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时间和英雄人物?
2、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3、提出“门户开放”的国家是?其内容是?
时间:
根本原因:
英雄人物:
温故知新
1894年—1895年
左宝贵、徐邦道、邓世昌、丁汝昌
美国
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侵略扩张,蓄谋已久
____________内容 影响
①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 赔偿日本兵费2亿两白银
③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
① 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②列强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家:
内容:
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实现各国在华利益均沾。
导入新课
内忧外患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器物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
?
救中国的探索: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又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与局限性。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wù xū
壹·维新变法的背景
1、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局图》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序幕:
贰·维新变法的过程
浏览教材P29,归纳公车上书的概况
导火线:
时间:
领导人:
具体内容:
结果:
意义:
《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春
康有为、梁启超
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失败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什么是维新?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相关史事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他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人物扫描
康有为
根据人物扫描,归纳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①家庭环境
②社会局势(民族危机加深)
③游学经历……
拓展延伸
2、发展:
贰·维新变法的过程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Q1:阅读教材并结合以下材料,说说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①组织学会
《时务报》
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
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
②创办报刊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
《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通晓上下情况,通晓中外情况)。 ——严复《国闻报》
Q2:这些报刊和学会的主张是什么?
主张:
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
Q3: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有何影响?
2、发展:
贰·维新变法的过程
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民众对于时事的关注,为戊戌变法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3、高潮:
贰·维新变法的过程
(1)背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光绪帝
康有为
朕不甘做亡国之君!
变法图强!
(2)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明定国是诏书
贰·维新变法的过程
3、高潮: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教
军事
(3)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旧官僚
传统读书人
平民百姓
八旗兵
实业家
维新派
Q1:阅读教材P32,归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说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Q2:根据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说说右边角色对于变法的态度,给出你的理由。
支持
反对
支持
不关心
反对
反对
贰·维新变法的过程
4、结果:
①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他措施均被废除。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刚毅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谭嗣同的话,体现了戊戌六君子怎样的精神?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易错提醒
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政变,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宫廷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但它不等同于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是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变法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时间从公车上书开始,直至戊戌政变,其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上书、办报纸、组织学会等。
戊戌变法仅指1898年光绪帝主持的变法,不包括其它活动,所以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只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是其高潮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贰·维新变法的过程
4、结果:
材料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新鲜事物。中国的封建制度有几千年的历史,盘根错节,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阻力极大……他们把最大的希望建立在在争取皇帝,劝说封建统治阶级自己来主动进行改革上面。这当然又只能是一种幻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稿》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封建势力)强大
材料二: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光绪)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④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③缺乏群众支持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叁·维新变法的影响
材料一:
戊戌维新冲击了封建纲常名教,各地开设学校兼学西方科技,妇女也能禁缠足、入女学校了。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一批批的传统人士接受了进化论,转变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旧文体向新文体过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①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材料二: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历史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②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激起了新的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根据以下材料,归纳概括戊戌变法的影响
拓展延伸
比较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类别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异 领导阶级
根本目的
性质
学习层面
启示
同 结果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救亡图存
自上而下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西方先进技术(器物)
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失败,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道路行不通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戊戌变法
背景:
过程:
影响: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序幕: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1898百日维新(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失败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败因: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③缺乏群众支持
④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本课小结
1.严复认为“不变一言,决非天运”;梁启超坚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表明两人都主张( )
A.维新变法 B.以夷制夷 C.推翻帝制 D.否定孔教
2.“自时务学堂、南学会等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沈毅之才,遍地皆是。”这说明该活动( )
A.推动社会思想启蒙 B.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改变了近代社会习俗 D.加速民族工业发展
3.若“百日维新”能实现的话,不久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 )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②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④考生在科举考场上仍为写八股文而发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小试牛刀
A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