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6 10: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03
02
01
识别春秋称霸诸侯国的地理方位,提升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和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通过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的探究,认识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04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是什么让孔子破防?
时空坐标
前1046
前771
前770
前476
前475
前221
西 周
东 周
武王定都镐京
平王东迁洛邑
犬戎攻陷镐京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得名
因西汉刘向编撰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得名
我国奴隶社会
逐渐瓦解
我国封建社会
逐渐形成
秦统一中国
前256
意义:
时间:
国君:
新都:
一、王室衰微
1、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洛邑(今河南洛阳)
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
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礼崩乐坏
一、王室衰微
周王
诸侯
“授民授疆土”
进贡、服从调兵
分封制的核心是分配土地,
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
层层分封
诸侯国不再把新土地
分封给卿大夫
设置县、郡直接管理
职位不再世袭
2、王室衰微的表现
分封制逐渐瓦解
授民授疆土
有 权
一、王室衰微
2、王室衰微的表现
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有 地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有 臣
诸侯定期朝觐、纳贡
有 钱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没 权
周王室仅直接管辖洛邑一带
没 地
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
没 臣
不再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没 钱
西周——实行分封制
东周——分封制逐步瓦解
材料研读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一、王室衰微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二、诸侯争霸
1、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
各大诸侯国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
二、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形势图
2、争霸概况
桓公
文公
穆公
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
春秋末期:吴国、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称霸
名义上仍然尊重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霸主以天子的旗号领导各诸侯国驱除夷狄对华夏族的侵略。
尊王攘夷
相关史事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管仲拜相图
二、诸侯争霸
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首霸?
◎春秋争霸形势图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2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
1
以“尊王攘夷”的名义号令诸侯
3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中原人都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
二、诸侯争霸
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有哪些?
本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后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




典故出自春秋时楚庄王的故事。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原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



原指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后用于比喻有夺取国家政权的野心。




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数代都互相通婚以结盟好。后泛指两姓联姻、婚配的关系。




二、诸侯争霸
积极: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客观上加速了
中国统一的步伐
二、诸侯争霸
3、春秋争霸的影响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诸侯国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夷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李玉洁《简明春秋史》
积极: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
相关史事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jiàng)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可以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二、诸侯争霸
3、春秋争霸的影响
二、诸侯争霸
3、春秋争霸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消极: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造成社会动荡
春秋无义战。
——孟子
◎春秋时期铜胄
◎春秋时期青铜戈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生产工具
北京人使用的
石器
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
青铜器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相关史事
《国语·齐语》中提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 (zhǔ),试诸壤土。”“美金”是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恶金”是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笨重,使用不方便
不够锋利,不耐用
青铜韧性不好
较少用于农具
更坚硬
更锋利
更耐用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耒耜耕作
铁犁牛耕
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
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铁制农具和耕牛的出现
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灰陶将军盔(制盐工具)
◎勾践剑与夫差矛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铸铜业
◎玉柄铁剑
煮盐业
◎方领套头长服
◎漆木有柄鼓
纺织业
冶铁业
漆器制作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3、商业的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
齐桓公宫中七市。
——《战国策·东周》
[译文]齐桓公在宫内开设七个集市。
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弭(mǐ)兵大会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B
2.(2024·福建中考真题)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
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天下大争 D.大一统得到巩固
B
3.(2022·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依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历史教师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 )
C
开端: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晋楚邲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楚国一度被推为合纵之长。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分封制度的削弱
C.民族之间的交融 D.经济重心的南移
4.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对该图所示现象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A.春秋战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B.周王室吸取教训,逐渐取消了分封制
C.分封制逐渐削弱,诸侯国减少
D.小诸侯国被大国兼并,促进了局部统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