与反馈:
独立完成(5分钟),反馈(5分钟)
补充练习:
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风和水 B 船和地面
C 山和船 D 风和地面
B
2、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去年一场大风,把我院内 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了.”这是以_____为参照物。
篱笆
3、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快速行驶,一个人在该公路的人行道上向东散步,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则人是( )
A向东运动 B静止不动
C向西运动 D无法确定
c
六、总结提升:(4分钟)
1、学生回答: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得到了什么?
2、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并学会了如何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