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6 06:52: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第一单元
观沧海 曹操
古代诗歌四首
新课导入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在老百姓的眼里,他
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
的文坛巨孽;在政治家眼里,他是叱诧风云的乱世枭雄;
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
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
初步了解一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学习目标
⑴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⑵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⑷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善
诗歌,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
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
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
有所反映。他的代表作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
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作者简介
文体常识
乐府”是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正式成立于西
汉汉武帝时。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作来配
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
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
《楚辞》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
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
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
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
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初读诗歌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提示: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乐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品读诗歌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译文: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到达,登上
多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连词,为了,表目的。
耸立
品读诗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文:(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萧瑟的秋风吹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浪
静 景
动 景
动静结合
品读诗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
译文: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
译文: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

它,指沧海
银河
幸运
达到极点
合作探究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的所见、所感。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合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合作探究
2、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的所见、所感。为什么用“观”而不是“看”,用“沧海”而不是“大海”
明确:发“观”的声音的时候,口腔、颅腔产生了共鸣,声音浑厚,而“看”声音短促,声音只是局促在口腔中;因此当你读《观沧海》,可以感觉一种浩然之气在心底喷涌,一种雄浑之气扑面而来!
“观沧海”比“观大海”读起来气息雄浑、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且有一种文言范儿,让人眼前顿有一种苍茫和辽远之感。读题目,我们就感觉到了一股浑雄之气。观:对事物的看法,分为心观与眼观。意蕴也远比“看”丰富。
合作探究
3.作者站在碣石之上站得高看得远,在作者的虚实描写里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实写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秋风萧瑟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合作探究
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自己的
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天下的
雄心壮志。
4、“若”字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是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身情感的抒情方式。
本诗曹操把大海的辽阔和壮美,与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课堂练习
1、统领全文的诗句是:
2、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
3、描写草木景色的诗句:
4、描写诗人想象中景象的诗句:
5、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
课堂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的远大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古诗。
2、尝试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