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3节 牛顿第三定律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F 和 F’ 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
反作用力
作用力
反作用力
甲
乙
甲
乙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F`
F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实验:探究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如下图进行实验,把 A、B 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 A 。 如下图进行实验,把 A、B 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 A 。
1、实验:探究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结论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总是相等
结论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关系
相
反
结论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Newton,1643-1727)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关于马拉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无论车如何运动,马拉车的力大小总是等于车拉马的力
D.只有当马拉车不动或马拉车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大小才等于车拉马的力
C
课堂练习
小明的困惑:
小明说:“我记得在初中学过,如果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会互相平衡,看不到作用的效果了。既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们也应该互相平衡!”你认为小明的观点对吗?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灯对绳子的拉力
绳
子
对
灯
的
拉
力
灯的重力
(异物)
3、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平 衡 力
共同点 区 别 作用 物体
作用 时间
力的 性质
作用 效果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效果抵消,合力为零
不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时产生,但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不可抵消,不能求合力
一定相同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甲、乙两人发生口角,甲打了乙的胸口一拳致乙受伤,法院判决甲支付乙医药费,甲狡辩说:“我打了乙一拳,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乙对我也有相同大小的力,所以,乙并没有吃亏”。如果你是法官,你将怎样反驳他的说法?
学以致用(一):法官
运动场上,两队运动健儿在进行拔河比赛.双方队员尽力拉,两边的指挥用力挥旗,观众也大声呼喊:“加油!加油!”经过一场紧张的拉锯战,甲队终于得胜。有人以为,哪个队得到胜利,就是哪个队的拉力大?你认为呢?
学以致用(二):拔河
受力分析初步
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G
FN
Ff
受力分析初步
(3)依照物体受到各个力的方向,画出受力示意图,为了研究问题简便,应把物体所受的力集中画在同一个作用点(重心)上。
(4)复查:每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情况是否与运动情况吻合?不能多画也不能少画一个力。
1、受力分析的步骤:
(1)受力分析首先必须明确分析的对象;
(2)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确定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例:如图所示,A、B叠放在一起处于静止状态,取A、B做为一个整体,分析A、B及整体的受力情况。
A
B
B
A
mBg
mAg
NAB
N地A
NBA
mBg
mAg
N地A
2、整体法 隔离法
内力:
整体内几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外力:
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内几个物体的作用力。
技巧:
整体法受力分析不分析内力,只需要找到整体受到的外力
2、整体法 隔离法
例题:如图所示,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的作用下,A、B保持静止状态,A受几个力,B受几个力?
(1)先进行整体法受力分析
(2)再隔离A、B进行受力分析
F
A
B
整体:水平方向不受力,墙壁对A没有力的作用,竖直方向有F=GA+GB
隔离:
(1)对A受力分析:重力、B对A的弹力、B对A的摩擦力
(2)对B受力分析:重力、A对B的弹力、A 对B的摩擦力、F
1、(多选)物体A、B、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拉B,使三者一起匀速向右运动,则( )
A.物体B对物体C的摩擦力水平向右
B.物体B对A物体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C.物体A对桌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右
D.桌面对物体A的作用力方向斜向左上方
CD
课堂练习
2、如图所示 ,将一根刨光的圆木柱固定在一个木制的圆盘底座C上,将两个内径略大于圆木柱直径、质量均为m的磁环A、B套在圆木柱上,且同名磁极相对,结果磁环A悬浮后静止。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这时磁环B对底座C的压力FN的大小为( )
A.FN=mg B.FN=2mg
C.FN>2mg D.mgB
课堂练习
3、如图所示,用玻璃杯装入适量的水置于台秤上,测得台秤示数G0=15N;再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重力G=10N的金属块,使金属块一部分浸在台秤上的玻璃杯中(水没有溢出)。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FT=6N,则台秤的示数变为( )
A.15N B.19N C.21N D.25N
B
课堂练习