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杜甫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杜甫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宗大历二年,一位时年55岁的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到达夔州,滞留于此。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更使他痛苦不堪。大约在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千古名作-《登高》。这位诗人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代表作。
二、初读诗歌
任务:把握诗歌诵读节奏与感情。
活动一: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句读、停顿),初步体会诗歌感情,至少读三遍。
学生朗读与评价。
参考:
七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二一”,也可能根据表意的需要读成“二二一二”。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活动二:大声齐读诗歌,注意感情的表达。
设计说明:通过多次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体会诗歌感情。只有朗读熟练,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诗歌内容。
三、分析鉴赏
任务:分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导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活动一:找出一、二两联中的意象,仿照示例分析这些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并读出这种感情。
示例:
“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鸟”,应该是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孤独无助,完全不同于“鸟鸣山更幽”中那只悠闲自在的鸟。
“回”字要读得低沉悠长,显示出徘徊之意。
指定3~4名同学回答。同学点评。
参考: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赋予它们作者的主观情感,这些景物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有“风”“天”“猿啸”等意象。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这种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所以“急”字应重读,并且读得短促些。“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再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诗人就显得更加渺小了。所以“天高”被诗人赋予了悲愁的情感,是一个意象。读的时候“高”要重读。猿猴的哀啸声,使人听之顿觉异常悲凉。所以“啸”字应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而“哀”则应读得相对低沉些。
又如“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所以“清”“白”应重读。
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山涧、路边,也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人心里。自然界已进入秋天,诗人年事已高,也到了人生的秋天,感受到了时光流逝的悲愁。所以“萧萧”应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滚滚而来的不尽的长江,让人想到时间也像这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表现出诗人年暮苍老的悲愁。所以“滚滚”应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
活动二:用自己的话分析前两联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学生回答。
参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冷清和凄凉,映照着诗人的凄凉之情。特别是“猿啸哀”“鸟飞回”这两个细节,与颈联中的“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联系起来,正是作者流离失所、漂无定居的真实写照。“萧萧”落叶,“滚滚”江水,给人的是一幅“萧杀”的景象,意味着一年将尽,使人有韶光易逝之感,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苦。
导语: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悲愁”的?宋代罗大经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不能找出来?试就此联做一番品析。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颈联的丰富意蕴。
学生回答。
参考:
万里:离家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凄;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已是第8个年头了;
作客:客居他乡,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百年:借指老年,感叹自身年老;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诗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甫独自一人。
活动四:读一读,思考最后一联是怎样体现“悲愁”的。
学生回答。
参考: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漂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二是国事艰难,连年战争,时局艰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苦恨:极恨,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活动五: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再读一读,品味诗人深重的悲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通过赏析情景交融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诗人深重的悲愁。
四、当堂成诵
活动:学生背诵。
下课前,老师检查背诵情况。五分钟时间抽查三位学生单独背诵,再检查一遍齐诵。
五、课堂小结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诗歌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位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这首诗确如王国维所说:“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
六、作业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自古及今,文人所赋之深情,从总体上看可分为哪几类?课下请同学们结合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益的《上汝州郡楼》、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登高诗,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