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6 10:4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03
02
01
了解这一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知道《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
识读《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及铭文拓片》等图,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了解《诗经》诗句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初步认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尚书·尧典》
[译文]于是命令羲氏、和氏,严谨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从事农业生产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十月之交,朔日[每月的初一]辛卯。日有[通“又”]食[通“蚀”]之,亦孔[很]之丑[恶]。
——《诗经·十月之交》
[译文]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日。天上日食忽然发生,这是凶险的征兆。
秋七月,有星孛[光芒强盛的彗星]入于北斗。
——《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
[译文]秋天的七月,有彗星扫过北斗。
公元前776年9月6日
公元前613年
《诗经》记载的日食,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记载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哈雷彗星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2、历法
夏朝
战国
商朝
可能有了历法
历法逐渐完备
已经把一年分为
二十四节气
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
◎《夏小正》书影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3、医学
夏商周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
战国:相传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望闻问切”一直被中医沿用
望:指观气色
闻:指听声息
问:指询问症状
切:指摸脉象
内容:
问世时期:
性质:
地位:
相关史事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托名“黄帝”,真实作者不详。书中基本内容约写成于战国后期,到西汉时一直有增补修订。《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的形成、疾病的起因、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关系等进行阐释,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3、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
讲述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
介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时 期
载 体
出土地
研 究
发现人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概况
商周时期
龟甲和牛、羊等兽骨
河南、陕西、山东等地
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 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 500个以上
王懿荣(1899年)
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
相关史事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兽骨等,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1899年,官员王懿(yì)荣得了病,派人买药后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2、甲骨文内容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3、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象形: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用声符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指事字
日 明 河 上
田 从 柄 下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3、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在商朝殷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不能释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懂商朝文字。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时 期
概念
用 途
地 位
特 点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4、青铜器概况
商四羊青铜方尊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商周时期
由铜、锡、铅合金铸造的器具,呈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绿色
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概 念
内 容
发 展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5、金文
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始于商朝中晚期,西周时期数量明显增加
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地 点
出土文物
意 义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6、三星堆文明
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
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
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表明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时 期
地 位
数 量
构 成
意 义
内 容
1、《诗经》
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
三、《诗经》和“楚辞”
西周和春秋时期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有305篇诗歌
“风”“雅”“颂”三部分
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关注现实:反映民俗民情,歌颂美好爱情,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材料研读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说说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
三、《诗经》和“楚辞”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先秦时期人民的爱国情感、青年团结抗敌的英勇气概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时 期
国 家
创作者
特点
代 表
屈原《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2、“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三、《诗经》和“楚辞”
战国时期
楚国
屈原
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情感浓郁,想象丰富
学史崇德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 278 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mì)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子行吟图

三、《诗经》和“楚辞”
三、《诗经》和“楚辞”
3、意义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长7.48米、高2.65米的钟架上。其中,上层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5组共45件甬钟和1件镈(bó)钟。编钟上有铭文3 700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等。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
现的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乐曲。
1.(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高超的青铜工艺
B
A
2.(2024·青海中考真题)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象征。以下是“龙”字不同的写法,其中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C
3.(2024·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班级黑板报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C.中华文明多元—体
D.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D
4.《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表明,《黄帝内经》( )
A.理论体系完善 B.思想内容丰富
C.尊重生命规律 D.奠定中医基础
A
5.《诗经》分为风雅颂3个部分。风即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该诗句应出自( )
A.《诗经·鲁颂》 B.《诗经·齐风》
C.《诗经·大雅》 D.《诗经·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